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出手又是9.6,洗眼神作,美到窒息

有人說,2019是爛尾之年。

《權遊》跌下神壇,《X戰警》遺憾終局,《黑衣人》空有性感,《黑鏡5》更是不比當年。

氣得粉絲們紛紛不敢相認。

但要說數十年如一日,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還真的有一個。

那就是BBC紀錄片

從《地球脈動》到《藍色星球》,從《王朝》到《假如動物會攝影》,每年都有新片刷屏,美到令人窒息。

瞧,今年份的洗眼神作,如約而至。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一旦出手從不失手——

《行星》

The Planets

毫無意外,口碑一如既往地爆棚

一季完結,豆瓣評分9.6高居不下。

IMDB也高達9.3分。

爛番茄新鮮度更是100%

打從第一眼魚叔就被它俘獲了,真是一部好聽+好看的神仙紀錄片!

片頭曲是Muse樂隊的《The Void》,迷幻又病嬌,一秒抓人;

這次的解說員,不是老爵爺戴維·阿騰伯格,而是呆萌又性感的後起之秀布萊恩·考克斯

一個集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流行樂隊鍵盤手、大英帝國勳章獲得者、BBC主持人於一身的斜杠中年。

隨手一甩,就是9.2分的《一夜談星》,9.5分的《宇宙的奇跡》,9.5分的《太陽系的奇跡》等高分佳作。

畫面,由奧斯卡級別的特效團隊Lola VFX操刀,幀幀可以截成壁紙。

動起來更有衝擊力。

若說精彩程度不亞於好萊塢大片,絕不是誇張之詞。

主角更是不得了。

掰起手指頭算,個個都是年紀幾十億歲的「老戲骨」

在太陽系中歷經滄桑,卻獨具魅力的八大行星。

大家都知道,不同於生機盎然的地球,其他七大行星都不適於人類生存。

但鮮為人知的是,有些星球曾經擁有良好的天然條件,差一點兒就孕育出了生命。

當它們的命運變遷被呈現在銀幕上,魚叔只能用「歎為觀止」四個字來形容。

拿水星舉個栗子。

別看它如今距離太陽最近,正午時溫度高達430攝氏度,夜晚時驟降到-170攝氏度。

被戲稱為真·冰與火之歌

事實上,在水星誕生之初,它運行的軌道很接近地球。

換言之,它是有機會形成簡單的生命系統的。

但是,星體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星體間的引力作用而移動。

星球們仿佛具備意識似的,你推我搡地爭奪最佳生存地位。

然後,就在一個歷史瞬間。

「砰」,某個大天體把水星推向了太陽的方向。

伴隨著劇烈撞擊,水星表面留下凹陷的隕石坑,地殼地幔也散落在太空中,只剩下小小的核心...

場面之慘烈,仿佛上演了一出《星際大戰》

有意思的是,水星被剝離的「殘骸」被保留了下來,催生了早期的金星

金星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啟明、長庚或者太白金星,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亮。

之所以有這麽強的亮度,是因為它被極其濃密的雲層籠罩,因而具有超高的反射率。

更了不得的是,雲層還確保了金星地表溫度恆定,讓「生命之源」海洋得以洶湧流動。

然而,金星也是命途多舛。

隨著太陽日益老化,溫度變得越來越高,金星接收的熱量也隨之升高。

這時候,高密度的雲層從優點變成了短板。

它令「溫室效應」更加失控,大氣溫度越來越高。

很多時候雨水還沒降落到地面,就已經蒸發殆盡。

如今,金星的溫度比水星還高(457攝氏度),是八大行星中最熱的。

不光是星球自身的故事跌宕起伏,星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令人為之驚歎。

「太陽系教父」之稱的木星,對其他星體的影響非常顯著。

作為太陽系體積最大的氣態巨行星,曾經因為引力作用向太陽的方向遷移。

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20倍,產生的破壞力有多驚人可想而知。

一路披荊斬棘、勢不可擋、長驅直入,像年輕氣盛的小夥子般橫衝直撞。

為了清理出一條朝著太陽的通道,而對其他星體造成了核彈級的傷害

「木衛一」中成百上千的熔岩湖和巨大的火山羽流,就是木星「潮汐加熱」引發的。

這樣下去地球難免遭殃。

不幸中的萬幸,在太陽系的外層,土星正在形成

這枚太陽系第二顆氣態巨行星,開始對木星發出製衡,促使木星又向外遷移。

在木星穿越「小行星帶」的時候,把富含大量水和冰質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回太陽內側。

為那時氣候乾旱的地球,帶來無限的滋潤和生機。

今天我們的地球能夠被稱為「水世界」,竟是得益於木星的大遷移。

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更神奇的是,木星還是太陽系的守護者。

它能夠利用自己的引力屏障,為其他行星阻擋太陽系外的威脅。

大約在100年前,一顆直徑4000米,重170億噸的彗星,超地球猛衝過來。

結果被木星的巨大引力俘獲,並在潮汐力的作用下炸得四分五裂。

破壞性有多強大呢。

相當於6兆噸TNT炸彈的威力,造成了木星上空直徑12000公里的黑雲層。

不得不說,地球實在是太幸運了。

它能夠安然無恙地存在至今,有太多太多的偶然因素共同造就。

在整個宇宙中,它不過是陽光偶爾掠過的一顆砂礫;

但在這顆微塵之上,卻寫就了無數壯麗詩篇,成為荒漠中唯一的綠洲。

然而,它會永遠安享陽光,還是終會走向滅亡?

很抱歉,答案是後者。

即使我們察覺不到每天細微的變化,但太陽的老化是不可逆轉的。

根據科學家推測,50億年後太陽核心的氫燃料會耗盡。

之後,它的外部邊界將會膨脹,進入「紅巨星」階段,向外擴張數百萬公里。

水星首當其衝會被吞噬,金星也會迎來生命的終結,地球也極可能在劫難逃

屆時,作為地球子民的我們會逃出生天還是回天乏術呢?

樂觀者認為,人類在地球毀滅之前,已經找到下一個文明棲息地。

它極可能是大小和行星相當,充滿氮氣和甲烷,有構成生命有機化學成分的泰坦星(土衛六)。

泰坦星表面溫度低至-180攝氏度,充滿水冰巨石和液態甲烷,甲烷推動冰石,沿著山間溪谷流下,進入開闊的洪泛平原。

或許在太陽溫度升高後,巍峨的冰山會融化作汪洋,成為人類宜居的環境,就此改變太陽系的命運。

一集液態甲烷世界,比一季權遊更精彩!

而悲觀者認為,我們必須正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地球文明是非常特殊的,壓根沒有合適的星球移居。

關於人類文明的獨特性,魚叔想起《曉說》裡高曉松和劉慈欣的一次討論。

高曉松問,我們始終沒有發現外星文明,是因為它們太落後了還是太先進了?

劉慈欣回,不是它們太先進或者太落後,而是可能在整個宇宙裡,真的只有我們一個文明。

這個問題還有另一個答案,那就是我們和地外文明沒遇上。

因為每個文明的壽命都是很有限的,也許不存在延續上億年的文明。

一個文明誕生了,覆滅了,下個文明誕生了,覆滅了,彼此沒有交集。

外星文明的消息來不及傳到地球,外星就滅亡了,反之,地球文明的消息來不及傳到外星,地球就滅亡了。

無論是壽命有限說,還是地球獨一論,都警示著我們應當萬分珍惜自己的地球子民身份。

我們肩上擔負著研延續人類文明的責任。

誠然,在宇宙面前,人類渺如塵埃。

但弱小不是不作為的借口,更不是可以隨意踐踏的擋箭牌。

塑料垃圾,核能洩露,溫室效應,水源汙染,臭氧破壞,物種滅絕......

樁樁罪狀,難辭其咎。

大劉還有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保護環境與自然,從來不是保護地球,而是保護我們自己。

不做地球之癌,人人有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