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娃暴怒,英國媽媽用礦泉水瓶輕鬆解決 網友:方法太實用


前兩天在下班路上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媽媽領著女兒在路邊走,小女孩約莫3歲左右,手裡拿著個冰淇淋一邊走一邊吃。突然小女孩腳下一絆,雖然沒摔倒,手裡的冰淇淋掉了一大半。

這時,她突然大哭起來,哭著喊著非要冰淇淋復原,無論媽媽怎麼勸都不管用,越安慰哭得越厲害。

媽媽覺得這樣在大街上實在太丟人了,就撒開拉著女兒的手自顧自的往前走去,邊走邊說:「你走不走,不走我走了,你就在這哭吧……」

這下小女孩哭得更凶了,還猛地把手裡另外一半冰淇淋高高舉起來,狠狠摔在了地上,蹲著大哭不肯走。媽媽只得回來生拉硬拽的把孩子拖走了。

可能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孩子的情緒就像小炸彈,不一定什麼時間,遇到什麼事就會突然爆發,而且不管你是好好哄,還是連說帶嚇唬,軟硬兼施,孩子就是不吃你這套!

英國有位媽媽就不一樣了,對付孩子說炸就炸的脾氣,可是相當有一手呢——自製「冷靜瓶」安撫孩子情緒

這是來自英國的一位媽媽安吉拉的方法,據說這方法在當地很流行。安吉拉有一個2歲半的女兒伊米,人稱「惡魔般小女孩」,為什麼?她會在地鐵上因為生氣而尖叫,也會在圖書館因為暴怒而撕書。後來,安吉拉給女兒自製了一個冷靜瓶。

有一次,伊米因為湯上面飄著她不喜歡的蔬菜末而暴怒,她推倒湯碗哭鬧時,媽媽說:「伊米,過來,媽媽給你準備了一個小玩意。」

到了客廳的另一角後,媽媽拿出了一個透明的小瓶子,小瓶子裡面有「水」,還有星星形狀的亮片。伊米的目光被吸引住了,瞬間忘記了哭鬧。

「伊米,媽媽知道你生氣,你用力搖,星星就會亂跑,你試試看。」伊米雖然脾氣倔,但她還是抓起瓶子用力搖。

這時媽媽又說:「伊米,你把瓶子放在桌上,你看,星星往下掉,最後一個個停下來了。」

伊米盯著下掉的星星看,這時暴怒情緒已經消失了,換來的是一個專心地盯著星星往水底沉的伊米。

據說這種「冷靜瓶」情緒平復法在當地或贊無數,不少家長都用過這個方法來「對付」孩子,屢試不爽。

為什麼英國媽媽這個簡單的小方法

就能瞬間撫平孩子暴怒的情緒呢?

「冷靜瓶」背後的大腦原理是:

破壞玩具、打人、霍霍食物……這常常是小朋友暴怒下的行為,這時,對孩子衝冠一怒的情緒,宜疏不宜堵,如果我們簡單粗暴的製止孩子發脾氣,恰恰是把孩子的情緒出口給堵住了而「冷靜瓶」之所以管用,就是在疏導了孩子情緒的同時,讓孩子從暴怒的情緒,轉移到理性的思考,孩子自然就安靜下來了。

1.用力搖晃「冷靜瓶」,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宣洩的出口。

通過用力搖晃「冷靜瓶」替代,讓孩子的情緒通過大幅度、大力度的動作,在被允許的範圍內,得到了釋放。而且,媽媽引導孩子這樣做,孩子也會感到自己的情緒是「被看見的」「被理解的」「被接納的」,而不是「大人根本不懂我」。這也是一種共情。

2.看著「冷靜瓶」裡的亮片下沉,能幫助孩子冷卻情緒,漸漸安靜下來。

對於孩子來說,很容易被瓶子裡五顏六色的亮片吸引,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令他生氣、憤怒的事件中,轉移出來。當他們的盯著一塊塊亮片慢慢下沉時,他們的情緒也開始慢慢地冷靜下來,直至恢復平靜。

3.數一數落下了多少亮片,重新啟動了孩子的理性思維,這時再跟孩子講道理,他才能聽得進去,並且願意去思考。

不僅僅是孩子,大人可能都深有體會:當我們處在憤怒情緒中時,是完全被情緒控制,聽不進任何規勸的。孩子對情緒的控制力更差,更是如此。所以讓孩子數一數落下的亮片數量,就是在情緒慢慢平復後,開啟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然後再和孩子討論一下剛才的事情,以及解決辦法,孩子才聽得進去,才願意跟隨家長的引導去思考。

「冷靜瓶」的製作方法:

準備材料:一個透明的礦泉水瓶(去標)、膠水、小亮片(衣服的裝飾小亮片或小珠子)

做法:把亮片放進瓶子,加上水,再倒進膠水。水和膠水的比例可以是5:3。

tips:為什麼要加上膠水?如果沒有膠水,亮片下沉的速度可能比較快,膠水可以讓亮片的下降速度變得比較慢,能幫助孩子的情緒慢慢「冷靜」。

這個「冷靜瓶」的方法雖好簡單、好用,但它對小寶寶的效果更好,建議3歲以內的孩子可以用這個方法。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就不吃這套了,對待大孩子發脾氣,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給孩子做個「心靈按摩」——

看心理學家是如何安撫孩子發脾氣的

心理專家的孩子也會發脾氣,看看Dr.魏是如何安撫女兒,給她做心靈按摩的:

一次睡覺前,Dr.魏覺得女兒沒有把玩具收拾好,責備了她。女兒一下子就崩潰了,哭著說:「不是我沒放好,是因為姥姥挪走了東西」,十分委屈!

應對女兒突如其來的情緒,「叨叨魏」隻做了這3步:

1.用語言描述情緒

Dr.魏問女兒:「你現在是不是發怒了?」

引導孩子把現在的情緒狀態,用語言描述出來

寶寶會哭鬧,很正常,那是因為寶寶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夠駕馭自己情緒的程度。寶寶的「情緒腦」先發育,寶寶的「理智腦」發育比較慢,所以寶寶有情緒,就會表達,而不像成年人那樣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但語言中樞在理性腦,當孩子嘗試用語言描述情緒的時候,就是在用理性思考,情緒的怒火就會少一半。

2.引導分析情緒

Dr.魏:「你為什麼發怒,是爸爸錯怪你,感到委屈嗎?」

找到孩子的情緒源頭

Dr.魏:「如果爸爸被冤枉,也會感到委屈、難受、憤怒」

和孩子一起分析情緒,知道「自己為什麼感到委屈、憤怒」

Dr.魏:「是我錯怪你了,我向你道歉」

理解孩子的情緒,讓女兒會感受到「爸爸是理解自己的」

整步分析做下來,又是在理性思維的範圍,和孩子一起把當下的情緒又捋的一遍,再次用理性去控制情緒,孩子的情緒會逐漸平息。經常這樣的引導,孩子也會慢慢嘗試和學著用理性去控制情緒。

3.反思情緒

Dr.魏:「你剛才發怒、情緒失控、哭了,但如果你不跟爸爸交流的話,我們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讓孩子知道,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叨叨魏」:「爸爸看到你難受,我也很難受」

和孩子共情,引導孩子體會、感受別人的情緒,反思到有比剛剛自己情緒的爆發更好的方式解決方式。

最後可以再和孩子一起來討論一下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孩子每一次的發怒,都是父母引導、教育孩子的好時機。整體3步做下來,相當給孩子做了一次「心靈按摩」,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駕馭自己的情緒。

其實,沒有孩子會無緣無故發脾氣

所有的情緒背後

都有一個被忽視了的心理需求

聰明的家長要學會看到這些

↓↓↓

這5種常見的孩子哭鬧情況

該怎麼應對

1

突然關電視、突然要睡覺就哭鬧

——「我還沒準備好」

有一次我外甥在我家看動畫片,到了大人們該出門的時間,我妹過去一下子就把電視機關了,跟孩子說該出門了,回來再看。孩子卻哇的一下子大哭起來,任憑家人怎麼哄都不管用。

其實,這真的不怪孩子,假如是大人正在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突然被別人打斷,想必也得「炸毛」。

讓孩子做什麼事情,或者結束什麼事情,最好都留有一段時間「預熱」,當孩子還沒準備好的時候突然發生,就很可能招來孩子的哭鬧、拒絕。

最常見的就是看動畫片的時候,需要到時間關掉

我們的確需要給孩子限定一個事件,比如20分鐘。但我們不能到了20分鐘的時候就直接關掉,而是應該在看之前就跟孩子說好「我們可以看多久」「我會提前告訴你還有多長時間關」,並且在結束前至少提醒孩子兩次「還有5分鐘就要結束了哦」「還有1分鐘就要關電視了」……

與此類似的還有睡覺的問題

有些孩子最討厭睡覺,不想睡覺,如果強行哄孩子睡覺,他就會哭鬧、不配合,反而可能折騰半天、人仰馬翻,最後孩子還是哭著睡著的。這對孩子的身體和情緒都非常不好。

不如每天晚上給孩子一套「睡前程序」,告訴孩子「我們一會兒要先洗個香香澡,然後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就要準備睡覺了……」這個程序需要做什麼、什麼時間做,可以隨意安排,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心理預期,知道即將要做的事情,有規律的做事,也是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孩子會更少哭鬧抵抗。

播放GIF

2

不給糖果、不給買玩具就哭鬧

——「我不知道規則」

「不給吃糖果,我就坐地上大哭大鬧」

「不給買玩具,我就撒潑打滾不肯走」

這也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孩子容易哭鬧的場景。

對於小寶寶來說,不妨用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解決:

用另外一件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吸引他的注意力,把正沉浸在不愉快的情緒中難以自拔的寶寶「救」出來。

父母平時需要觀察,有什麼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比如聽故事;看汽車。當你哄不住孩子的時候可以用這些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對哭鬧的孩子說:「**(孩子的名字),我想起一個特別好玩的故事」或:「**,你看,那車好漂亮」。

你要用最誇張的表情、最驚嘆的語氣、最有趣的動作瞬間轉移孩子注意力。孩子的情緒可能瞬間平復,甚至破涕為笑。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就需要給他立規矩了:

比如,糖果可以吃,但是只能在吃完飯以後吃,每天只能吃一顆;玩具今天不能買,因為今天我們說好了出來不能買玩具的,但是可以下次出門的時候買……

所有你想要給孩子立的規矩,都必須提前和孩子約定好,比如「可不可以吃零食」「什麼時候能吃」「能吃多少」「可不可以買玩具」「今天出門能不能買」「可以買幾個」「如果遵守規則將獲得什麼(如獎勵一個漂亮的髮夾)」「違反規則會失去什麼(如少看10分鐘動畫片)」等等。

規則要具體,也需要和孩子商量著做約定,但一旦約定好以後,就要溫柔並堅定的執行規則,無論孩子是否能夠遵守約定,按照事先商量好的獎懲去執行就好。

規則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立好的,家長要有心理準備,但重要的是孩子會在其中明白,做什麼事都有規則,並慢慢將規則內化成習慣,這樣就慢慢獲得了成長。

播放GIF

3

越哄越哭,不是孩子無理取鬧

而是「我需要被理解」

父母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有時候因為一件小事,孩子開始哭;父母們好心相勸,孩子卻越哄越哭得厲害。記得之前看過一組漫畫:

爸爸悠閑地看著報紙,孩子邊晃著腿邊愉快地吃著冰淇淋。不小心,冰淇淋掉了……

不管是爸爸說:「誰叫你不好好坐著吃,冰淇淋掉了都怪你自己……」還是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一支冰淇淋,再買一個不就得了……」

孩子都會覺得非常委屈、越哄越哭,大人也會變得越來越煩躁,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但如果爸爸能夠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對孩子表示理解(雖然孩子不該搖晃椅子,但此時並不是教訓孩子的最好時機),說:「冰淇淋掉了,你很難過是嗎?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巧克力味的冰淇淋……」「來,跟爸爸擁抱一下,那你現在想怎麼解決呢?需要我們再買一根冰淇淋嗎……」

這樣說的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獲得了重視和理解,悲傷、憤怒的情緒沒有加重,而是思考該怎麼才能改善目前的情況。當然,爸爸可以給孩子再買一個冰淇淋,並趁機讓孩子明白以後吃冰淇淋的時候,不要搖晃椅子。既解決了當下孩子的情緒問題,又吃一塹長一智讓孩子知道了該怎麼做。

4

總跟家長對著乾、總愛說「不」

……「我需要被滿足」

中午12點,東東不吃飯、不睡覺,只想下樓去玩。開始媽媽還會耐心的講道理、哄勸、安撫,但都沒用,東東依舊站在門口鬧著要出去。後來媽媽假裝要打東東屁股,東東乾脆躺地打滾,一副不讓出去玩誓不罷休的樣子。最終還是媽媽妥協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也逐漸發展起來,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或者按照自己意願去做,當受到阻止的時候,就會大發脾氣。一來是在發泄不滿情緒,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二來是用這樣的方式逼父母「就範」。遇到類似情況,我們需要:

1.少跟孩子說「不」。每天和孩子說不可以的次數不超過1次,「不可以」「不行」說的越少,禁止的效果才越好。

2.多用「可以,但是……」,來替換總對孩子說「不可以」,讓孩子覺得你尊重ta,給ta思考、選擇的機會。

3.適當放權,讓孩子自己做主。無關原則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比如可以讓孩子先玩一會兒再吃飯,但同時如果錯過飯點就會沒飯吃的後果,也要讓孩子自己承擔。這樣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該怎麼做、能怎麼做,自我意識也能得到發展。

播放GIF

5

孩子總是故意哭鬧、發脾氣

——「我需要被關注」

我一個朋友跟我說,最近他大兒子總是無緣無故就發脾氣,甚至故意摔東西、打人,以前他可乖了,很少發脾氣,特別懂事、講道理。

細聊後才發現原因,原來是這個媽媽最近剛剛生了二胎,有了小妹妹後,媽媽放在大兒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少多了。

大兒子從原來「家庭的中心」,變成了被忽視的老大,心裡當然會出現很多不平衡。他只能通過「製造麻煩」來獲得關注,哪怕是媽媽的訓斥,也好過不理睬。

有時候可能父母會發現,某一個情形下或某段時間內,孩子情緒上出現了「退化」,容易失控,並伴隨出現一些很糟糕的行為問題,如打人、搶東西、摔東西等。

這極有可能是孩子感到了被忽視、或內心有恐懼。如果孩子覺得受到了某種傷害,不知道如何面對和處理,於是呈現出失控的狀態。因為內心存在恐懼,更渴望大人的關注和幫助,可是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只能通過大哭的方式。

如果是某一時間段內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一定要仔細尋找原因,尤其是最近家中或者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比如,是不是最近爸爸媽媽經常吵架、孩子剛剛被送入幼兒園很不適應、家中新添了弟弟妹妹、甚至因為搬家環境變了等等。總之,找到問題,給與孩子更多關注和陪伴,孩子的情緒問題自然就會慢慢好轉。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