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漢重症區六層的日與夜:病房玻璃上貼著福字,病服上寫著“周黑鴨”

武漢新冠肺炎最為猛烈時,一支來自南京的醫療隊進駐武漢同濟醫院,開始了一場艱難的戰役。與此同時,本刊編輯陳瑋曦帶著攝影機走進重症病房,記錄下了醫生和病患並肩作戰的日日夜夜。

從今天(3 月 9 日)開始,時尚先生將聯合騰訊新聞,連續發布系列紀錄短片《武漢·重症區六層》,敬請關注。本篇為先導圖片故事。

攝影:陳瑋曦

圖片編輯:辛遠

編輯:杜強

本文為《時尚先生 Esquire》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2 月 11 日,凌晨一點,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病房入口的門把手不安地搖晃著。

門外,44 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正焦急地等著入住;門內,接管光谷院區 E1 區 6 層的醫療隊員,正在爭分奪秒地做收治病患前最後的準備工作。病房門打開,病患們迫不及待進入,醫療隊迎來首批患者。此時距離他們落地武漢,僅僅過去 30 個小時。

接管武漢同濟光谷院區 E1 區 6 層的醫療隊,由南京鼓樓醫院以及六合、高淳分院的醫護人員一起組成。在安裝完心電監控、呼吸機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就緒後,醫護人員比出 ok 手勢,準備開始收治病人。光谷院區有 17 個病區,分別由來自上海、山東、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六個省市的 17 支醫療隊管理,共計 850 個床位,全部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每個病區有 50 張病床,配備 130 個醫護人員,其中醫生 30 人、護士 100 人。

病房門打開的瞬間,患者們迫不及待地進入。為保證患者安全有序的收治,醫護人員一一詢問患者身體情況,並安排床位,同時還要不斷安撫患者的情緒,維持現場秩序。當晚,在經歷一番鏖戰後,44 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 3 小時內全部順利收治入院。

醫護人員來到病房,觀察並記錄患者的病情。

將患者安排妥當,醫護人員開始思考和商討治療方案。

2 月 22 日凌晨,病區臨時轉進了一位危重症患者,醫護人員每天 6 班輪換、24 小時不間斷守在這位病人身邊。第二天早班的護士在一隻醫用手套上寫下「加油」兩字,墊在病人的氣管插管下面,防止管道彎曲、下垂產生堵塞。

每天上午 10 點,專家組討論診療方案。截至 2 月 24 日,院區收治病人共計 59 人,出院 10 人。

醫護人員除了要實時關注重症患者的身體情況,他們還要格外關注患者因病情變化而產生的心理波動。焦慮、不安、惶恐、煩躁、低落……這些是重症患者常見的情緒。每一種情緒背後,對應的都是一段辛酸難言的故事。新冠疫情統計數字實時更新,抽象數字背後是無數鮮活生命的個體敘事。

王奶奶 70 多歲,病情不是很重,但非常焦慮,有天甚至跑出病房,對醫生大喊「我不治了,我要回家」。一名醫療隊聯絡員也是心理科專家,在負責醫務管理和聯絡的同時,發揮所長,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

在對王奶奶交談的過程中,了解到因為匆忙入院,沒帶手機的她始終沒能和家人取得聯繫。聯絡員取來紙筆,寫下老人兒子的電話號碼。後來護士撥通了電話,兒子讓王奶奶安心休養。

護士說,老人應該是擔心兒子,所以在聽到兒子的消息,確認兒子沒事後,她也就心安了。2 月 26 日,王奶奶已經順利康復出院。

一對同時染病的老夫婦同時入院,但因每個病房僅有三個床位,二位老人未能分到同一間,而是分在了相鄰的病房。奶奶病情較輕,爺爺的情況卻比較嚴重。為了不讓奶奶擔心,爺爺始終不願接奶奶的電話。了解到情況的醫護人員主動當起了二位老人溝通的轉運站站,每天先去看爺爺,告訴爺爺「奶奶特別關心你,等著和你一起出院呢」,再去把爺爺的一些情況適當地轉達給奶奶。

一天深夜,爺爺的病情有變化,奶奶竟然敏銳地感覺到了。一位護士提起這對老夫婦時說「在這樣的時候,『愛』這個字被放大了」。目前爺爺已經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病情趨於穩定。

一位近 80 來歲的老年患者跑出病房,醫護人員上前安撫,將其勸回房間。醫護人員不太能聽懂他的話,最初以為他只是想回家,後來經過觀察,判斷老人可能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和酒精中毒性腦病,意識有障礙,醫生對其進行了合適的藥物治療,護士也盡其所能的給予照護。

按要求,病⼈不能互相串門或在樓道隨意⾛動,但老人總是趁不注意跑到樓道裡來,嘴裡念念叨叨,總是像在找些什麽。護士曾經問他,「是不是找家門和床」,他說「是的」,扶他到床邊休息後,但很快他又走了出來。

周阿姨(右一)入院首日,拖著病體在房間中不斷擦拭。在護士長的勸說下才回到床上休息。

在病床上,周阿姨說起自己的經歷失聲痛哭,淚水浸濕口罩。她和父母三人被感染,丈夫和孩子被隔離。患有帕金森常年癱瘓在床的 77 歲母親已經於家中去世,81 歲的父親被收治在同一家醫院的另一個病區,由於老人不會使用手機,無法聯繫。父親患有糖尿病,並安裝了心髒起搏器,周阿姨十分擔心父親的身體狀況。護士長解釋,在疾病心理學中,她反覆擦拭清潔房間是某種逃避機制,以機械重複的行為逃避心理創傷。隨後,在護士長的幫助下,周阿姨終於和父親聯繫上,才得以安心睡下。

這名患者反覆向旁人展示舌苔,他覺得自己舌苔異樣,可能是病情惡化的征兆,非常焦慮。醫護人員向患者解釋這是口腔潰瘍,給他安排了藥物,並把飲食調整成了半流質。特殊時期,身體上細微的變化,都會引發患者的心理波動

剛剛入院的患者背後,貼著一張寫著「確診病人,請遠離」的紙。該紙條為患者孫女所寫,善意提醒旁人遠離避免感染。疫情到來,人與人之間都在保持安全距離,但同時也激發了陌生人之間的善意。後來該患者安置妥當後,醫護人員便將該紙條揭了下來。

醫護人員將病房內的電視特意調到了綜藝頻道,盡量避免病患接觸到疫情相關的新聞而刺激情緒。在治療階段,與疫情相關的新聞「隔離」,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情緒,對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

同病房的病友交流並不多,大多數時間只是一起看電視。

儘管同為病人,但因病情輕重不同,也會擔心交叉感染加重病情的可能。因此鄰床病人交談時都會拉上簾子。

病房的玻璃上貼著福字窗花,一名病人站在落地窗前向外望去。

盡早康復出院不僅是患者最大的心願,也是醫護人員最迫切的願望。正如醫護人員在勸說病患時說的:「請和我們一起努力直到疫情結束,我們也想回家,我們也想脫下口罩暢快的呼吸。」但在疫情尚未結束之時,醫護人員依舊要日複一日地投入到救治、護理工作中。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以收治重症患者為主的院區,在承擔緊急繁重的救治任務的同時,醫護人員在自我防護上也絲毫不敢疏忽。進入病房前,戴上口罩,扣上護目鏡,穿好防護服並將名字寫上,成為一天當中最具儀式感的事情。除了姓名,他們往往還會即興塗鴉,或是心心念念的家鄉美食,或是對相隔迢迢的親人的想念,或是那些雀躍的心願……在彌漫著疾病、恐慌和死亡氣息的病房中,當防護服內的呼吸都變得粗重時,這些筆畫裡的輕快和樂觀顯得尤為珍貴。

「周黑鴨」、「鹽水鴨」,它們分別是武漢和南京的特色食品,在這裡它們有了另一重表意:一座城對另一座城的奔赴馳援,守望相助。

護士邢玲將兩個女兒的名字寫在胸口,並寫道「媽媽愛你們」。自疫情發生後,女兒就一直在爺爺奶奶家,邢玲從大年初三到現在一直都沒見到她們。她說大女兒四歲半,懵懵懂懂地知道媽媽是去武漢「打病毒,打怪獸」了,二女兒兩歲半,不清楚媽媽去做什麽,但是一樣很想媽媽。

情人節當天,護士周雲的防護服上寫著「情人節快樂」「愛你武漢」。周雲說她從小便有一個英雄夢,經常梳起辮子想象自己是花木蘭。如今馳援武漢,一線抗疫圓了她一直以來的英雄夢。

儘管每天開始工作前,醫療隊成員都會利用既有的醫療物資,盡可能地做好防護準備,但每天出入「紅區」,與看不見的病毒短兵相接,身處病毒高汙染環境中的他們,依然是距離危險最近的人。3 月 6 日,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稱,湖北省有超過 3000 名醫護人員感染新冠肺炎,馳援湖北省的 4 萬多名醫護人員還沒有感染報告。

高感染風險下,醫護人員在工作結束後都會用酒精棉花棒對眼部進行仔細消毒。對感染的恐慌如影隨形,只能用盡可能周全的防護和細致的消毒來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工作結束後,護士用酒精棉花棒擦拭耳朵進行消毒。

口罩、防護服在醫護人員的臉部留下的勒痕。除此之外,穿上防護服後不能輕易喝水、上廁所,也是醫護人員要克服的困難。不透氣的防護服一穿就是幾個小時,一天下來往往汗濕全身。

清晨六點,醫療隊員便坐上大巴,從酒店前往 10 公里外的醫院。他們都是非常熟識的同事,在大巴車裡卻交談不多。不久後,他們將開始新一天高強度的救護工作。

醫療隊員坐大巴車前往醫院,車窗外掠過的行道樹有著好看的樹影,枝頭已開始吐露春意。

春天已至,但全國疫情發展轉捩點尚未到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也在《新聞 1+1》節目上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與人類共存。抗擊疫情的道路還有很長,但至少,千千萬萬的一線醫護人員,始終在路上。

聯合出品:《時尚先生 Esquire》騰訊新聞鳴謝:南京鼓樓醫院 騰訊基金會 騰訊發展研究辦公室

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戰,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也在源源不斷抵達。騰訊公益平台上的「戰疫天使」公眾籌款項目,將為包括南京市鼓樓醫院在內的眾多前線醫護人員提供生活保障。同時,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還設立了戰疫人物專項基金,致敬為抗擊疫情作出特殊貢獻的人。

時尚先生也已參與到「戰疫行動」當中,致力於挖掘醫護故事,傳遞戰疫精神。

你用勇氣守護患者,我們以善意守護你!點擊進入騰訊公益“戰疫天使守護計劃”,匯聚愛心,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關愛金和保障金。

C O N T R I B U T O R S

編輯:本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