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街亭之戰三十五年後,此人重蹈馬謖覆轍,令蜀漢萬劫不複

在諸葛亮四十六歲之際,他的兒子諸葛瞻出生了。此時的諸葛亮忙於北伐,無暇照顧兒子,而且在諸葛瞻八歲時,諸葛亮又病逝於五丈原。因此,諸葛瞻的成長之路與諸葛亮並無多少關係。不過,但是在父親的余蔭庇佑下,諸葛瞻受到了劉禪的重視和喜愛。在其17歲之時,便娶了公主,從此在仕途上一路順風。到了蜀漢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諸葛瞻便已經和當時的輔國大將軍董厥一起執掌起了蜀國國事。

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伐蜀之戰,大將鄧艾穿越陰平小道進入漢中,向蜀漢腹地發動進攻。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儘管諸葛瞻未能擋住鄧艾大軍,但從他怒斬來使、拒絕投降、最終英勇殉國的事跡讓後世不少讀者為之敬佩。

不過,回顧這段歷史會發現,諸葛瞻之所以沒能抵擋住鄧艾的軍隊,甚至丟失了綿陽,其實是因為他和馬謖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據《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三國志·王平傳》稱:“建興六年,屬入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這兩段記載說明,馬謖來到街亭後,將主力部署在街亭古今的山上,企圖居高臨下,打擊曹軍。結果,曹魏大將整合切斷了馬謖的水源,令其不戰自亂,最終獲得了街亭之戰的勝利。這也就意味著馬謖沒有據險地而守是最為關鍵的敗因。

時隔37年以後,諸葛瞻來到涪城,同樣也犯下了沒有據險而守的錯誤。據《三國志黃權傳》記載:“權留蜀子祟,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近,祟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祟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綿竹,祟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陣見殺。”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如果諸葛瞻采納了黃崇(黃權之子)的建議,及時佔據蜀中的險要之地,加上諸葛瞻的兵力優勢,阻擋鄧艾大軍的可能性極大。而此時的鄧艾孤軍深入,糧草物資供應短缺經。另一方面,薑維在接到消息後,也能夠迅速趕回增援,蜀漢的危局便可化解。

不過令人可惜的是,諸葛瞻最後因為猶豫,從而錯過了佔據險要的最好時機,最終讓鄧艾軍隊成功進入到蜀漢腹地。不久之後,諸葛瞻丟失綿竹,並與其子壯烈殉國。隨後鄧艾率軍長驅直入,直接來到了成都城下,逼得後主劉禪開城投降,宣告了蜀漢的滅亡。

其實早在諸葛亮生前,他就已經預料到了自己這個兒子的結局。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在寫給哥哥諸葛瑾的家書中,曾提出過自己對兒子的擔憂:“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不出諸葛亮所料,諸葛瞻後來的表現,也確實說明了他難以堪當重任。

在筆者看來,諸葛瞻的這個下場,恐怕還是有兩點原因在內的。其一便是諸葛瞻少年得志,從他的仕途之路來看,也是順風順水,沒有遇到過半分挫折。這也就難免造成了他在戰敗以後,並沒有及時吸取教訓,從而在與鄧艾的交戰中,屢次遭受挫折。

其二是諸葛瞻起點過高,受到了太多的溢美之詞。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在此情形之下,也難免會導致諸葛瞻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也正因如此,黃崇在建議他據險而守之時,他並沒有采納其建議。

恐怕連諸葛亮自己都沒想到,他當年為正軍紀,斬殺了馬謖。可在35年之後,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也走上了馬謖老路,最終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參考書籍:《三國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