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能掃描靈魂的匈牙利作家薩博·瑪格達

《鹿》,2015

薩博·瑪格達 著 余澤民 譯

花城出版社|藍色東歐譯叢

薩博·瑪格達:能掃描靈魂的人

我——寫這本書的人,只要有可能讓我避免,我就不會去讀它:我怕它

——薩博·瑪格達

小國大文化,這樣形容國土和人口都只有中國的百分之一的匈牙利最為真確。且放下裴多菲、尤若夫·阿蒂拉等大詩人不說,匈牙利當代的世界級作家就很多,保守地講,不下十位。如果說讀書有性別偏向的話,那麽我更偏愛匈牙利男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文字裡有陰柔的,比如我翻譯過的馬洛伊、凱爾泰斯、克拉斯諾霍爾卡伊、艾斯特哈茲、納道什和巴爾提斯,基本都屬於這一類;當然,這不等於說沒有我喜歡的女作家,只是較少,在匈牙利女作家中我能夠不假思索說出的只有兩位:寫《惡童日記》的克里斯多夫·雅歌塔,再有就是《鹿》這本書的作者薩博·瑪格達。為什麽喜歡?因為她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文字裡頭有陽剛。前一位主要用法語寫作,我無緣翻譯,因此後者就成了我唯一的選擇。

對中國讀者來說,薩博·瑪格達,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在國際書壇,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享盛譽,不要說西方,日語、越南語和蒙古語的譯本也早就問世,就在兩年前,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門》在美國再版,再度引發關注,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好書,說明讀者的閱讀熱情至今未減。幾十年來,她在匈牙利作家裡始終是作品翻譯版本最多的一位,如列名單,凱爾泰斯、艾斯特哈茲和馬洛伊都排在她之後。

Google紀念瑪格達·薩博誕辰100周年

圖片描繪了薩博的小說《門》的場景

那麽,我該怎麽介紹這樣一位對中國讀者來說陌生的女作家?我想打個簡單、大概的比方幫讀者定位:薩博·瑪格達,有點像女版的馬洛伊。當然,我指的“像”並非在作品主題、思想和深度上,畢竟兩位作家的家族歷史、性別視角、生長環境和個人閱歷都截然不同。但即便這樣,從兩人作品的懷舊情調、文字的細膩程度、結構的複雜精致、對主人公心理的深潛、處理衝突的戲劇化手法以及作品的多樣與多產來看,仍有很多的可比之處。

據薩博小說《門》改編的電影,2012 導演:伊斯特凡·薩博豆瓣評分7.6

馬洛伊生於一九〇〇年,比薩博年長十七歲,基本屬於同時代人,馬洛伊八十九歲自殺,薩博九十歲病逝,他倆經歷了同樣大的動蕩和同樣久的坎坷,而且兩位作家都是活到老,寫到老,追求藝術層面的文學。再有,就是兩個人骨子裡的自由、孤傲和堅強,儘管由於活在兩個被鐵幕分割的世界裡,表現的方式互不相同。具體到《鹿》這本書,它在薩博諸多作品中的地位,相當於馬洛伊作品中的《燭燼》,這兩本書都屬於各自的早期作品,都寫得深情,入骨,炫技。

有一次,薩博在採訪中這樣說:“我——寫這本書的人,只要有可能讓我避免,我就不會去讀它:我怕它。”為什麽怕?她怕什麽?我想,是因為寫得太狠了。

《鹿》裡的女主人公恩契·艾絲特生長在帝國瓦解後的平原小城,家境從中產向無產滑落,她擁有一個那樣艱澀、痛楚的青少年時代,家族遺傳給她的尊嚴、貧窮導致的自卑和強烈自尊心磨礪出的爭強好勝,都無時無刻不在她的內心矛盾地攪纏,她對原屬階層的背叛和被渴望加入的階層的殘酷拒絕打磨出她深埋的敵意,戰爭的恐怖和社會變遷的無常都在她的記憶深處投下陰影,即使成功和愛情也無法拯救,懷疑和嫉恨的黑色漩渦不斷將她朝毀滅的方向衝卷。

薩博·瑪格達於一九一七年十月五日出生在匈牙利東部大平原上的德布勒森市,父親薩博·艾萊克是一位循規蹈矩的市政府官員,母親雅布倫采伊·蘭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教師。按照匈牙利人“姓在先,名在後”的習慣,薩博是她的家姓。薩博是典型的匈牙利姓氏,匈牙利人姓薩博的很多,匈牙利語是“裁縫”的意思,估計他們很早的祖先從事過裁縫職業。

薩博·瑪格達很愛自己的父母,這種愛和尊崇持續她的一生。後來她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她說:

小的時候,我被父母教養成一個意志極強、心性自由的孩子。我是兩個被培養成了囚徒之人的女兒。我父親從來不能做任何實現自己欲求的事。他從一個理想的家庭進到一個現實的家庭。早在他的第一次婚姻裡他就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所以我父母這樣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讓孩子自由。她可以說不,可以反抗,可以自己選擇。讓她決定。那是她的生活。那是她不可重複的生活。

她的母親雖命運坎坷,但情感豐富,摯愛文學。女人在瑣碎而艱難的日常生活裡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秘密、敏感的情感世界,寫了許多從未發表過的文學作品,沒有讀者,她會把自己寫的故事讀給女兒聽。父親喜歡拉丁語,鍾愛古典世界,喜歡給女兒講神話故事。“我是兩個天使的女兒。”薩博還說。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圖片說明:

1、薩博·瑪格達和母親Lenke Jablonczay 2、母親Lenke Jablonczay3、Lenke Jablonczay和前夫。4、母親Lenke Jablonczay5、父親Elek Szabó 6、母親Lenke Jablonczay和她姐妹

父母的修養和文學情結對瑪格達的影響非常大,後來,她不僅學了拉丁語,也致力於建造自己的文學世界,並在作品裡讓過去,讓家鄉、家庭、前輩和記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她的成名作《鹿》裡,自身家庭背景的浸透尤為明顯:女主人公恩契·艾絲特的父親身為律師,卻與世無爭,沉溺於自己的花草世界,母親撐起持家的重擔,但用鋼琴、音樂為自己打造出一個精神避難所。艾絲特的拉丁語很好,而且也會彈鋼琴,心性自由、倔強,對世界充滿自己的懷疑、判斷和抵抗。艾絲特深愛父母,但又無法進入他們的世界,感覺自己像個孤兒。當然,小說不是傳記,但我們還是能從中摸到創作的基石。

瑪格達·薩博

薩博·瑪格達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德布勒森度過的,畢業於當地新教的寄宿學校——杜茨中學,之後在德布勒森大學攻讀拉丁語和匈牙利語專業,學習勤奮,成績優秀;畢業後在當地一家女子學校教書,同時攻讀教育與文學博士學位。所以,她的早期重要記憶都與德布勒森有關,這座城市為她後來的多部作品提供了背景或舞台。德布勒森雖然是十三世紀就有史料記載的城市,十六世紀已發展成重要的商業城鎮,十七世紀被利奧波德一世定為“帝國自由城市”,但是相對首都布達佩斯來講,它還是一個“外地小城”。一九四四年八月,城市在二戰末遭受空襲轟炸,大半座城市淪為廢墟,這些在《鹿》裡都有描寫,想來女作家親歷了這些恐怖和苦難。瑪格達在晚年的時候經常返回家鄉,有時候,她一年裡在家鄉和在布達佩斯居住的時間對半平分。

一九四五年,拿到博士學位後的薩博離開了家鄉,搬到首都布達佩斯,受聘於政府的宗教與公共教育部,在負責電影、文學領域的管理部門做公務員。由於她聰穎能乾,而且顯露出文學的天賦,很快受到時任國務秘書的作家、詩人博考·拉斯洛的賞識,請她任自己的辦公室主任。

寫作中的薩博·瑪格達

薩博·瑪格達最初的文學夢想是當一位詩人,她的早期詩作大多發表在《匈牙利人》和追隨西歐文學步伐的《新月》雜誌上。一九四七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羊羔》,並與詩人、作家、史學家索伯特卡·迪波爾結婚,那年她四十歲;一九四九年,她的第二部詩集《回到人》剛一問世,就獲得好評,被授予當時匈牙利最重要的文學獎——鮑姆伽滕獎。

薩博·瑪格達和索伯特卡·迪波爾Szobotka Tibor

一九五七年,薩博·瑪格達像試水一樣地先出了一本給孩子看的童話詩《誰住在哪兒》,隨後寫了一本青少年小說《告訴若菲卡吧》。之後的兩年,是她文學生涯的重要年份,她在繼續出版兒童讀物的同時,先後推出兩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長篇小說:《壁畫》(1958)和《鹿》(1959),可以說一鳴驚人。從那之後,她辭掉了工作,以自由作家的身份謀生。

薩博·瑪格達閱讀約卡伊·莫爾的《金人》

By Tormai Andor,1959

《壁畫》,標誌著薩博·瑪格達由詩人向小說家轉型;《鹿》則是她命運的重要作品,它的問世,對於當時喑啞了多年的匈牙利文壇來說,用“炸彈”來形容也不誇張。對女作家來說尤其幸運的是,德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偶然讀到了《鹿》,極為讚賞。大概在一九六O年,黑塞將這位對西方來說全然陌生的匈牙利女作家推薦給了因賽爾出版社,由此迅速傳到了西方,被譯成多種語言。我說她幸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當時黑塞已經擱筆十幾年,就在推薦了薩博之後不到兩年,就死於腦溢血。假如薩博被晚解禁兩年或這本書晚寫兩年,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命運。

薩博·瑪格達和索伯特卡·迪波爾,總覺得他丈夫迪波爾和黑塞長得很像

《鹿》為女作家打開了世界的大門,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鹿》已被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在之後的半個世紀,無論冷戰中還是冷戰後,“薩博·瑪格達”都是匈牙利文學的一張國際名片。《鹿》讓國際媒體一下子記住了她這個地道的匈牙利名字和卓爾不群的知性美貌,當年有西方媒體是這樣推介《鹿》的:

……在故事中的凶手們和受害者們繼續他們的生活的同時,令人同情的冷暖激情熊熊燃燒。

在當時,《鹿》是一部文學實驗性很強的先鋒作品,以第一人稱敘事;不僅敘事,更敘內心。她以內心獨白的形式講述一個女人的特殊命運,最重要的是,她把個體的命運放到了社會大命運之中(注意,不是背景下!)無情地剖解,難怪有評論家稱之為“社會心理小說”。當然,在薩博·瑪格達之前,喬伊斯和馬洛伊都是運用現代意識流的內心獨白寫作的大師,馬洛伊的《偽裝成獨白的愛情》就是一個出色的範本,用四重奏的內心獨白講述大歷史下個體的精神生存。但薩博另辟蹊徑,一是發揮女性作家的特殊視角,二是結合了多種小說的元素。

根據薩博·瑪格達的《鹿》改編的舞台劇

我讀《鹿》,既感覺在讀一部女性成長小說、愛情小說、家族小說,更感覺像讀一部犯罪小說、推理小說,整個閱讀過程撕心裂肺,心驚肉跳。很過癮,而且,這種過癮不受閱讀者性別經驗的影響,因為作家透視到了人的靈魂深處,不僅透視到了,而且像核磁共振檢查一樣從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精準地將靈魂掃描了下來,記錄了下來。

薩博·瑪格達和貓Via Jaffa Kiadó

小說中的龐大獨白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不是日記,而是在很短的時間從女主人公的內心深處噴湧出來的。我並不想劇透,隻將原書的匈牙利語內容簡介翻譯過來貼在這裡,吊一下胃口:

《鹿》是一部凶手與受害者的小說。三個輕型機車兵小酒館的老闆尤若行凶了,故事主人公、女演員恩契·艾絲特行凶了:各自都以自己的手段。但在兩個凶手背後還潛伏著第三個最危險的凶手:時代。在那個時代裡女演員出生並度過了令她窒息的青少年時代,那個時代將埃米爾送到了雷區,將她沒有工作能力、養花愛草的父親過早送到了墳墓裡,永遠毀滅了恩契·艾絲特的信仰、信心和快樂的能力。她從生活手中得到的一切都來得太晚:無論金錢,還是愛情,都無法讓她擺脫那個令人生厭的可怕自我。恩契·艾絲特從她所生活的並受之教養的社會裡學到了殺人:殺了唯一愛她的人,從而也為自己宣判了死刑。

文學批評家扎裴·拉斯洛這樣評論:

不管誰說什麽,作品都無疑涉及了作家本人,這是薩博·瑪格達的小說。《鹿》講的是關於嫉妒的故事。但那不是簡單、日常、普通人的嫉妒,而是濃縮了的、更新了的、發展到極致了的嫉妒,可以這麽講,是藝術化的嫉妒,所以極其灼燙,在這個故事裡,更準確地說是地獄的煉火……毫無疑問,《鹿》是一部過度渲染、過度工細、過度縝密、過度設計的作品,其藝術性顯而易見。

薩博·瑪格達獲獎很多,從鮑姆伽滕獎(1949),兩屆尤若夫·阿蒂拉獎(1959,1972),到實至名歸的國家最高獎——科蘇特獎(1978),之後還有布達佩斯城市貢獻獎(1983),戴利·迪波爾獎(1996),匈牙利共和國中十字勳章(1997),塞樸·埃爾諾獎金(1998),匈牙利科爾文金鏈(2003),貢德爾藝術獎、最佳藝術獎和法國費米娜文學獎(2003),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她獲得了祖國獎和匈牙利共和國大十字勳章(2007)。此外,她還是德布勒森和布達佩斯兩市的榮譽市民,德布勒森新教神學大學和米什科爾茨大學的榮譽博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她還是匈牙利塞切尼文學與藝術學院和電子文學學院的奠基人之一。

二OO七年十一月十九日,九十歲高齡的女作家在家中逝去。據家人講,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看書。死後,她終於在墓穴裡跟比她先走了二十年的丈夫重又廝守。

Szabó Magda和貓 Via Jaffa Kiadó

我想,花城出版社的“藍色東歐系列”能夠首次推出薩博·瑪格達,是送給中國讀者的又一份厚禮。前面講了,女作家曾說過自己“怕讀”自己寫的這本書,那句話裡隱藏了許多層次的意味。我在讀完又譯完這本書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譯者鄭重推薦:每位有緣拿起這本書或聽說了這本書的文學朋友,都應該一口氣把它讀完。

巴拉頓弗萊德,匈牙利翻譯之家

二O一八年一月二十七日

原載於《花城》2018年第4期藍色東歐欄目,責編 杜小燁。本文為長篇小說《鹿》的中譯本前言,收入書中時有刪節。

在匈牙利女作家中我能夠不假思索說出的只有兩位:寫《惡童日記》的克里斯多夫·雅歌塔,再有就是《鹿》這本書的作者薩博·瑪格達。

——余澤民

—Reading and Rereading—

《鹿》,2015

薩博·瑪格達 著 余澤民 譯

花城出版社|藍色東歐譯叢

小說簡介:

美貌與演技兼具的女演員艾絲特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物質貧乏與對父母之間情感的疏離,讓她度過了一個幾欲窒息的青少年時代。貧困、戰爭將她沒有工作能力、養花愛草的父親過早送到了墳墓裡,同時也永遠毀滅了她的信仰、信心和快樂的能力。無論金錢,還是愛情,都無法讓她擺脫那個令人生厭的可怕自我。她從生活並受之教養的社會裡學到了殺人:殺了愛她的人,從而也為自己宣判了死刑。

作者簡介:

薩博·瑪格達,最具海外影響力的當代匈牙利作家之一,科蘇特獎(匈牙利文壇最高獎項)獲獎作家,文學翻譯家。一九一七年十月出生在匈牙利東部的德布勒森市。

長篇小說處女作《壁畫》(一九五八)和《鹿》(一九五九)為她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其作品屬匈牙利文壇“西方派”第三代實驗小說,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出版。二〇〇七年,薩博榮獲祖國獎和匈牙利共和國大十字勳章,同年逝世。其作品《門》(一九八七)於二〇一五年榮登《紐約時報》年度圖書榜榜首。

譯者簡介:

余澤民,作家,翻譯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九八九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同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攻讀藝術心理學碩士研究生,一九九一年移民匈牙利,現居布達佩斯。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集《匈牙利舞曲》,長篇小說《狹窄的天光》 《紙魚缸》,文化散文《咖啡館裡看歐洲》《歐洲醉行》 《碎歐洲》 《歐洲的另一種色彩》《北醫暖記憶》。

主要譯作有凱爾泰斯《船夫日記》 《另一個人》《英國旗》《命運無常》,馬洛伊《燭燼》《一個市民的自白》,艾斯特哈茲《赫拉巴爾之書》《一個女人》,巴爾提斯《寧靜海》,道洛什《1985》,納道什《平行故事》,德拉古曼《摘鬱金香的男孩》,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撒旦探戈》,貝拉《垃圾日》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