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奇特的腸道微生物,它不僅能影響健康,還能影響人類的情緒

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你的情緒

在許多人眼裡,細菌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字眼。說起細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應該將這些有害微生物消滅乾淨才對。但是研究人員要告訴你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你的身體裡的微生物多得令人難以想像,光是腸道裡就住著多達百兆的微生物,它們幫助分解食物,同時在身體免疫系統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影響你的情緒。

細菌的「個人簡介」

細菌一般都是單細胞生物,細菌的細胞與構成人體的細胞是迥然不同的,細菌細胞無成形的細胞核,而且除了染色體DNA之外,細菌還有一小段「額外」的DNA,叫作質體或質粒。細菌缺少被細胞膜包著的細胞器,如作為我們細胞生命「電池」的線粒體。幾乎所有的細菌都有一層細胞壁。

大多數細菌都是利用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的化學反應來進行日常活動的,但也有的細菌利用的是光能。細菌的長度一般只有幾微米,例如,鼠李糖乳酸桿菌的細胞只有3微米長。我們人體內不同種類的細胞大小差別很大,紅細胞的直徑只有7微米,而人類細胞中最大的卵細胞的長度可達120微米,大致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直徑。

事實上,並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有的微生物與人實際上是友非敵。大多數的腸道微生物(當然包括細菌在內)是在人們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從母體中帶來的;如果你是剖腹產生下的,它們可能來自皮膚接觸和周圍環境。出生後,飲食、抗生素、遺傳基因以及壓力等多種因素都會對你體內的微生物群落產生影響。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對於人體的影響力不亞於我們的大腦。

腸道微生物成為研究熱點

長期以來的觀點認為,大腦操控和影響著身體各個部分,當然也包括大腦對腸道的影響。但現代醫學認為,大腦與腸道是雙向作用的,大腦對腸道產生影響,腸道同樣也對大腦產生影響。新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通過對大腦的影響,能夠改變我們的情緒。許多疾病,如肥胖症、社會行為障礙、帕金森氏病以及焦慮症等都與腸道細菌相關。

10年前,日本一個研究團隊對老鼠腸道微生物菌群進行了研究。實驗用鼠並非普通的老鼠,而是在無菌環境下培養的小鼠,目的是為研究人員提供一批沒有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無菌鼠」,用來研究在細菌進入小鼠體內前後的大腦行為。研究結果令研究人員非常驚訝,與體內有大量微生物的普通鼠相比較,這些「無菌鼠」在細菌進入體內後產生了大量的應激激素,甚至它們的大腦裡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水準也顯著增加。BDNF是一種對神經元(大腦細胞)生存、生長以及連接都有重要作用的大腦物質。

這項研究的結果公布之後,許多研究人員加入了這場無菌鼠研究熱潮。其中特別有意思的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簡·弗斯特進行的老鼠「十字迷宮」實驗。他們發現,在「十字迷宮」實驗中,無菌鼠在風險承受區域徘徊的時間比體內有大量微生物的同類要長得多,這表明無菌鼠的應激激素水準增加,但焦慮水準有所降低。而且,無菌鼠的大腦還顯示了BDNF蛋白編碼分子的變化,表明腸道微生物能夠乾預和影響大腦的焦慮情緒。

體內微生物群落與行為之間的有趣關聯當然沒有這麼簡單。BDNF蛋白編碼分子的變化似乎還有性別上的差異。同時,最近的老鼠實驗發現,沒有腸道微生物的老鼠表現更為焦慮,而且,感染了「壞」細菌的老鼠會導致焦慮行為增加。

腸道微生物的醫療應用前景

微生物對行為的影響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在一些最令人驚訝的實驗研究中,科學家將有焦慮行為老鼠的腸道細菌移植到行為大膽的無菌鼠體內,結果如何?老鼠的行為也被「移植」了過去。

然而困擾科學家的問題還有很多,特別是與年齡相關的問題。一些研究表明,要通過腸道菌群改變無菌鼠的應激反應和焦慮水準,只有在它們年幼時才有效果。如果要在人類身上產生這種效果,最佳乾預時間是在兒童期和進入青少年期之前。

有意思的是,我們體內本身的微生物群要到3歲時才能穩定下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胃腸病學家艾米蘭·梅耶教授說:腸道菌群形成的時期與大腦發育的時間正好吻合。

儘管如此,對老年人腸道菌群水準的乾預也很重要,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菌群水準會自然下降。進入老年後,「微生物的構成、多樣性及豐度都會明顯下降。」且梅耶認為:進入老年後,腸道菌群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更大。

益生菌與大腦

但是腸道微生物對大腦和行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目前還遠未清楚。如果一個人頭痛,有可能是頭部受到了撞擊,也有可能是因為脫水。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有可能導致產生同樣的癥狀。腸道微生物對大腦和行為的影響也是如此。

研究提出了多種可能的機制,其中一種可能是,腸道細菌,或者是腸道細菌產生的分子,能夠直接或間接與腸道迷走神經分支產生互動作用。這些信號或發向大腦,影響激素信號途徑;或通過腸道壁內的神經元和迷走神經與免疫系統互動,觸發反應。另外,就在不久前,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還有可能對血腦屏障的通透性產生影響。

有一項名為「鼠李糖乳酸桿菌」(一種益生菌)對健康小鼠影響的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讓小鼠減少焦慮,放鬆情緒,令其大腦裡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但如果切除了老鼠的迷走神經,就不會產生這些變化。實際情況可能要複雜得多,因為另外的類似研究卻發現並不取決於迷走神經。科學家認為,不同的細菌對人體生理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

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雖然對人體的這類研究並不多,但已有人提出了一些非常誘人的觀點,認為:對嚙齒動物情緒產生積極影響的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同樣也可能對人類的情緒產生影響。益生菌能促進一些「好」腸道細菌生長,有人認為它可以用來治療心理疾病。

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健康人連續30天服用混合型益生菌後,調查問卷顯示,他們的焦慮、抑鬱和應激情緒都比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好。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可以盲目地大量服用益生菌。比如,心血管疾病需要服某種葯,但如抑鬱症患者就不能服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葯。益生菌的服用也是同樣道理。首先我們需要確定,各種益生菌分別是起什麼作用的,你又是因為什麼原因需要服用它的。

有專家預見,未來當我們去看醫生的時候,除了抽血化驗之外,還可以通過檢查腸道菌群來確定身體狀況。醫生還可以根據腸道菌檢查結果,考慮採用益生菌補充治療。

也有學者對此持謹慎態度:除非我們有確鑿證據證明不同心理健康問題患者的腸道菌群也不同,以及不同在哪裡,否則我們不能真正認為老鼠實驗的結果在人類身上也會是一樣的。畢竟人類與老鼠之間是有著許多重大差異的,例如,人類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與嚙齒動物的前額葉皮層是有著很大不同的。這種差別顯然會對腸道微生物的作用產生影響。那麼,究竟腸道菌會對人類大腦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正如梅耶所發現的那樣,腸道細菌對人類大腦確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一項實驗中,梅耶的研究小組將全部為健康女性的實驗對象隨機分成三組,一組讓她們服用益生菌優酪乳,另一組服用沒有益生菌的普通乳製品,還有一組什麼也不服用。然後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分別在實驗開始時和實驗進行四周後對受試者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現在休息狀態下,這三組測試者大腦各個區域的連通性都有差異;但在要求她們做與所看圖片上類似的憤怒或者恐懼表情時,服用益生菌的一組受試者大腦處理情感和情緒部分的活動有所下降。

梅耶坦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在實驗一開始,我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但奇怪的是,這似乎與大腦-腸道互動作用的模式並不相符合。」但他指出,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最好是選擇有焦慮情緒的人群進行實驗,這樣就可以確定益生菌引起的大腦改變是否與焦慮情緒的主觀變化相關。

益生菌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心情還需要進一步確定,小小的微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情,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課題。最終的研究結果一定會讓我們驚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