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微博樹洞,一種正在分割江湖的超級大V

微博樹洞账號不但展示焦慮、展示快樂,也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建立互動和層級的聯繫,通過幽默的方式化解了這些焦慮。

作者 | 許嘉婧

編輯 | 石燦

微博账號@瞎幾把穿bot成立個人主頁時,還沒有想到自己會火得這麽快。

2018年9月11號,這位90後自由設計師趕上了bot的潮流。工作之餘,他創立了@瞎幾把穿bot,用於接收點評明星奇葩穿搭的投稿內容。他發布的第一條投稿是邁克爾·傑克森的衣著搭配。

圖片:@瞎幾把穿bot的第一封投稿

剛建號前兩天,微博的轉發和評論量都是0,而在9月13號這一天,後台私信突然新增了600多條投稿。9天后,@瞎幾把穿bot已經迅速漲粉到11萬。

就這樣,bot的運營者蝦哥莫名其妙成了一名微博“網紅”。

2018年是“微博bot元年”,當年9月份左右,一大批早期bot账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bot類账號的本質是樹洞,以收發網友的投稿為主,在特定的領域和話題內分享用戶UGC的內容。

在頭部流量大V封鎖的微博平台上,大大小小的bot账號為普通用戶的內容提供了一個垂直平台,聚集了大部分特定用戶。

而一年後,bot账號已經不再像去年一樣瘋狂增長,樹洞類微博账號的性質也在逐步發生變化。

去中心化的bot戰爭

“bot”是英文單詞“robot”的縮寫,顧名思義,機器人。

這種形式起源於Twitter上的一種內容編輯方式,一些機器人账號會提前設定好腳本,接收特定類型的網友投稿,並定時更新發布。

在Twitter上能檢索到種類繁多的bot,一些用於官方發布信息,還有一些是網友自製的信息發布工具。只要標記bot账號,它就會自動幫用戶發布信息。

類似氣象預報、實時資訊類的內容,這些不需要真人運營,機器人們就能完美地起到傳播作用。也因此,bot傳播的內容大多是硬新聞,有文字、也有圖片和短視頻。

圖片:Twitter上的洛杉磯地震預警bot

很多人認為,社交媒體上的bot账號方便獲取簡單資訊。機器是冷冰冰的、沒有感情的,它不會刻意引導你的思考方向,只是簡單展示。這也正是它的純潔性之一。

bot形式也在2018年末的微博平台上掀起一股熱潮。說起原因,也是一種來自內容結構本身的反彈。

此前,在各類MCN機構入駐微博後,出現了很多大V账號。只是,這些账號內容發展到了瓶頸期,有人覺得它們更接近於行銷性質,以商業化為主要目的。沒有了最開始做內容的熱情,結構也開始走向乏味的商業化生產。

也正是這兩年,短視頻大熱。在抖音和快手上,各類用戶生產的UGC內容奪人眼球。自製短視頻的潮流,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比起不斷被動接收廣告內容,人們更願意自己生產內容。以接收UGC投稿內容為主要業務的bot账號,在微博大規模興起。

@千禧bot的運營者是一位90後的研究生,專門接收懷舊性質的投稿。在微博說明中,他介紹自己:“歡迎各位懷舊人士、土酷愛好者和認為2010年後的一切都糟透了的悲觀人士來玩耍。”

比起@瞎幾把穿bot,@千禧bot更像一位合格的機器人,收發投稿,並人工為之編號,盡職盡責。時不時還會刻意模仿機器人的說話語氣。

圖片:@千禧bot的投稿

@生艱bot、@貧窮bot、@有錢人發言bot等账號則更像是背後有人運營的投稿類樹洞號,會接受特定類型的投稿,並附上博主的個人觀感。

更多時候,這類情感類bot像一個個“煩惱垃圾桶”,接受著人們繁雜的負面情緒。

野蠻生長的bot账號並不是個個都一炮而紅。很快,圍繞著bot的運營形式,微博上再次升起一股硝煙。

用戶們漸漸發現,人工bot似乎不像Twitter上的機器人一樣可靠。很多bot账號的博主會在投稿內容中“摻雜私貨”,發布帶有明顯個人喜好或行銷推廣性質的推文。

諸如@糗事bot、@天秀bot,都是具有明顯行銷號性質的百萬粉絲大號。

bot的純潔性正在被破壞。

在bot熱中,這些飛速成長起來的bot,正在逐步淪為披著“接收投稿”皮的行銷號。這些大V只是換了種形式,繼續來引導輿論,“帶節奏”,做廣告。

一場針對bot的戰爭打響了。

據@瞎幾把穿bot回憶,在bot主頁創立的第8天,9月19號,博主就被迫改名為@瞎幾把潮post。

“那時網上湧現了一批bot‘警察’,專門說這個bot蹭熱度,那個bot帶節奏之類的。”蝦哥說,曾有用戶發私信指責自己:“你都掉皮了還當什麽bot啊。”

一些投稿含個人化言論、表露出個人喜好的bot都遭到了網友抵製。

“我發的是明星穿搭,就有很多明星粉絲跑來指責我收了錢、亂帶節奏、刻意抹黑明星。”蝦哥不得已改了微博名,決定以“接受網友投稿,也混雜個人內容的個人號”繼續運營下去。

“我不願意純粹當個機器人,每天收發投稿,不能和粉絲交流。”他說。

其實類比Twitter,微博陣地本身就有更多私人化的、娛樂化的內容。2018年末的這一場bot熱,或許只是廣大用戶給微博的一個警醒。

大粉絲量級的樹洞號:展示焦慮

時至今日,還活著的bot账號,大多變成了收發投稿的行銷號陣地。

正如去年同一時間,網友們的批判和指責一般,bot的性質確確實實發生了變化。

刺蝟公社(ID: ciweigongshe)以bot為關鍵詞在微博上搜索用戶,找到了許多帶有bot後綴的账號。

@遊戲主播bot以發布遊戲精彩視頻和吐槽為主,有24萬粉絲,互動量寥寥無幾。事實上,它只是行銷矩陣中的一個账號而已。

負責账號運營的人員表示,公司目前有250多個账號運營,以規劃短視頻推廣為主。

除了這家公司,另一位@明星迷惑行為bot告訴刺蝟公社,博主近期已經準備改名,轉型為時尚類,不再做bot。

這些账號都不是傳統性質上接收網友投稿的樹洞账號。許多bot頂著這樣一個後綴,披著bot的皮,也只是因為“bot比較容易火”。

而有一些樹洞账號並沒有掛著bot的名字,卻也承擔著收發投稿的職責。

@綠帽社就屬於典型的情感類樹洞账號,粉絲稱博主為“社長”。目前,@綠帽社已經積攢了600萬粉絲,發布了7000多條投稿。

@綠帽社於2016年末成立,社長告訴刺蝟公社,前半年粉絲數量並不多,表現平平,半年後突然發力,漲粉迅速。目前由兩個人運營,一位負責微博,一位負責微信公眾號。

當時,微博上並沒有很多類似的情感類账號。比較有名的就是已經死掉的@北美吐槽君,原本是接收留學生投稿的系列账號,後因發布虛假信息被曝光而全面封停。

當時,@北美吐槽君以其奇葩、獵奇的故事情節,在微博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綠帽社的故事也類似,早期,博主專門接收粉絲吐槽自己“被綠”的遭遇,成功抓住了大眾的情感缺口。

打開@綠帽社的微博首頁,全屏綠得人發慌。“在聚光燈下,說出你的故事!”

圖片:@綠帽社微博首頁

社長說,自己並不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建號的初衷就是為了“守護老實人的笑容”。在情感問題中,這類故事能給人很好的警醒作用,樹立正確的三觀。

對於投稿內容,自己比較喜歡選取一些“圈子化”明顯的投稿。比如,cos圈、dota圈、農藥圈,特定圈子會讓特定用戶閱聽人更好地產生共鳴。

後期,進入@綠帽社的投稿內容種類五花八門。對投稿人而言,發布自己的經歷,能滿足傾訴欲和表達欲。而分享故事,又能在評論區收獲很多“變悲為喜”的沙雕言論。

這類粉絲量眾多的樹洞類账號,化身成用戶投稿的搬運工。社長提到,每天會花3-4個小時在整理投稿上,加上碎片化時間,一天80%的時間都花費在@綠帽社上。

也因此,博主本人很少與粉絲產生互動,账號設置自動回復。大粉絲量的樹洞账號,已經形成了規範的“工業化生產程序”。

大粉絲量的樹洞投稿號真正做到了“機器人”,利用各類用戶投稿,他們已經成長為另一種性質的頭部大V。

一位關注@綠帽社和其他情感分享類bot的粉絲告訴刺蝟公社,喜歡看bot,更多是因為好玩。

“我也不會自己投稿,但看到別人的淒慘遭遇就挺開心的,覺得還有人比我慘。這些慘事被沙雕網友加工一下都變得好笑起來了。”

個人博主:微型互動社區中的知心哥哥姐姐

從人工bot到收發投稿的情感樹洞,這類账號的核心詞都是去中心化和自我表達。

而事實上,粉絲量成長到一定量級,樹洞账號勢必會變質,不再是過去那個私域流量密集的微型互動社區。

大粉絲量的bot換了皮,成長為新一批掌控話語權的大V。而還有無數粉絲量在10萬左右甚至更少的小樹洞账號,還堅守著成立bot的初心,在不同的圈子裡“圈地自萌”。

@瞎幾把潮post就走了這樣一條路線。在bot戰爭後,蝦哥便改名不再做bot,轉型為兼具收發投稿和個人內容的博主,憑借個人的影響力依然活躍在微博上。

目前蝦哥有15萬粉絲,博主本人也會和關注账號的粉絲有頻繁的互動。

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微博:“60%投稿+30%不知所雲的個人發言+10%滋兒哇亂叫轉發=我的微博構成。”

蝦哥稱,有的bot選擇隱藏自己,把私人內容和主頁投稿分開,也有人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自己就是這樣。

蝦哥並不是全職運營bot账號,因為設計師的工作性質,生活很不規律,每天會花很多碎片時間看私信、發微博。

“曾經也有個網絡公司來問我要不要加入什麽博主矩陣,我不想,就打發走了。”蝦哥稱,廣告之類的也會接,但基本都是榨汁機、洗臉儀、除蟎儀之類的小廣告。

“蝦哥多接點廣告,好給我們抽獎。”對此,博主的粉絲戲稱。他們稱呼自己為“蝦片”。

在@瞎幾把潮post上,形成了類似偶像和明星一般的粉圈關係,但互動上又遠比一般的粉圈多。博主更像是移動互聯網上的“知心哥哥”。他會分享自己的日常,曬旅行日記,也會看粉絲們曬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煩惱。

圖片:粉絲給博主分享的自己做的手工作品、隨手拍

偶爾,博主也會曬出一些粉絲的疑問讓大家幫忙解答。比如,二戰考研還是直接工作,還有第一次性行為有哪些注意事項之類的私密性話題。

一位蝦哥的粉絲告訴刺蝟公社,自己是因為追《聲入人心》,偶然發現了@瞎幾把潮post。持續關注後,覺得蝦哥和粉絲都很可愛,每天關注账號能收獲很多快樂,覺得很暖心。

在這些小社區中,用戶們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話語體系和社群氛圍。

比如,@瞎幾把潮post曾吐槽過演員黃覺的穿著,後來黃覺本人轉發,並回復道:“這不是亂穿,是朋克精神!”

在博主的互動社區中,“朋克精神”就成為一個口口相傳的“梗”。也會經常有老粉絲給新關注的用戶科普蝦哥的歷史。

而@嘲羊區bot則被粉絲稱為“波特”“公主”。在每條微博推送下,也會有“獎勵雨林”等暗號,將互動社區內外的人區分開來。評論區成了粘度很高的微型互動社區。

微博樹洞账號不但展示焦慮、展示快樂,也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建立互動和層級的聯繫,通過幽默的方式化解了這些焦慮。

互聯網時代還沒來臨時,有各種雜誌和電台開設讀者來信欄目。而移動互聯網時代,樹洞類微博账號和背後的博主則承接了“知心哥哥”的職能。

他們在自己的樂園中狂歡,重新回歸bot的初心。

參考:

三聲,作者:張一童,《在微博上,每天有數百人假裝“機器人”》

你有自己喜歡的微博bot账號嗎?歡迎到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你經歷過或者你知道的故事呀~

END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娛樂、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