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西部營造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景觀

“天藍藍,地黃黃,打起個腰鼓精氣暢。”在陝北大地,磅礴奔放的山地腰鼓、激揚粗獷的陝北說書,還有延川女子手中隨心所欲、質樸大膽的剪紙,無不訴說著絢麗多姿的黃土風情。


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熱貢地區的隆務河畔,村落裡家家作畫、人人從藝,唐卡、堆繡、石雕、泥塑、建築彩繪等熱貢藝術不僅描繪出熱貢文化的瑰麗多彩,當地居民還運用這些獨具特色的技藝滋養和改善生活。

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推動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的重要抓手。自2007年以來,我國在全國17個省、區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簡稱生態區),其中西部地區設立了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10個生態區。在“見人見物見生活”重要理念和“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指導下,近年來,西部地區的生態區建設呈現出鮮明的特色。

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

經濟和發展優勢

在非遺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區域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我國非遺保護進程中的一大創舉。多年來,通過西部各生態區所在地的積極努力和悉心建設,許多地區以非遺保護為核心的文化生態得到了較好的修複和優化。

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變化尤為明顯。對於藏戲、堆繡、泥塑、熱貢六月會等存續狀況相對薄弱的非遺項目,該生態區投入上千萬元資金,在技藝傳承保護、傳習場地修繕、宣傳展示等方面給予有力扶持。如今,民間藏戲團體已從2008年的5家增加至18家,舉辦熱貢六月會傳統習俗的村落從過去的8個發展至24個,堆繡、泥塑從藝人數也從9年前的百餘名增加到上千名。

“如今在熱貢,各個非遺項目的傳承群體不斷壯大,傳承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熱貢文化的知名度顯著提升。文化資源優勢正不斷轉化為地區的經濟和發展優勢。”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趙顯祥說。數據顯示,該生態區熱貢藝術品銷售收入及文化產業收入已從2011年的2.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7.8億元;通過支持開展民俗活動、設立非遺旅遊線路、開發非遺旅遊產品等方式,旅遊總收入也從2011年的3.8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6.07億元;許多村落因非遺傳承受益,已成為青海精準扶貧工作和文化技能增收致富的先進典型。

其實,不僅是熱貢,在陝北、貴州黔東南、青海果洛……通過生態區的建設,西部普遍建設了一大批非遺傳習保護利用設施,開展了多種多樣的非遺品牌活動,越來越多的民眾通過參與非遺保護傳承而增強了文化獲得感。

要契合時代、環境

和民眾的需求變化

整體性保護要注重文化遺產與周圍環境的依存關係。在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蘭靜看來,生態區的建設要根據時代、環境和民眾需求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推進。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2008年為應對“5·12”汶川地震對羌族文化生態造成的嚴重破壞而建立的。在著力推進羌族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的過程中,面對移民村的文化生態保護和傳承問題,該生態區勇於探尋與當地情況和民眾需求相適應的發展之路。

木梯村、直台村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龍溪鄉的兩個羌族村落,因受災嚴重無法原址重建,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2009年整體移民安置到成都邛崍市的南寶山鎮。“整體搬遷後,在全新的生活環境下,如何在移民村保護好羌族文化基因、讓移民村村民重拾文化自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四川省文化廳副巡視員唐明說。

為了找到移民村的良性發展模式,在四川省文化廳的組織下,成都市、阿壩州及邛崍市、汶川縣的文化部門進行了多次專題研討和摸索實踐,先後頒布多項創新舉措,解決了原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身份認定、非遺項目申報等遺留問題,並將移民村納入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範疇,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當地村民開展羌族文化保護工作,大力支持移民村發揮羌族文化資源優勢,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

夯實生態區建設

地方政府仍需發力

自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探索生態區建設已走過了10余年的路程,在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的同時,還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為此,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去年就曾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舉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座談會,就進一步推進生態區建設展開討論。日前,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又按片區在陝西延安組織開展了“西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來自10個生態區的100餘名文化部門的分管負責同志實地考察了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深入交流了西部地區生態區建設經驗,就建立完善的生態區建設管理機制進行研討。

生態區建設的基本抓手是推進國家和地方財政增加投入。參加座談會的代表普遍認為,要進一步夯實生態區建設,地方政府仍需發力。2008年至2017年,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生態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累計投入建設資金6.8576億元,其中僅2017年就達1.0163億元,涉及包括103個國家級貧困縣在內的220個縣(市、區)。然而,有的地方黨委、政府還未將生態區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工作考核目標,生態區建設中僅依賴中央財政,地方投入明顯不足。

陝西省延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楊樹棟說,西部地區生態區的地域比較廣闊,覆蓋的市、縣很多,而且大都在相對貧困的地區,需要保護的內容非常豐富。要科學決策、製訂有效的保護措施,勢必需要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工作,但專業人才的匱乏和理論研究的相對薄弱也製約了生態區建設工作的進展,未來西部地區還需要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