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民間普洱 飲無定法

每一件茶器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時代的茶事,不僅為人們部分重現了茶文化往日的繁榮景象,也傳遞著古人製茶、烹茶、飲茶、儲茶在方法、習俗等方面的變遷。當時間走到唐朝時,飲茶之風已經很盛行了,長安、洛陽等地 甚至家家戶戶都飲茶,茶具的系列化以及茶具真正結束同餐具混用,就是在唐朝時期完成的,單是陸羽《茶經》裡記載的茶器就有幾十種之多。

到了明代,隨著散茶沖泡飲法的普及,引起了茶器史上的最大變革,最顯明的一點就是唐宋時期常見的盞、碗等,被逐步興起的茶壺所取代,宜興紫砂壺就是從那時起逐漸成為受到人們追捧的寵兒的。也就在那時,做工極為考究的白瓷和青花瓷等優美茶盞開始大量出現,到清代隨著功夫茶在福建等地的盛行也催生出了大量與之配合的成套茶具。茶文化演變發展的每 一步軌跡,都在茶器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十多年來,普洱茶的復興以及人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升,助推了中國茶文化的全面復興,讓茶從許多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層面脫離出來,上升到「琴棋書畫詩酒茶」的精神層面。 如果我們拉長時間軸,站在多年以後的未來時間點,回看這波普洱茶的市場熱潮,相信這段歷史對茶器的推動和發展而言將是有光芒的。

儘管清朝時普洱茶「名重京師」,但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歷史上粗枝大葉的普洱茶並沒有專用的沖泡器皿出現,也沒有形成程式化的沖泡流程。從這點上來說,儘管普洱茶也曾作為貢茶 走進過紅牆黃瓦的深宮大院裡,不過其本質還是一個很民間的茶。所以我們看到在藏區及西北一帶,普洱茶被打進藏族、蒙古族同胞的酥油茶中,成為食肉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維生素。在文人雅士的「琴棋書畫詩酒茶」中,普洱茶或許被泡在精美的白瓷蓋碗,或是 溫潤雅緻的紫砂壺中。

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普洱茶被沖泡在粗瓷大碗裡。而在普洱茶主產區乃至整個雲南,普洱茶或者說茶的吃法、飲法就更多了,有布朗族的酸茶、烤茶、青竹茶,基諾族的涼拌茶、煮茶,哈尼族的蒸茶、烤茶、土鍋茶,彝族、白族的烤罐茶、清茶、鹽巴茶、油茶,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佤族的鐵板燒茶、擂茶,傈僳族的油鹽茶等,儀式感較強的是白族三道茶。這些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的少數民族茶俗,做法不一,飲法不一,器具不一,甚至還保留著「吃茶」的遠古遺風。漢族相對來 說要更文雅一點,他們大多是用蓋碗來喝普洱茶,飲法上與雲南各地的其他民族很不一樣。

最民間、最底層的事物,往往蘊藏著極強的生命力。生命力的爆發,等待的僅僅只是合適的 土壤而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在民間蟄伏已久的普洱茶迎來了爆發自己旺盛生命力的土壤。 恰在此時,普洱茶文化在港台一帶漸成氣候,普洱茶老茶的品飲價值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並回溯到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從此,普洱茶 熱潮以主銷區廣州為中心開始在南方傳播,進而不斷向北方市場拓展,現在已普及到了全國的各大中城市。

本文來源:普洱雜誌 段兆順 (文章分享不做商業用途僅做交流,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易武慶豐號創建於清光緒初年(1875年),年經營茶葉100-200擔。清代中期,易武山普洱茶事業已逐漸崛起,更早時期已經建有一條運送貢茶古道,後來並鋪成石塊馬道,連接了易武鎮和倚邦茶區。由於兩地相隔僅數十裡,然兩地區的茶葉,一為最適合製成普洱貢茶的小葉種茶,另一則是最好的越陳越香大葉種普洱茶品。一般茶商多跨著兩茶區同時設有茶廠。創於光緒初年的「宋雲號」和「元昌號」兩個茶莊,均在兩大茶山設了製茶廠,其中「宋雲號」設於易武的茶廠名為「慶豐號」,專門採用有別於倚邦小葉茶種的易武山大葉種普洱茶葉,製造精選茶品,茶葉主要銷往貴州、四川、越南萊州等國內及海外市場。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