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職工作刷網站,竟然是個營養學博士?

大家周末好呀!

說到人類營養學,你會想起什麽?是飲食健康,還是減肥秘方?其實,營養學研究的可不止“吃”這一件事,基因、細胞、動物以及人群同樣是營養學的研究範疇。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人類營養學博士,她的研究對象更特殊,既不是各種美食,也不是實驗動物,而是微博、A微信和臉書。她究竟在做怎樣的研究?如何通過社交媒體讓營養學更接地氣?下面,就讓我們就來圍觀下她與眾不同的日常吧!

(**專欄中所涉及的內容為嘉賓自身的經歷,僅供參考,不同院校/專業/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喲**)

營養系博士都包含什麽?

說到營養,大家第一個反應都是如何靠飲食減肥。

說到營養系研究,大家第一個反應也很有可能是研究如何減肥。

然而,我們的研究遠遠不止減肥那麽簡單。

和很多醫學系一樣,我們營養系的研究涉及基因、細胞、動物、人群等分支。

有些研究方向和營養素有直接的關係,例如:

這個基因在某個營養素的代謝上起到了什麽作用?

吃了這類食物是否會影響某種荷爾蒙分泌?

這樣的蛋白質搭配是否可以讓患有某類疾病的人群更好的恢復?

有些研究方向是和一些食品法規有關,例如:

我們是否應該禁止碳酸飲料出現在小學校園的自動售賣機裡?

食品包裝上是否一定要標出添加糖含量?

對於代餐食品是不是需要一個最基礎的營養成分標準?

還有些研究方向是和飲食文化有關,例如:

在最近十幾年,某某國家的飲食變化;

女性雜誌中食品廣告行銷方法的轉變;

某某地區在飲食上的消費和地理位置的影響。

總之,減肥的確歸營養系管,但是營養系可以研究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只要你對美食和科研有一定的熱愛,腦洞夠大,營養系都歡迎你。

一位靠刷網站

當全職工作的博士生

好了,給我們營養系打完廣告了,我們進入主題來說說我的科研項目吧。

我的科研項目

如果給我的課題打上三個關鍵詞的話,那就是

線上平台、I型糖尿病、低血糖。

這個課題結合了臨床醫學、營養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最重要的公共健康學。

現在互聯網和醫療科技變得如此發達,大家看手機刷網絡的時間越來越多,但患者和醫生交流的時間卻非常的短暫。對於I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血糖控制不好就會降低,這樣長期對神經系統和生活質量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有很多醫療儀器可以讓大家更好的控制血糖,可是由於操作複雜,一般患者都不知道怎用。有些線下的課程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控制血糖,但畢竟費事費力,還不是那麽的方便。

所以可愛的我(們)就出現啦!了解現在線上醫療科普平台的現狀、通過科學依據設計一個針對I型糖尿病患者的科普平台。這樣大家隨時隨地就可以了解到靠譜的健康知識來改善血糖了!

我的日常

線上科普平台肯定不能憑空造出來,為了增加用戶(患者)的使用率、體驗感,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互聯網科普平台的現狀和這類人群的所需。

所以刷文獻早已變成我的主要工作——看一看在過去有沒有其他科學家做過線上平台,ta們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並且分析一下現在互聯網學習平台以及大家都在使用的app的各種功能。雖然我的課題是網頁平台,但是網頁和app還有一些相同之處的嘛。

如果你能看到這篇文章,相信你對微信絕對不陌生。在當微信每次都推出一個新功能的時候,你通常會看到一個大大的紅色的提示;另外還會有一個“加星”功能,讓你最愛的公眾號置頂,以方便查看。這些小小的功能看起來貌似很不起眼,可是我就要去研究它們是否真的實用、是否能幫助用戶增加體驗感。畢竟一個平台功能太少不行,太多也會亂。

其次我還需要了解I型糖尿病的人群所需。這些可以主要通過文獻閱讀和患者溝通了解。看一看過去的文獻提到了什麽,問一問患者ta們的個人真實體會。當然,由於我是做線上平台的,我還需要去刷一刷各種社交平台有關糖尿病的話題。大家最近都在聊什麽、有什麽熱點、都在參加什麽活動、努力進入群眾內部!

除了了解I型糖尿病患者在自我疾病管理會遇到的潛在障礙以外,我還需要及時更新我的臨床知識。關於血糖管理的儀器和用藥發展簡直是太快,把這些內容弄清楚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當準備工作做好後就可以把科普學習的網站建立起來啦!這將由科研團隊的IT負責人來完成,我只需要每一個功能都符合我的要求就好。

接著就需要去招志願者來試用網站,通過問卷來了解:

大家對網站的體驗感;

大家是否合理地使用這個平台;

科普的內容是不是的確夠“科普”;

線上平台能不能真的可以幫助ta們來改變血糖控制;

討論如何改善這個平台以供未來怎樣更好的開放給所有I型糖尿病患者。

總之,知道臨床知識是一部分,但是要如何把這些知識簡單的推廣出去就是另一回事了。而我的課題,就是希望把複雜枯燥的醫療內容簡單化,讓大家隨時隨地的都用的上,增加醫療資源的使用率。

為什麽想起來

讀這樣的營養博士?

我的科研方向在營養系其實還算是比較新穎的。因為不僅包括了臨床知識、健康宣傳(公共營養)、還加上了數字健康(digital health)的這一部分。

選擇這個領域和我個人的工作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我學士畢業當了加拿大注冊營養師後,迫不及待地想把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所以開了一個微博,一邊讀碩士一邊寫科普。我發現其實很多人對營養知識非常感興趣,也很希望改變自己的健康狀況,但是完全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網上的科學信息的確很多,但是真正實用並且靠譜的少之極少。所以我的微博就叫做“特接地氣的營養師Oria”,希望能把真正接地氣的營養學帶給大家。

我碩士做的就是臨床研究,方向是早產兒成年後的骨骼健康。在讀碩士的過程中,我再次意識到健康狀況不僅僅是飲食和運動那麽簡單,還涉及到了生活環境、周圍的醫療資源、心理健康等因素

因此,我就希望自己的博士課題可以結合互聯網和健康傳播這兩個主題,來更好的幫助慢性疾病患者。我當時帶著我的想法去找了我現在的博士導師,和她說了我的選題以及期待的未來發展方向,由此一拍即合地展開了我的博士生生涯。

申請建議和遇到的困難

關於博士申請,除了確認申請資格以外,我認為一定要確定你能和你的導師合得來。這所說的合得來包括課題方向和工作方式。博士一般至少三年,如果你和導師合不來,那真的會很難過。

在申請的過程中需要深入地研究導師在過去的研究方向和ta現有的課題。不要覺得發郵件麻煩,在申請之前就和導師進一步的溝通能增加你對導師的了解也可以順便給自己加個印象分。就算最後不成,也鍛煉了溝通能力。

在合適的情況下,也要和導師溝通好經費、畢業時間、所需工作量、假期等“小事情”。知道你導師對你的預期,也讓導師知道你對ta的預期。把醜話說在前面,以後的日子才能好過。

我覺得博士本身就是很鍛煉意念的一個過程。我個人希望以後可以當科研項目負責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以及大學老師,所以讀博對我來說是必經之路。

這個過程讓我在科研的路上更獨立和接觸更多的人。對於我個人來說,雖然有時不在電腦前工作,但也無時無刻的想著如何去計劃這個課題,優化這個平台,博士的工作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我覺得如果你還不確定你的未來方向或者喜歡的領域,千萬必要為了讀博而讀博,不然生活會很枯燥,很被動。

除了科研我還幹啥?

一開始選擇營養系的時候就抱著一顆我要當專業吃貨的心去的。因此,有時間我就會不停旅遊來研究全世界的飲食文化,順便體驗生活。

我覺得無論是我做的自媒體科普內容,還是博士課題的線上平台,這些都和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只有了解到大家都在做什麽、需要什麽、喜歡看什麽,才能把這些平台做的更實用。從日常生活中了解大家所需以及潛在問題,才能去研究項目中用科學依據來找到答案。取之於生活,再用之於生活,所以自己更要去懂得如何好好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科研生活了,希望大家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多地了解營養學,感受到這門學科豐富多彩與時俱進的風采!

作者名片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