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要在特斯拉門前造電動車,博郡的野心從哪裡來?

引言 | 是班門弄斧,還是藝高人膽大?

11月21日,來自南京的博郡汽車便宣布在上海投資建廠,與上海臨港集團簽署了一份35億人民幣的三方戰略合作協定,未來將在臨港產業區建設博郡汽車生產基地。

“2019年4月份產品亮相,2019年下半年開始接受預定,年底便能量產,2020年初交付用戶”。這是博郡汽車官方的“豪言壯語”。

能和特斯拉成為鄰居的車企,到底什麽來頭?

博郡汽車!在造車新勢力可謂是風生水起的今天,我相信大家就算不查資料,也能猜到這又是一家造車新勢力。又是建廠又是交付,在新勢力淘汰賽愈演愈烈的今天,這個節點再多出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到底是圈錢融資?還是自我行銷?

▎連PPT都懶得做?

在網上流傳的這張博郡汽車圖片,大家可能會以為是博郡官方發布的概念車或是量產車的雛形。

再來看下面這一張,大家是不是豁然開朗?

這應該是博郡征集品牌LOGO時,網友Ps的一張圖。

打開博郡官方網站,只能見到孤孤單單的幾張風景圖,真正關於產品的內容基本沒有。是不願意“講故事”,還是說它不擅長講故事?概念車沒有就算了,總要有個品牌設計方向吧,同時也能增加品牌曝光度吧?

其他新勢力都一台一台的往外拿車,如此壓力下的博郡不急嗎?2020年還要交付?

聊到這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博郡首席設計師——何歌特(GertVolker Hildebrand)

何歌特——這位全球知名汽車設計師,從離開觀致到加盟博郡,卻隻堅持了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離開了。

車聚君從博郡內部了解到:何歌特的離開,大部分原因是因其不能達到公司的期望值,設計出來的作品並沒有得到公司內部的認同,導致上下有不少不滿的聲音。

讓人不禁好奇,這段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麽?是否影響到了博郡新車發布的節奏?

這位曾擔任寶馬mini設計總監的汽車界“老炮兒”,拿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他,並沒有帶領觀致走向巔峰,也沒能得到博郡的青睞,或許這也說明了他的設計,在國內新興汽車市場或多或少有些水土不服。

▎真的是“實力“造車?

在網絡上簡單搜索“博郡”關鍵詞,看到最多的是,“幫人家設計開發車已經做了10年了,現在自己上場了”、“技術派造車”、“趕超特斯拉”等相關描述。

總結下來而言,和其他造車“新勢力”相比,博郡造車自認為的優勢在於:其創始人和核心創業團隊分別在底盤開發、整車性能調校、電池研發等領域有豐富的經驗,技術主導,對整車產品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從而在大方向上容易控制整車品質和供應商。

這樣一家“自帶光環”的一個公司,“據稱擁有整車開發方面的豐富經驗,團隊中有10多位海歸博士,核心成員是包括數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在內的行業內國際化領軍人物,海外專家更多達近百人”等等

試問博郡,蔚來汽車、威馬汽車、長城前途……,哪家新勢力沒有完整產業鏈布局?哪家新勢力沒有個海外研發、設計中心?哪家新勢力沒有個拿得出手的團隊?想想當年四海八荒各國高管雲集的觀致吧。

威馬的沈暉(原沃爾沃轎車董事會董事等)、拜騰的戴雷(原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等)、正道的仰融(原沈陽金杯董事長等),這都是傳統造車人帶領一批有經驗的團隊所創建的。

而“海歸”或者“洋帽子”,也未必能夠為車企的成功背書,光靠給自己戴高帽,就能立的了足嗎?

在進入2018年後,新勢力依然沒有打破產品見光死的魔咒,蔚來、威馬的新車上市後,由於遲遲無法交付等原因,市場已經出現質疑的聲音,這個時候的博郡,仍舊光靠自己嘴上說是一匹新造車勢力的“黑馬”,早已為時過晚。

訂單虛報、延遲交付、人事動蕩、資金鏈斷裂,空蕩蕩的廠房,似乎造車新勢力從風口跌入谷底,博郡的底氣撐得起野心嗎?

▎產品到底什麽樣?

難道博郡一點乾貨也沒有麽? 有!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國家轎車品質監督檢驗中心發布的《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和續駛裡程檢驗報告》裡,博郡送檢一款車型的整體性能參數表顯還是很搶眼。

據國家轎車品質監督檢驗中心資料顯示,博郡送檢的中型SUV產品:綜合工況續航裡程536km,60km勻速續航裡程739km。

這個續航什麽水準,我們對比一下:

▎2019年底

▎身長4.6米

▎軸距2.9米

▎78千瓦時電池組

▎續駛裡程500-600km

▎加速性能6-8s的SUV

▎補貼前價格在18萬-28萬元左右

續航數據看起來非常漂亮,難道這是要對標Model Y的原因?還是博郡對自己的底盤調教有信心?或者覺得車身尺寸相近?可能都不是,車聚君這裡抱著懷疑的態度,對號稱“技術派“的博郡是否還暗藏”殺手鐧“保留一些期許。

另一個最大難題就是資質了。相關部門就已經暫停了純電動乘用車資質的審批,所以博郡只能選擇代工來解決。蔚來找江淮、小鵬找海馬,博郡找一汽。今年3月16日,博郡與一汽吉林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合作生產車型的開發、生產、銷售。

最後就是與消費者之間的管道了,去哪買?如何交付?在哪售後?線下網絡一定是後期最重的一步,博郡現在的想法是通過部分自營,以及前面提到的一汽或是第三方來合作解決。當然,這中間的各個環節豈是如此簡單的呢,這才將是博郡未來將要面臨的巨大難題。

▎人人喊打,為何層出不窮?

認為自己有機會和傳統車企造車衝擊,顛覆中國汽車市場新勢力造車企業接踵而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新能源補貼政策正在一點一點的退潮。從2010年開始實施的補貼政策在2020年將會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大環境似乎漸漸對後來者更加不利。

品牌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發展參差不齊。有些已經獲得融資上市,步入正軌;有些靠著補貼,苦苦求生;更有少一部分已經被拍在沙灘上,搖搖欲墜。

目前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接近3億台,從環保和節能角度看,5至10年後,這些車輛將有30%以上進入更新換代,也就是說,至少有1億台銷量的增長空間,留待新能源車去發掘。

這是一塊非常巨大的蛋糕。也就不難理解,眾多造車新勢力為何能在重重質疑中,依然前赴後繼的快速增長著。

在已經有超過60家造車新勢力急迫進入市場的心理壓力下,博郡這家新能源汽車新軍的願景是美好的。但畢竟博郡設計的車輛離量產還早得很,現在也就只有“口號“是吻合消費者的口味罷了。

車聚小結

作為特斯拉的新鄰居,帶著足夠底氣的博郡真的能彎道超車,甩開互聯網造車思維,低調踏實的造車嗎?希望博郡汽車不是瞬間之美,曇花一現,樹立典範,直面來自海外智能汽車品牌的面對面競爭,這才意味著世界級中國汽車品牌的真正崛起。

這是第多少個新勢力?車聚君也不得而知。為了踏入火熱的資本造車圈,自然也要面對最冷酷的市場環境。努力熬過批量交付這個檻,後面還會有數不盡的寒冬。當資本逐漸降溫,市場不斷趨於理性,有多少能熬到最後?

等待博郡的,又會是什麽樣的命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