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失語者李淵(上)

一、猶豫不決的起兵

隋大業十三年,李淵五十一歲,剛知天命一年。此時,他剛被任命為太原留守。事實上,他在太原乾得還算有聲有色,前一年,他與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雖然兵少,但是憑借伏擊戰,他們贏得了勝利。然而,好景不長,年剛過,突厥再次南下。這次,李淵部下王仁恭打了敗仗,隋煬帝知道後,以“不時捕虜,遂為邊患”的罪名,派人要將李淵囚捕,將王仁恭處死。

失語者李淵(上)

是坐以待斃還是奮起反抗?李淵其實心裡並沒有底。然而,留給他做決定的時間似乎並不太多,使者就在路上,如果不早作決斷,可能會很被動。從歷史上留給我們的資料看,李淵似乎並不是一個殺伐決斷的人。反而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則費盡心機慫恿他及早起兵。

為了達到勸說目的,李世民以一個17歲的少年,安排了頗為老道的計劃,簡單說,就是挖坑。當時,李淵在晉陽有個好朋友叫裴寂,官任晉陽宮監,就是看守楊廣的離宮。這位裴宮監很通人情世故,與李淵十分相投,每每賭博通宵達旦。李世民知道以後,通過晉陽令劉文靜認識了裴寂,然後故意輸錢給他。嘗到甜頭的裴寂很快上鉤,進而被李世民拉下水。接著,裴寂趁李淵酒酣,安排晉陽宮的宮女陪侍。李淵酒醒之後,害怕極了,睡了皇上的女人那還了得。這時候,裴寂看時機到了,就把李世民的計劃說出來,李淵騎虎難下,只得答應。

李淵其實沒有理由反隋,因為隋朝的江山也有他的一份。李淵一族,出自隴西,其先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他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虎,他父親李昞,在北周官封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他的母親就更親了,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因而,他也成為隋煬帝的表哥。

正因為如此,李淵才要猶豫。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李世民進來了,直接向他陳訴起兵的計劃,《通鑒》記載:“代王幼衝,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撫而有之,如探囊取物耳,奈何受單使之囚,坐取夷滅乎?”

李淵還在猶豫。不久,隋煬帝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李淵和王仁恭。危機已過,謀反的事暫時放在了一邊。又過了一個月,形勢變了,這次威脅不再來自千里之外的隋煬帝,而是臥榻之下的劉武周。劉武周殺了馬邑太守王仁恭,佔領了城池,同時向突厥稱臣,擊敗雁門、樓煩兩郡,大有進攻晉陽之勢。

李淵真的慌了,終於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議,招兵買馬,召回建成、元吉,舉兵反隋。

二、最好的時機

事實證明,李淵反隋,確實選了個好機會。當時的天下,正如李世民所說,已成鼎沸之勢。大業六年,楊廣開始全國征兵,準備遠征高麗。他以山東為後勤基地,積蓄糧草,打造戰船,到處征發徭役,導致山東、河北拋荒嚴重,加之水患不斷,農民流離失所。山東人王薄首先發難,他創作了著名的造反宣傳歌曲《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大家起來反隋。由於這首歌節奏明快,主題突出,通俗易懂,很快就成為山東流行歌曲。在王薄的帶領下,山東人民首先舉起了義旗,一步跨入小康社會。

在榜樣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紛紛豎起大旗。大業九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四方響應,短時間內部眾發展到十幾萬。大業十二年,竇建德在河北起事,自稱夏王。同年,李密在楊玄感兵敗後,投靠瓦崗軍首領翟讓,並接手指揮權。大業十三年,薛舉與兒子薛仁杲在隴西起兵,聚眾十三萬。李軌佔領涼州,成立大涼政權。劉武周殺死王仁恭,佔領馬邑,投靠突厥,成為北方一大勢力。坐鎮洛陽的王世充,廢掉越王楊侗,自立為帝。蕭銑以長江中遊為勢力範圍,擁兵四十萬。另外還有李子通、梁師都、徐元朗、輔公祏、高開道等各路英雄。

失語者李淵(上)

隋朝政權已經窮於應付,尤其是面對在中原聲勢最大的瓦崗軍時。翟讓建立起來的瓦崗軍,初起時不過是夜空中普通的一顆星星,隨大流而已。但是,自大業十二年李密加入之後,瓦崗軍就變成了一顆耀眼的流星,擦亮了整個中原。這位李密不簡單,他的父親是蒲山公李寬,在隋朝任上柱國。李密早年在宮中擔任禁衛,有一次當值的時候被楊廣看了一眼,認為他眼神異於常人,讓宇文述開了他。李密丟了工作,就在家閉門讀書,放牛的時候還不忘在牛背上讀《漢書》。愛讀書的人,人見人愛。李密被楊素看上,介紹給自己的兒子楊玄感,兩人成為好友。

楊玄感起兵的時候,李密給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趁楊廣遠在遼東,出其不意攻佔薊縣,斷絕楊廣歸路,高麗必然從背後發起攻擊,到時兵不血刃,生擒楊廣。中策:大軍直取長安,楊廣縱然回來也不要緊。下策:突襲洛陽,號令天下。不出李密所料,沒有經過風霜的貴族子弟楊玄感把下策當做了上策,兵發洛陽。洛陽還未打下來,楊廣就回師了,屈突通首先突破了他的防線,與來自長安、洛陽的兩軍形成了合圍之勢。這時,楊玄感才感到害怕,選擇了西進長安。但是,一切都晚了。大軍到弘農(今河南三門峽)時,宇文述的幾十萬大軍追上來了,楊玄感全軍覆沒,本人被殺。李密跑了,他早已嗅出危險,在楊玄感兵敗前就逃跑了。

李密先投奔了郝孝德,郝孝德沒留他。後來又投奔了王薄,也未得到重用。最後他選擇了瓦崗。在好友王伯當的引薦下,他正式投入了翟讓的麾下。一加入瓦崗,李密就送了一份見面禮,收編了附近好幾支武裝力量。後又建議翟讓攻打滎陽,大敗張須陀,瓦崗軍迅速壯大。但是翟讓是個胸無大志的人,他為了表示對李密的感謝,讓他建立自己的番號和部隊,這就是蒲山公營。自由行動的李密迅速出擊,一年之內就成為有影響力的義軍首領,以至於翟讓反過來投奔他。躊躇滿志的李密絕不會就此滿足,他要的很多,很大。大業十三年,李密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就是此前他給楊玄感提的“下策”的翻版,除了攻打洛陽外,還增加了一個方向:洛口倉。

洛口倉也叫興洛倉。位於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七裡鋪村以東的黃土嶺上,這裡地勢險要,又有水利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達當洛陽,逆黃河而上可達長安,順流而下可到山東,且與大運河相通。隨大業二年(606年),洛口倉興建,把從江南經大運河運來的糧食囤積於此。倉城周圍二十餘裡,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糧八千擔,設官兵千人防守糧倉。按此記載計算,洛口倉約可容納糧食2400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也是大運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鑒於此,李密選擇了洛口倉,事實也證明了李密的正確性,洛口倉確實很容易攻下。拿下洛口倉之後,瓦崗軍開倉放糧,賑濟饑民,軍隊數量也呈幾何倍增長。翟讓推舉李密當了首領,是為魏公。李密以洛口倉為根據地,不斷進攻洛陽。隋煬帝派王世充迎戰李密,兩軍對峙一百多天,大小戰六七十次。

可以說,隋朝的注意力有一大半放在了李密身上。

三、萬全的準備

當全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李密身上時,李淵起兵了。

如果說隋末刀兵四起是“天時”的話,那麽李淵還佔盡了“地利”與“人和”。山西,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正如《人說山西好風光》裡唱的:“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太行山自古以地勢險要而著稱,所謂“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出生於河東郡的柳宗元將山西描述為“表裡山河”,外有黃河、太行保護,內有汾河流淌,東南有太行八陘,北有雁門、寧武、偏關三關拱衛太原。如果從山西進攻河北將勢如破竹,如果從其他地方進攻山西,勢比登天。在隋代,山西地區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因為過了山西就是突厥。始畢可汗統治時期,與隋朝交惡,屢次興兵南犯。最嚴重的一次,大業十一年,竟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長達一個月。因此,太原與其所轄的河東郡一直都是北方屏障,太原與揚州、益州、幽州一樣,都設有總管司馬,是“天下精兵處”,鎮守之人非親不選,楊廣在文帝時也曾在此鎮守。

失語者李淵(上)

李淵任太原留守前,鎮守的是當時的漢王楊諒,他為了與楊廣爭奪皇位,在太原廣鑄錢幣,打造軍器,囤積糧草。因此劉文靜告訴李淵,“晉陽之地,士馬精強,宮監之中,府庫盈積,以茲舉事,可立大功。”

李淵手上,除了留守軍之外,還有至少三方面的勢力。一方面是原來隋煬帝的宿衛親兵,他們因為各種原因脫離部隊,成為遊離社會的反隋勢力。第二方面是不得志或被迫害的貴族,比如劉文靜、裴寂等人。第三方面是渴望暴富的商人和下層武士。武士彠出身並州商人世家,他年輕的時候就很有經商頭腦,先是賣豆腐,後通過做木材生意大富。李淵剛到太原時,暫時住在武士彠家,兩人逐漸建立起感情。在李淵起兵時,武士彠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被任命為庫部郎中,名列“太原元謀功臣”的名單中。武士彠最大的貢獻是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武媚娘,後自己改名武瞾,歷史上稱為武則天。

五十一歲的李淵,如果倒退一年,可能也想不到自己要親手推到父輩們建立起來的帝國。一旦他決定了要做一名反叛,就要周密的行動。此時的太原,其實並不是他李淵一人的,太原留守之外,還有兩名副手,王威和高雅君。這二位明是做李淵的助手,實則是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都在他二人的眼中。眼看李淵要謀反,二人在對大隋忠心的驅動下,密謀策劃把李淵騙至晉祠殺害。但是消息被經常進出高府的劉世龍得知,他馬上報告了李淵。生死關頭,李淵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和李世民、劉文靜商議,決定先發製人,將計就計。次日,李淵和王、高二人在晉陽宮一起辦公,劉文靜引著鷹揚府司馬劉政會進來,說是接到密報,有人謀反。李淵故意讓王威看,劉政會卻說,告的就是副留守,只能唐公看。就在高雅君正想申辯的時候,早已埋伏計程車兵擁出,將兩位副留守抓捕。不久,李淵就宣布二人招來了突厥,下令將二人殺掉,李淵獨攬了軍權。

解決了內部,還有強鄰。一旦太原參與爭奪天下,北境突厥就有可能趁虛南下。此時的突厥,疆域東西萬裡,控弦之士百萬,遠比秦漢時的匈奴和後世的鮮卑強盛。其首領始畢可汗睨視天下,大有吞吐宇宙之志,再加上大業十一年曾圍困隋煬帝於雁門一個月,其功績直追當年圍漢高祖於白登的匈奴前輩冒頓。義寧元年(617年)五月,突厥像往常一樣南犯太原,李淵故布疑陣,大開城門,使突厥感到疑惑,不敢進攻。夜間又悄悄把軍隊調出城去,白天在大張旗鼓的開進來。幾次之後,突厥以為太原增兵了,就更不敢動了,隨之撤軍。

暫時解圍之後,李淵感到危險仍在,六月,他主動給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信,大意是:現在隋朝內亂,民不聊生,我是被逼無奈才起兵的,待平定天下之後,把皇上迎回來,還跟你們和親。如果你能聽我的,不來侵擾,那麽我打仗得來的財貨人口都是你的,你不用出一兵一卒,而得到那麽多好處,多好的事啊。始畢可汗一看書信,很高興,他不但不同意迎回皇上,反而建議李淵取而代之。

內憂外患除去,李淵的心才放下,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始了征途。作為一個骨子裡流著將軍血液,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李淵在選擇進攻方向時,很明確的指向了長安。這是李密曾經向楊玄感建議的中策,精明的李淵也同樣把目光投向了防守空虛的關中。

第一戰發生在西河郡。西河郡正當晉陽至長安的路上,而該郡郡丞一點也不給李淵面子,拒絕效忠。李淵一看,好吧,就先拿你開刀吧。於是他派出了黃金組合:建成、世民。為了做好首秀,兄弟倆也是卯足了勁,與士兵同甘共苦,作戰時身先士卒。不但自己作戰勇敢,還約束兵士,嚴肅軍紀,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西河很快拿下,除了郡丞高德儒一人被殺外,其余均放過。從出征到回軍,來回用了九天。

李淵雄心大振,開始大肆募兵,並建立了大將軍府,成立左右軍,封李建成為隴西公,領左軍,封李世民為敦煌公,領右軍。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殷開山為掾,劉政會為屬,其他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為左右統軍,這是最早的班底。

七月,李淵讓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帥大軍十三萬正式進軍長安。同時,發布檄文,提出了尊楊廣為太上皇,立代王楊侑為皇帝的政治主張。

四、沒想到這麽順利

從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起兵到最後拿下長安,隻用了四個月。七月五日,李淵大軍離開晉陽,十四日到達賈胡堡,距霍邑五十裡。霍邑是大軍進軍長安必經之路,地勢險要。當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後,代王楊侑即派送老生在霍邑防守,阻擊李淵,如果不能拿下霍邑,那麽一切的計劃就無法實施。還未開戰,天就開始下起雨來,久久不住。由於雨天影響,李淵派往太原運糧的車輛中途遇阻,導致軍中乏糧,再加上劉文靜出使突厥久久未歸,有人傳言劉武周勾結突厥攻打太原。此種情況下,李淵亂了陣腳,裴寂等也勸,認為霍邑短時間內難以拿下,突厥不能相信,義軍家屬都在太原,不如回師。而李世民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宋老生一戰就能擒獲,劉武周與突厥互相猜忌,不可能放棄馬邑去攻打太原。他還指出“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當先入鹹陽,號令天下。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李淵不聽。晚上,李淵已就寢,李世民進不去寢帳,就在帳外號哭。李淵又召見他,李世民再次勸說,李淵醒悟,派世民追回已經出發的左軍。果然,第二天雨過天晴,大軍又休整一日,第三天揮軍霍邑。

攻打霍邑難度很小,李淵根據建成、世民的建議,親率數百騎兵在城東五六裡的地方布陣,同時派兩個兒子去城下視察地形,假裝要攻城。宋老生率軍從東門和南門同時出擊,直奔李淵而來。李淵故意裝作敗退,誘騙宋老生遠追。此時,建成、世民率軍直逼城下,堵死了宋老生的退路,李淵再引軍殺回,兩面夾擊。宋老生大敗,無法進城,在順繩爬城時被殺,霍邑被攻破。

戰後,李淵拿出了足以和曹操比肩的胸襟,顯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度。他對凡是有戰功者,一律不問出身,哪怕他是地位很低的刑徒也一概嘉獎。對戰敗的俘虜也不追究,凡是想回家的一概放回。從此以後,凡是沒有歸附的,只要拿書信招攬,沒有不來的。

通過霍邑一戰,李淵的領袖才能要被打了折扣,李世民的影響力迅速上升。克勞塞維茨就曾說過“有些人在地位較低時表現得非常果斷,而地位較高時卻不果斷了。”李淵的不果斷還出現在對進軍路線的選擇上。過臨汾以後,過絳郡到達龍門,在過黃河前,眾將在行軍路線上起了分歧。因為當時隋將屈突通正在黃河東岸的河東城鎮守。眾位將領在先拿下河東城再取長安,還是直接取長安上無法達成一致。面對這種分歧,李淵決定臨戰分兵,決定既派兵監視河東,又要進軍關中。

臨戰分兵本為大忌,如果屈突通派精兵抄其後路,李淵將被逼在黃河邊上,進退兩難。所幸這位將軍守城有余,野戰不足,在河東無所作為,加上李淵得到關中幾支地方武裝的支持,大軍順利的渡過了黃河,拿下了華陰的永豐倉。隨後,李淵派建成率軍屯永豐,同時守住潼關。派世民經高陵、涇陽、武功、周至、戶縣迂回進攻長安。十月,幾路大軍會使長安,一個月後,長安城破,李淵達到了入主關中的目的。

失語者李淵(上)

五、不能忽視的旗幟

在中國,所有的反叛都不會承認自己是謀反,相反,他們都會給自己找一個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讓自己站在道德的高點,然後豎起大旗,心安理得的去爭奪自己的勝利。作為有著豐富政治經驗和遠大政治抱負的李淵,絕不可能在這上面給自己找麻煩。他的前輩,西漢七國之亂打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在他後面,燕王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浩浩蕩蕩從北京城出發。李淵給自己打的旗號是“尊隋”,這個隋自然不是隋煬帝,不然就不用舉義旗了,他指的是在長安留守的代王楊侑。李淵的主張在給李密的書信中有所表達:“大會以軍,綏撫河朔,和親蕃塞,共匡天下,志在尊隋……”

既然打出了旗號,就不能直接登上帝位,還需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幸好,他的前輩們已經為他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鋪就了一條沒有任何懸念的帝王之路,這條路就是“禪讓”。相傳在遠古時期,唐堯曾禪讓給虞舜,虞舜又禪讓給夏禹,到禹禪讓給伯夷時,出問題了,禹的兒子啟奪取了大位,打敗了伯益,攻滅了有扈氏,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禪讓製就此中斷。到西漢末期,王莽代漢,走的是禪讓的路子。東漢末期,曹丕代漢,也是通過禪讓。曹丕代漢過程是:漢帝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地位,請求曹丕取而代之,曹丕說,我是漢臣啊,不行不行。漢帝又讓,曹丕再辭。最後,漢帝第三次讓位,曹丕“勉為其難”,坐上了皇位。這其中,百官多次勸進,各種祥瑞顯現是免不了的。在當上皇帝之後,曹丕得意之下道出了禪讓製的秘密,“舜和禹禪讓的事情,我終於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了。”

進入長安之後,李淵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學習劉邦的“約法三章”,宣布約法十二條,廢除隋煬帝的一切法令,將隋煬帝的影響力降為零。幾天之後,應代王楊侑即位,尊楊廣為太上皇,李淵自己“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一切權力皆歸丞相府。這是第一步。第二步,“隋帝進高祖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之禮。”九錫就是九種禮器。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之物,是最高禮遇的表示,具體為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歷史上,加九錫的有王莽、曹操、司馬昭、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歡等等。當初,李嚴也曾勸諸葛亮加九錫,但是遭到諸葛亮的拒絕,他說,“等滅了曹魏再說吧。”因此,加九錫歷代被稱為篡位的同義詞。第三步是“天子詔高祖冕十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最後一步就是禪讓了,也是三讓三辭,“勉為其難”。

本來還有一個“太上皇”無法處置,沒想到宇文化及“識趣”的幫忙解決了。皇帝即使再昏庸無道,以臣弑君也是一種嚴重的罪惡。宇文化及縊死隋煬帝之後,連竇建德都說,宇文化及弑逆,是我的仇人,我不可以不討。這個道理,李淵也是懂的。因此,他稱帝的時機,放在了楊廣死之後。

這個時候,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李淵的皇位,登的名正言順。

注: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