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說M1加蘭德的槍口集氣式原理沒人用,這結構可靠才怪

昨天寫了篇關於槍口集氣式原理的BANG步槍,結果評論區出現了一些非常不好的聲音。因為文中提到,同樣採用槍口集氣原理的M1加蘭德早期型和德國G41半自動步槍表現非常糟糕,簡直就是個垃圾。

結果評論區就出現了這樣的回復

當時我的血壓就有點高,然後我尋思是不是很多人不知道加蘭德分兩批,一批是我們熟悉的長活塞導氣式,一批是早期的槍口集氣式。所以單獨開一篇進行科普

M1加蘭德的研發在早在20年代就開始了,但當時採用的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底火後坐式結構。這種結構沒有導氣結構,也沒有槍管後坐行程,它依靠錘發底火時候產生的力撞擊機芯後坐,有點類似短活塞。而此時機頭還是閉鎖狀態,得等機芯後坐到一定距離才會壓下開鎖阻鐵,此時整個槍機才會在發射藥的後坐下開鎖,後坐。

但到1925年,美軍軍械部打算用.276彈取代.30-06,因此加蘭德也只能跟著改。但這種新彈不適合用底火後坐,因此它只能將步槍改成了當時比較流行的槍口集氣式。到1932年,美國政府又覺得.30-06這批彈儲量太大,本著節約的思路,又讓加蘭德把口徑改回去。這加蘭德當然很不爽啊,但沒辦法,畢竟甲方。

但這時槍口集氣的樣品都已經做完了,而且他也確實覺得槍口集氣比底火後坐要靠譜點,所以就造了這批當時被命名為T1E2的.30-06口徑,槍口集氣式加蘭德。

集氣加蘭德的後半部分和標準活塞加蘭德並無不同,都是靠一根連杆後坐,然後帶動槍機完成旋轉開鎖、後坐、拋殼等一系列動作。但區別在於活塞加蘭德需要在槍管上開孔,在發射的時候將子彈燃氣倒入活塞室中推動活塞和連杆後坐。

而槍口集氣式則是在槍口添加一個集氣罩,讓火藥燃氣不至於那麽快的衝出去,而是通過集氣罩導入槍口下方的活塞室,推動活塞和連杆後坐。你簡單的理解為,槍口集氣就是將活塞導氣的槍管氣孔移除,然後通過槍口的一個裝置來捕捉燃氣用以後坐。

這批T1E2從1932年修改到1935年,最終被美軍選定,並命名為M1 加蘭德,由此開始取代早先的M1903春田大栓。但到1939年,美軍發現了T1E2的幾個重大問題。

1、刺刀卡座位於集氣罩的活塞筒下方,而槍口集氣罩並不牢固,因此上了刺刀後的T1E2不僅不可靠,而且在射擊的時候會因為刺刀晃動而大大影響精度。

2、槍口本身就很容易髒,加了集氣罩之後更是雪上加霜。未燃盡的火藥顆粒會迅速在槍口堆積,硬化,從而導致自動機失靈。如果要處理的話得拆下整個罩子,然後清洗,重新上油。這在戰場上很難處理。

3、因為集氣罩不牢固,因此在反覆拆裝後可能變松,定位會略有變動。如果子彈在射出的時候撞到了集氣罩,隨後膛口火藥燃氣再噴湧而出時會把整個集氣罩都吹掉。

這會兒加蘭德慌得一P,哪能怎麽辦,趕緊給甲方爸爸改啊。

到了1940年,加蘭德終於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模樣。它移除了槍口罩,在槍管下方開了導氣孔,老老實實的用起了當時已經比較成熟的長活塞導氣原理。

故事講完了,這篇我是在高血壓的情況下寫的,雖然知道這類槍械科普文閱聽人小,但還是得懇請讀完的鐵粉三連~ 槍械製式雖然沒啥用,但好歹平時和人打遊戲的時候也能裝個X不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