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設定“朋友圈三天可見”

作者:韓老白(富書簽約作者)

01

有一種傷害,叫做“朋友圈三天可見”

周末和父母一起吃飯,閑聊中父親回憶起年輕時跳交誼舞的情景,這是他們那個年代文化生活的標配。

“如今要找一個老年人能跳交誼舞的好地方,還真難。”

我突然想起有家新開的老年人舞廳:

“爸,還真有個地方,那裡既能跳舞,又能像茶樓一樣解決吃飯問題。你可以叫上老夥計們,泡上一天都行。”

父親很感興趣:“這麽好?在哪裡?”

“我朋友在朋友圈發過,有他父母在裡面的照片,還有地址。”

我找到這位朋友,點開他的朋友圈,卻只看到一條橫線,底下寫著一行字: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雖然父親說沒事,但我卻在失落之餘,也很生氣。

我把你當朋友,你卻對我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

我到了你家門口,你明明在家,卻把門和窗緊緊關上。

這種滋味很不好受。

越來越多的人設定朋友圈三天可見。

大學死黨向我吐槽,同宿舍女生們畢業後都各奔東西,這些年聯繫漸少。

前幾天她突然特想念她們,想一個個點進朋友圈,仔細看看她們的近況,誰知8個人的宿舍,竟有4人設定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她說,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真的抽不出時間來見面,但是要是連朋友圈都失去了,難免覺得與這個人真的斷聯了一樣。

有段話這麽說:

我以為小鳥飛不過滄海,是以為小鳥沒有飛過滄海的勇氣,十年以後才發現,不是小鳥飛不過去,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

原來一切都變了,時間已經弄丟了生命中那些經歷過、陪伴過的人和事,想回去尋找時,他們早已不見了蹤影。

說到底,在這個人人都在拚命趕時間的社會,誰會特地跑去你家看你呢,無非是需要你的人和關心、在乎你的人。

可無論是哪一種,看到那條拒人千里的橫線,誰都不好受。

這個世界有人在偷偷關注著你,對於愛你的人,最難過的莫過於你拒絕了別人對你的關注。

02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設定“朋友圈三天可見”?

曾經有一次網絡採訪,這些網友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匿名:不再讓人看到自己過去的黑歷史,是一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體現。

@李雷&韓MM:畢竟朋友圈裡本就沒幾個朋友,大多是陌生人,還有一些商人和敵人。

@老濕七:單純是為了報復,別人設定了,我也要(是不是太幼稚。。)。

@維生素小姐姐:過去的自己就像傻逼,立了那麽多flag,打臉!

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衷和理由,但這種只能看三天的感覺,卻讓人產生距離感。

讓人不禁懷疑感覺交了一群假朋友,隨時提防著自己,還能不能好好做朋友了?

這些把過去藏起來的人,初衷是為了保護自己內心的一畝三分地,但其實這真的沒有必要。

在這個資訊多到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時代,除非關心你的人,沒人會關注你到底說了什麽。

他們在乎並害怕別人的評價,從深層次上講,這樣的人有社交焦慮。

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社交焦慮的:

是對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注視的一個或多個社交場合產生持續、顯著的畏懼,並且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人們為了回避導致社交焦慮的情境,通常是減少社會交往,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

他們對自己缺乏清晰明確的認識,把對自我的認同建立在別人的評論之上。

在微信已成為社交使用重地的情況下,他們為避免這種焦慮,從而選擇設定朋友圈三天可見。

把過去藏起來,不代表著過去就沒發生過,倒不如解開好了。

朋友圈不設限,這樣的人活得才坦然。

季羨林在撰寫他的《清華園日記》時,可謂真性情,編輯怕影響他的形象,在出版前提議刪掉一些。他拒絕了:

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真實的自己就是這樣,何必在乎別人的評價。

就像那些朋友圈完全開放的人,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不會因為別人的奉承巴結飄飄然,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兩三句話而懷疑貶低自己。

03

這個世界正在偷偷懲罰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

選擇封閉的人,大多數過得越來越差。

曾經有個資深HR說,每次招聘員工,除了基本簡歷,他還會在試用期的時候看他的朋友圈,看看他關注和擅長什麽,通過看他的朋友圈,基本可以判斷這個人與公司氣質是否相符。

他說:“在同等硬體條件下,我會傾向於選擇那個有趣一點的人,公司需要熱愛生活的員工。”

有個90後朋友,小小年紀喜歡品茗,經常在朋友圈曬一曬新買的茶具、新發現的茶葉品種。

三月回暖的微雨時節還會邀請三五好友煮茶論道,這樣的閑情雅致讓一位上了年紀的高管注意到他,一年後,在高管的提拔下,變成了總裁的得力助手。

如果設定了三天好友可見,讓長官們摸不清你的生活動態,一是不利於公司挖掘你的特長愛好,二也不利於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美國管理學者彼得斯有一句被廣為引用的話:“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而朋友圈已然成為一個人的隱形簡歷,高情商的人懂得如何打造這份簡歷,而低情商的人選擇了封閉,白白錯失機會。

也有些人,利用“三天可見”功能,在朋友圈說一切想說的話,把原本清新的小花園變成了情緒渲泄的垃圾桶。

琳姐本是個天天插花、烘焙、健身滿朋友圈跑的女人,然而生娃後的她,畫風180度轉變,幾乎每天都能在她的朋友圈裡看見這樣的狀態:

“只會玩遊戲,連個尿不濕也不會換的男人,要來有何用?”

“家裡有個媽寶男,這樣的日子真沒法過。”

“我以前真是瞎了眼,嫁一人等於嫁他全家,三觀不符,連在一起吃飯都是折磨。”

你這樣發,不怕老公看見了影響感情嗎?

他很少看朋友圈,萬一哪天要單獨看我的,我設定了“三天可見”,他也看不到了。

以為“三天可見”就能隱藏自己,便可以肆無忌憚。

卻不知道這樣的情緒,是會帶到現實生活中去的。

你以為隱藏了你發的資訊,但你的臉和眼睛卻早已出賣了你。

果然,再次見到琳姐,一臉怨氣,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顧盼神飛的姑娘。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這個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就是在這些碎片但無處不在的交際中,汲取營養,滿足需要。

自從微信推出這個“三天可見”功能後,聽過不少因此“友盡”的事例,就算很多沒到“友盡”地步,但至少彼此心存芥蒂,再回不到當初了。

選擇三天可見,就如選擇生活在一座孤島上,生生割斷了社交關係。

在推開那些想要了解你的人同時,也推開了本應更好的自己。

04

那些朋友圈不設限的人,活成了想要的模樣

朋友圈是用來展示自己、欣賞別人的地方,所以需要用心經營朋友圈。

美國社交網絡大神奧斯丁·克萊恩在《人人都在曬,憑什麽你出彩?》一書中說到:

在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分享的圖片、文字,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暴露我們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甚至是情商。

這就是一張流動的名片,經營得好了,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脈,給你的資本加碼,關鍵時刻還能直接給你帶來財富和名利。

我有一位做房地產市場策劃的朋友,年初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從年薪30萬到60萬。

別人羨慕她的好運氣,我卻知道這是她的用心得到的回報。

她的朋友圈,堪稱是為房地產人士打造的知識盛宴,不僅有專業知識、公司活動、業界動態分享,還有自己的學習心得、團隊集體活動等。

從她的朋友圈,可以判斷她是一個專業、精進、積極、樂觀的職場精英。

朋友圈中有另一家房產公司老闆,正好需要她這樣的人才,便高薪把她挖了過來。

在這個微信社交的時代,展現自己價值必不可少的一個方式,便是展現自己的朋友圈。

我們大多數沒有資源和人脈的普通人,想要發展一份自己的事業,朋友圈裡的人群就是你的資源,這份資源,絕對是你應該最珍惜的。

有位很厲害的美食導師,在他成名之前的兩年時間裡,幾乎每天都在朋友圈裡發精致的美食照片。

每一組照片,從布局、拍攝、修圖,到最後發送,都要花半小時以上。

相信很多人沒有這個耐心和堅持,他卻說,他要為看到的人呈現最佳的視覺狀態。

正是這份堅持支撐著他,就算現在擁有大量粉絲和學生,他仍保持著這份習慣。

有的人會覺得在別人面前塑造一個精心雕琢的形象顯得很刻意,然而良好的印象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張名片,每發一次朋友圈都是向別人免費推銷自己的機會。

知乎上有人說: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小圈子,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只要你的存在能夠讓大家有價值,你也就有了價值。

如果我們不能為自己的朋友圈提供任何價值,憑什麽在自己需要幫助和支持時獲得支持呢。

講真,選擇了什麽,也會無形中失去什麽。

所以,“三天可見”這個功能還是慎用吧。

作者簡介:韓老白,富書簽約作者,獅子座正能量辣媽,小清新文藝設計師,讀研時擔任校報主編,畢業後工作五年從設計院裸辭,懂點心理學,專注塑造女性職場、婚姻幸福力,願我的文字,陪伴萬千女性共同成長,簡書@韓老白,微博@韓老白。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