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夢·踐行者】她愛上工作並享受工作:救人是做醫生最大的成就

時光倒流到20多年前。

那時30歲的女醫生蔡紹曦,在家和醫院之間疲憊奔波——她是24小時住院總值班,也是幼小女兒的媽媽。有時候女兒發燒,身為呼吸內科醫生的她卻得等到所有會診安排完了,半夜12時騎著自行車偷偷回家看孩子一眼,再馬上騎車趕回醫院。

如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蔡紹曦教授已成為知名的呼吸科專家,她的女兒三十出頭了,也是一名醫生。與母親當年一樣,女兒也面臨著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的難題,更能理解媽媽了。

我們的採訪,就從蔡紹曦和女兒的選擇開始。

采寫:記者 肖萍 尹政軍 通訊員 李曉姍

攝影:記者 龔吉林 王飛 曾泓

媽媽迎戰非典那年 女兒立志學醫

2003年是每一個在醫療戰線上戰鬥過的人無法忘記的年份。呼吸科是迎戰非典型肺炎的最前線,也是醫院裡最危險的地方。

那一年,蔡紹曦所在的南方醫院收治了99名非典患者。她帶領著呼吸科其他醫護人員,與醫院各科室支援的醫護人員一起,連續封閉作戰60多天沒回家。

那一段日子裡,沒有人比一名出生入死的呼吸科醫生更清楚醫生的職責、使命、壓力、危險,蔡紹曦更是受煎熬。“這中間還發生了我公公、愛人、我帶的研究生相繼發燒住院的事,這些會不會跟我從事的職業有關?他們會不會染上非典?還好後來都排除了,但當時真的很緊張、很擔憂。”蔡紹曦回憶說。

就在那一年,15歲的女兒告訴蔡紹曦,她準備在高考時報考醫學院。蔡紹曦只是淡淡問了她一句:“你見過媽媽工作的樣子,吃得了這個苦嗎?”女兒平靜地回答:“哪一個行業都要付出的。”

蔡紹曦說,其實她非常清楚,孩子想當醫生,是在走一條可以預知的艱苦之路。“36歲以前,這個職業可以說完全是沉重的付出,從住培輪轉,到24小時住院總值班,值夜班、管病人,再到主治、副教授、教授,每進一步,都需要在醫教研三個領域全面發展、拿出成果。而在30歲左右,還要擔負起家庭的責任”。

“但我也很開心,我的女兒願意繼續走我的路,這意味著我所有臨床經驗、所有的思考都可以跟她分享;而她工作以後,在職業路線上,和媽媽有一樣的辛苦和樂趣。比如現在,她正是我當年的年齡,也像我一樣在工作與家庭難以兩全時,更能理解媽媽。”蔡紹曦端坐在辦公桌前,清瘦端莊,身姿挺拔,頭髮一絲不亂,說起自己的職業,眼神卻閃閃發光。

“如果你愛上工作就會逐漸享受它”

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三項就是呼吸、循環、中樞,呼吸科常可見證生死。

作為呼吸科的掌門人,蔡紹曦一年到頭基本上被會診、重症搶救、病例研討這些工作包圍著。這名軍人出身的女專家,說起治病救人豪氣乾雲:“就像一個將軍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手術、藥物都是你計程車兵,你指揮它們排兵布陣、衝鋒殺敵,直至最後取得勝利。”

她說起一場難忘的“戰役”——一名21歲的汕頭小夥子因溺水入院,在ICU搶救兩周。他是獨生子,隻與媽媽相依為命。每天進出ICU大門時,蔡紹曦就看到小夥子的母親背著雙肩包,疲倦地靠在門口的椅子上,等著從ICU傳出的消息。當時病情凶險,要接連闖過感染關、腦復甦關,才有希望挽回生命。“我看著這個媽媽,真是心有不忍,有時候走在路上也在想,這個治療方向對不對、用藥如何斟酌……每天一上班,我幾乎是習慣性地先去看小夥子,看治療效果怎麽樣,要不要調整。”蔡紹曦回憶,她至今清楚地記得,某個上午,她一上班先去看了這名年輕患者,他仍在昏迷。蔡紹曦例行查房後到ICU討論病例,第一次經過小夥子的病床時,覺得他的眼睛是無感的。到討論完了準備離開前,她又繞到小夥子的病床前,突然發現小夥子的眼睛睜開了。“他那個眼神,你一看就知道他有意識了!那一刻的激動,真是難以描述!”時隔多年,蔡紹曦回憶此事仍眼泛淚光,稱自己感到了“做醫生最大的成就感”。

也許正是這種成就想,讓蔡紹曦在教授、博導、科研工作者、科主任、學術領軍人等多重身份中,最愛“醫生”這一身份。“做一名好醫生”是她自進醫學院時就樹立起的信念。病床邊、餐桌旁、電話裡、會議室中、出差路上,無論身在何處,她總在分析病情,總在思考疑惑,總在尋找答案。她把臨床工作中的思考帶進科學研究,又把科研的成果應用於治病救人。“如果你愛上它,就不會覺得累,就會逐漸享受它。”她笑著說起自己的工作。

課堂上帶著學生一起做“福爾摩斯”

相比“醫生”這個角色,蔡紹曦更珍惜另一個身份——“教師”。“從醫30多年,深耕臨床,詮釋醫者仁心,我始終秉持著‘做一名好醫生’的信念,然而我更看重的是如何‘做一名醫學生的好老師’。”她說。

蔡紹曦的辦公室非常簡陋,整一面牆邊都是陳舊的小櫃子,裡面全是分門別類的各類檔案夾、論文、書籍,桌椅上也堆滿了學生論文集。她笑著說,現在這間小辦公室已成為全科室的小圖書館,大家需要什麽資料就來借,學習完了自覺歸還。

從1983年大學畢業以來,蔡紹曦就一直堅持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她的課就像一部《福爾摩斯全集》,以一個又一個謎一樣的故事開頭,用邏輯分析與推理的方式將臨床案例從各種不同的方向尋求答案。課堂上,每一名學生都覺得自己變成了福爾摩斯,體會解謎的成就感,她的課因此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師生頭腦風暴”。

“醫學生是臨床醫學的未來,早期臨床思維訓練做得好,可培養出更多合格的臨床醫務工作者。所以,30多年臨床教學,我就重點做了一件事:培養和訓練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在蔡紹曦看來,臨床思維有兩大要素:一是臨床實踐,也就是臨床資料獲取的過程;二是科學思維,即對從實踐中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分析綜合的過程。而這些正需要與同行、前輩、學生不斷探討才能提升。

近年來,蔡紹曦擔任了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的主任,帶領年輕的住院醫師一起討論內科疑難病例。“我要把見過的疑難病例分析的思考方法、分析訓練過程傳授給住院醫師,這樣,他們以後走上工作崗位就會有更好的臨床思維和訓練技能。”正因如此,蔡紹曦非常看重每月一次的疑難病例討論,兩年前她因病入院,手術前夜仍然帶領著年輕的住培醫師進行病例討論,因為“擔心手術後需要休養,耽誤了病例討論”。對待年輕醫生,蔡紹曦除了言傳身教幫助他們成長外,也毫無架子地向他們學習。“年輕人接受新知識快,看問題的角度有時候反而有新意,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包括我的女兒,她現在的專業方向是內分泌,我也會和她一起討論甲減危象搶救時的救治原則和分寸……這些討論對我來說也是受益匪淺的。”蔡紹曦說。

人物檔案

蔡紹曦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教授,中國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呼吸病學主委、廣東省醫師協會呼吸科醫師分會副主委、廣東省預防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控制專委會主委、國家級規範教材《內科學》編委。帶領科室鎖定慢性氣道疾病、內鏡介入診治、間質肺病等發展方向,科研上實現了國家級重點項目課題的突破,包括連續七年每年均獲兩項以上國家自然基金資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