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我們都愛分享花錢,卻不愛分享存錢?

如今,「錢不夠花」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人的常態。當花唄和收據變得越來越普遍,月光甚至都不夠讓人感到愧疚,存錢則更是一項偉大成就。

無法否認,社交網絡讓我們越來越會花錢了:什麽東西在打折、買什麽性價比更高、哪個單品能提高生活品質……似乎人人都樂於分享自己最新的花錢經歷,然而在社交網絡無法覆蓋的地方,存錢成為了一種緘默行為。

最終,我們參考著彼此朋友圈裡的幻象,在消費狂歡裡越陷越深,卻鮮少有人提出疑問:到底是消費構成了社交網絡上的分享,還是網絡上的誘惑導致了更多的消費?

1.

當代社交迷思:喧囂花錢,悄悄存錢

早就有研究證明,社交媒體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現代人的日常情緒,然而新的研究則發現,社交媒體對於我們的消費方式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此,研究人員認為:你對社交網絡的依賴程度越高,就越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消費。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2018年美國家庭的個人儲蓄率在7%左右徘徊,雖然相比於金融危機時3%的歷史最低點有所提升,卻遠遠低於幾十年前的水準。

我們可以說是房租等開銷變得更貴了、或者我們擁有了更多花錢的渠道,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在這個被社交媒體所裹挾的時代裡,個人的消費行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明顯——人們樂於分享自己買了什麽、怎樣買的、買了之後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而儲蓄行為則顯得微不可查——畢竟大部分人都沒有曬存款單的愛好。

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消費而不是儲蓄,因為你只能看到身邊的人在花錢,而不知道他們留了多少錢用於儲蓄。

以上這種不準確的認知被稱為能見度偏差」

能見度偏差來源於我們在社會中的日常交往方式:人們傾向於談論他們正在做的事情,這意味著消費行為會在聊天中更受歡迎;而相比於日常消費,人們更樂於將自己的奢侈消費發布在社交媒體上。

因此,面對面的交談產生了能見度偏差,而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則進一步加劇了這個狀況。

也就是說,日常穿著50塊T恤坐地鐵上下班的你,可能會和朋友分享一雙500塊的鞋正在打折,而發在朋友圈裡的則是周末去吃的館子和假期出去玩的風景照。在他人眼裡,你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吃吃玩玩,無憂無慮的“有錢人”。

隨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便捷,而且方式多種多樣,大大提高了我們觀察他人消費的機會與能力。

社交媒體的宣傳功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消費的平台,可見性偏差也就成為了消費的驅動力。

五十年前,我們比較消費習慣的參照系相對較小,僅限於認識的親戚朋友、同事鄰居,而現在,不管是講述富人生活的電視劇、綜藝,還是微博上的KOL、朋友圈裡的大佬……

我們無比清楚地認識到了到這世界上還有多少有錢人,他們的消費方式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麽觸手可及過。

「消費讓我們無限接近自己嚮往的生活」——也許大部分人都不可避免地產生過類似的念頭,這無可厚非,由於人是社會性動物,當我們看到別人花錢時,我們總會產生一種傾向,認為我們可以、或者應該花錢。

同時,我們也會對某某人出門吃飯、旅行、買貴重物品等行為印象深刻,而不是他為了省錢在家做了些什麽,或者放棄購買了某件物品,把錢存了起來。

2.

只要抓住社交媒體,就抓住了消費者源頭

在《自戀時代》一書中,這樣描寫現在的消費主義:

新式的物質主義已經將很多本質上並不那麽自戀的人拖下了水,由於人們越來越重視“享受最好的生活”和獎勵自己,消費者們意識到,現在他們可以比過去花錢更積極一點兒。

就像是優越感很強的人認為“像我這樣的人不時地就應該多休息一會兒”一樣,麥當勞的廣告語在告訴美國人“你今天應該休息一下”、歐萊雅的的廣告語是“你值得擁有”。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下“你值得擁有最棒的人生”這句帶有濃厚優越感的話被用到了很多產品的銷售中,有按摩服務、住房貸款、電信服務、吉他課程、搬家服務、健身俱樂部、減肥補充劑……

現在,人人都像《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中的維露卡·索爾特一樣,高喊著:“我現在就想要!”

的確,現在無論你有沒有消費的念頭,都能在視頻網站上看到各種產品的開箱測評,隨便刷刷微博就能看到別人整理的種草清單,產品詳情頁還能看到之前的買家反饋;

而每一次你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關於購買與體驗的經歷——無論是在微信聊天、朋友圈,還是淘寶評論、微博、小紅書——都有可能影響後續更多人的消費行為,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消費總在擴散式地推動著更多的消費。

而商家也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只要抓住社交媒體,就抓住了消費者的源頭。

如今超過90%的商家都選擇在兩家以上的社交媒體上投放廣告;相比於傳統的路邊廣告位,他們更願意在網絡行銷上投入更多的預算。

2016年,美國社交媒體廣告支出為400億美元,而在2016到2017一年之中,社交媒體的用戶就增加了3.2億,每個用戶平均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116分鐘,如此長的使用時間,意味著你會有意無意地接觸到更多的廣告內容,從而產生消費的念頭,最終發生消費行為。

3.

失控的年輕消費者們

從小生長在數字時代的年輕人們則更難抵抗這種誘惑。

在北美安聯人壽保險公司的一項關於「社交媒體對消費習慣的影響」調查中發現,有將近90%的00後認為社交網絡讓他們更加頻繁地將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現狀與同齡人進行比較,而僅有71%的80後和54%的60後有這種困擾。

與此同時,有60%的00後表示,由於他們頻繁地在社交網絡上看到朋友們穿著漂亮衣服的自拍和度假出遊的照片,時常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足;而還有57%的00後坦誠自己總是產生計劃之外的花銷。

安聯的研究人員認為年輕人應該謹慎地面對社交媒體誘導消費——很多時候是超出其承受範圍的消費——的能力,否則將會對他們之後的經濟情況和消費習慣產生更加深遠的負面影響。

對他人消費行為的片面了解不僅讓我們花了更多的錢,也讓我們對自己的財務狀況產生不正確的認識。

在現代的消費觀裡,花錢自我滿足、花錢買開心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然而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會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花更多的錢。

雖然自社交媒體普及以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變得更近了,人們從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自我價值和幸福感,與此同時,你在社交媒體上的交友圈也在影響著你的決定。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匹茲堡的研究人員表示,當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比如經常收到好友的讚或者積極評論的時候,會更有可能對一些事情放鬆警惕。

換句話說就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

這項研究對超過1000個Facebook用戶進行了深度調研,結果顯示在Facebook上花費較多時間、依賴程度較高的用戶往往信用評分相對較低,且多有未還清的信用卡債務。

由於在管理個人財務問題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你深陷於社交網絡、無法做出理智判斷的時候,你勢必會有更多筆日常需求之外的支出。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塊肌肉,那麽社交網絡給你帶來的滿足感就是麻醉劑。”研究人員說:“社會正在變得短視,人們更加重視眼下的幸福,而不是更長遠的計劃。”

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由於發布自己的日常照片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的重要社交方式,越來越多的00後認為自己有必要購買一些品牌產品用於投資自己、展示自己的生活現狀並給身邊的人留下良好印象。

當社交網絡生活與消費行為變得越來越難解難分,生活在在千禧年代的人也更加在意一件產品背後,其代表的品味、態度、階級等概念層面的附加值。

消費這件事正在一步步脫離實體物品的價值,作為一種社交貨幣被人們所接受。

參考來源:

Can Social Media Persuade You to Spend More Money? | entrepreneur

Financial News and Advice in Singapore

Social media may be making you overspend—and it’s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ads | cnbc

The bias that makes us spend and not save | BBC

Why is social media making us spend more money? | stockflare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