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DC電影能夠追上漫威嗎?

文 | 江宇琦

編輯 | 師燁東

明天,超級英雄粉絲們期待已久的DC新作《雷霆沙讚!》就要登陸內地院線,根據爛番茄網95%的新鮮度,許多人紛紛猜測該片或許將有機會成為《神奇女俠》《海王》後,DC宇宙第三部“翻身之作”。更有甚者認為,如果DC能將這種詼諧幽默的風格保持下去,或將持續縮小與漫威電影間的差距。

《雷霆沙讚!》從預告片就透露出濃濃的逗比氣質

然而想要真正扭轉DC和漫威在超級英雄電影布局上的強弱關係並不容易,除了對手太過強大外,DC內憂不斷也是一大隱憂。此前有消息稱亨利·卡維爾將不再飾演超人(也有消息說正在和華納談判);到了今年年初,蝙蝠俠的飾演者本·阿弗萊克則表示,將不再繼續扮演蝙蝠俠;上個月,又有消息曝出埃茲拉·米勒也有不再出演閃電俠的可能;另外由於“鋼骨”的故事計劃被砍,其扮演者雷·費舍爾已經確定離開……“正義聯盟”還沒真正出山,就有可能要分崩離析。

“超人”是否會退出以及為何退出,目前更多還是傳言,但“蝙蝠俠”和“閃電俠”要離開,原因卻都指向了劇本:本·阿弗萊克對評論網站IGN表示,退出是“因為現在的劇本讓我覺得不值得”;而美國媒體的爆料則稱,埃茲拉·米勒不太滿意《閃電俠》的劇本,希望和漫畫家格蘭特一起撰寫一款更為黑暗的劇本,如果在5月合約到期前他和華納無法就劇本問題達成和解,將大概率會退出。

大本在“雞毛秀”上舉行的蝙蝠俠“球衣退役儀式”

劇本創作上的分歧,背後折射出的其實是DC電影這幾年在創作思路上的搖擺。眾所周知,此前DC電影的風格不少都偏向於“暗黑”,但市場反饋的起伏,使得華納在近些年裡頻繁更換創作班底,以謀求改變作品風格。《閃電俠》原定的導演瑞克·法穆易瓦就因創作理念不同而和華納、DC分道揚鑣,而新定的兩位導演正是《蜘蛛人:英雄歸來》的編劇,DC想在電影風格上向漫威靠齊似乎已不是秘密。

其實如果論及電影製作的歷史以及成就,DC可以說是超級英雄大片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打造過無數的銀幕經典,票房成績、影片人氣一度遙遙領先漫威。但正是由於近年來對超級英雄電影內容創作缺少一個長期且穩定的規劃,以至於DC在超級英雄電影上的布局很難持續推進,並在“漫威電影宇宙”計劃(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簡稱MCU)啟動後逐漸被拉開了身位。

毒眸看來,《海王》《雷霆沙讚!》的出現或許能幫助DC扭轉頹勢,可製造爆款之外,DC在超級英雄電影的整體規劃上,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華納&DC:超級英雄電影的“開創者”

雖然當下說起超級英雄電影,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MCU,DC似乎總是稍遜一籌,但其實自上世紀三十四年代兩家公司成為美國漫畫行業的巨頭開始,關於超級英雄影視化改編的角逐就從未停止過,而在2008年《鋼鐵俠》開啟MCU之前,DC的超級英雄電影一直都處在上風。

如今即將登上大銀幕的DC超級英雄沙讚,早在1941年就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是兩家公司最早被影視化的超級英雄。當時該故事的名字還叫做《驚奇隊長的奇妙冒險》,是根據福西特漫畫公司創作的《驚奇隊長》改編的(後來“驚奇隊長”的商標被漫威注冊了)。待到1972年福西特因經濟問題被DC收購後,沙讚影視化的歷史才被整合到DC的商業歷史當中。

1941年的《驚奇隊長》

《驚奇隊長的奇妙冒險》在1941年上映後不久,漫威也將自己的招牌英雄美國隊長進行了影視化,於1944年推出了分集片《美國隊長》。DC隨後又在50年代陸續製作了多部《超人》影視作品,然而由於當時的拍攝技術還不夠成熟,漫威、DC也好,其他漫畫公司也罷,雖然有一些零星的嘗試,但總體效果都不算理想,也並沒有誕生出太多影響力較大的電影作品。

這樣不溫不火的較量,一直持續到了1969年。這一年,DC被全球最大的電影和電視娛樂製作公司華納兄弟收購,成為了其子公司。有金主撐腰以及大量資源傍身,DC在電影創作上硬氣了許多,超級英雄影視作品的創作也在70年代開啟了新的篇章。

1978年,華納推出了由克里斯托弗·裡夫主演的電影《超人》。儘管彼時“超人”已是名響全美的大IP,但是在籌劃拍攝該影片期間,多位演員因題材問題拒絕了出演,當時有不少人認為該片根本不會成功。沒想到,電影上映後迅速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在四十年前就拿下了3億美元的票房。此後,該片還陸續收獲了奧斯卡特別成就獎在內的多項大獎,並於2017年被收錄至美國國會圖書館保護片目中,成為了國寶級電影作品。

1978年,華納推出了由克里斯托弗·裡夫主演的電影《超人》

時至今日,該片依舊被視作是超級英雄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部作品,它改變了很多人對超級英雄“粗暴”、“無趣”的刻板印象,也為後續作品的拍攝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地方,《華盛頓郵報》當年評價稱該片“讓漫畫幻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克里斯托弗·裡夫也因此而名聲大振,此後幾年又陸續拍攝了三部《超人》的電影。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雖然沒有第一時間引進《超人》,但《大眾電影》等雜誌早在1979年前後就紛紛報導了《超人》上映時的盛況。到了1985年,《超人》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好萊塢進口大片進入內地市場,在沒有太多宣傳的情況下引發巨大轟動,進而成為很多中國人最早的超級英雄記憶。

《超人》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好萊塢進口大片進入內地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DC在漫畫的創作風格上也有了很大轉變。在此之前,DC的風格和漫威一樣都十分輕快,但從這時候開始DC在故事中加入了大量社會話題、爭議性內容,風格上也變得更加“暗黑”。獲得雨果獎的《守望者》、知名IP《V字仇殺隊》等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的漫畫作品,都誕生於這時。

受漫畫影響,華納的電影戰略也有了調整,於80年代末將和超人風格完全不同的“蝙蝠俠”系列改編成了電影,並邀請蒂姆·伯頓執導、邁克爾·基頓主演,把蝙蝠俠的“暗黑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首部《蝙蝠俠》電影1989年上映時,豪取4.1億美元全球票房(當年排名全球第二),同時還被視作“奠定了蒂姆·伯頓的美學走向”。

1989年蒂姆·伯頓執導的首部《蝙蝠俠》

反觀老對手漫威,在電影這條路上就沒有那麽幸運了。80年代前後,漫威為了能提升漫畫的銷量,將“蜘蛛人”、“綠巨人”等IP賣給各大影視公司,並於1980年做起自有製片公司。不過由於超級英雄電影拍攝成本太高,很少有公司能推進,大部分電影最後都不了了之。環球影業雖然成功開發了幾個IP,但效果都不理想,1986年上映的《天降神兵》上映後就遭遇了差評,環球也因該片虧損了千萬美元。

只不過在《超人》《蝙蝠俠》等項目上春風得意的華納和DC,並沒有將這份優勢在此後的作品中延續下去。

儘管蒂姆·伯頓執導的第二部蝙蝠俠電影《蝙蝠俠歸來》在全球取得了2.8億美元的票房,但華納認為影片盈利應該更多,進而決定讓該系列電影更貼近主流商業片。在決定調整風格後,華納更換了導演人選,蒂姆·伯頓退居幕後做起了製作人,而邁克爾·基頓則拒絕了參演後續作品。

如今看來,這樣的決策算不上正確。第三部電影《永遠的蝙蝠俠》雖然不太出彩,但也還算是中規中矩,可1997年的第四部電影《蝙蝠俠與羅賓》則被很多人看做是一大災難:該片雖然請到了喬治·克魯尼、施瓦辛格、烏瑪·瑟曼等歷史級大咖,但劇情爛得一塌糊塗,甚至在當時被美媒評為“最差電影50部的第一名”。事後,主演喬治·克魯尼還多次對外道歉,稱自己把“蝙蝠俠”演毀了。

喬治·克魯尼對外道歉稱自己把“蝙蝠俠”演毀了

也正因為此次滑鐵盧,華納停止了相關超級英雄電影開發的計劃,不到二十年的超級英雄熱,就此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

“諾蘭賦予了超級英雄新的意義”

20世紀末期,在經營狀況越發堪憂的情況下,漫威將“蜘蛛人”、“X戰警”、“驚奇4超人”等IP的影視開發權賣給了各影視公司,其中“蜘蛛人”等IP更是幾經轉手,可謂歷經波折。但正是這樣的無奈之舉,卻最終開啟了超級英雄電影創作的另一大“黃金時代”。

1994年,在看到福克斯兒童台製作的《X戰警》系列動畫大受歡迎後,20世紀福克斯從漫威工作室手中買下了該系列的電影改編權,並於1999年啟動了《X戰警》系列電影。2000年第一部《X戰警》電影上映,大受好評,於是福克斯又乘勝追擊在此後的十餘年裡推出了十多部衍生影視作品。

2000年第一部《X戰警》電影上映

《X戰警》推出兩年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也於2002年將“蜘蛛人”這一IP搬上了大銀幕,推出了《蜘蛛人》。待到2007年《蜘蛛人3》上映時,哥倫比亞的每一部“蜘蛛人”都殺入了超級英雄電影歷史票房榜前十。其中《蜘蛛人3》在全球斬獲了8.9億美元票房,這一成績比十年後的《蜘蛛人:英雄歸來》(8.8億美元)還高,是有史以來成績最好的“蜘蛛人”電影。

漫威IP掀起的這股超級英雄熱,華納和DC自然看在眼裡,因此在首部《X戰警》《蜘蛛人》取得成功時,華納就動了重啟超級英雄IP影視化的計劃,並最終於2004年後,陸續推出了《貓女》《超人歸來》《V字仇殺隊》等改編自DC作品的電影。

《V字仇殺隊》

但到了這一時期,對於應該開發怎樣的超級英雄電影,華納方面仍然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思路。

一方面,受到《X戰警》《蜘蛛人》影響,華納顯然是想做出一些有轟動效應的商業大片,於是便推出了《貓女》《超人歸來》等作品。這類電影從IP的選用到選角與策劃,都能看得出華納和DC的野心,但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貓女》上映後被批得一無是處,甚至還摘獲了金酸梅獎;成本2億美元的《超人歸來》,全球票房只有3.9億美元,直接讓華納停止了該系列的重啟與推進。

但另一方面,華納和DC有沒有完全放棄暗黑風格與較為深刻的內容主題,同期還打造了《V字仇殺隊》《守望者》等影片。這類電影的內容深度和藝術成就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正因為其過於深刻的主題與內容,使得人們很難將它們與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電影聯繫在一起,也很難成為票房爆款。特別是扎克·施耐德執導的《守望者》,雖然飽受原作粉好評,但全片接近3小時、節奏緩慢,沒有太多炫目的特效和打鬥,顯然無法成為主流商業大片。

扎克·施耐德的《守望者》

風格上的不確定,使得華納在當時並沒能形成獨特的超級英雄風格,雖然在漫改電影上下了不少功夫,卻沒有引發和當年的“超人熱”、“蝙蝠俠熱”一樣的熱潮,在總體的商業成績上與哥倫比亞、福克斯也不可同日而語,推出的作品也難以比肩《蜘蛛人》《X戰警》系列。

當然,有一個系列例外。

2004年前後,華納有了重啟“蝙蝠俠”系列、拍攝《蝙蝠俠5》的想法,於是便找來了因《失眠症》等中小成本懸疑片而在好萊塢露頭的克里斯托弗·諾蘭擔當影片導演。幾經調整之後,《蝙蝠俠5》最終成了“蝙蝠俠前傳”,也就是《蝙蝠俠:俠影之謎》。

《蝙蝠俠:俠影之謎》作為一部起源作品,整體基調同樣較為黑暗,不過卻拿捏得恰到好處,一些大場面的處理也頗受好評。該片上映後拿下了3.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雖然稱不上驚豔可也收回了成本,於是華納便決定將該系列延續——而正是這個決定,最終創造了新的歷史。

《蝙蝠俠:俠影之謎》

2008年,“蝙蝠俠前傳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這部比前作更加黑暗、更具現實主義色彩的電影,一經問世便得到了“將漫畫電影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諾蘭賦予了超級英雄新的意義”等超高評價,影片也在全世界斬獲10億美元票房,成為史上首部10億+的超級英雄電影。

在此後的奧斯卡上,《蝙蝠俠:黑暗騎士》收獲了8項提名、2項大獎,其中已故的小醜扮演者希斯·萊傑拿下了最佳配角獎。而諾蘭本人,更是因此被粉絲捧上了神壇,自那之後陸續執導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大作,其中“蝙蝠俠前傳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同樣口碑票房雙豐收,拿下了超過1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蝙蝠俠:黑暗騎士》

依靠著諾蘭和他的“蝙蝠俠”,DC和華納守住了超級英雄電影這塊陣地,在當時仍被視作是漫改電影的領軍者。只是無論是“蝙蝠俠前傳系列”,還是其他一些作品,都仍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相互之間並沒有形成聯動,可供衍生開發的空間有限,難以像“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一樣為華納創造持續且穩定的收入來源。

缺乏長遠規劃的短板同樣在這一階段顯露得十分明顯:在有諾蘭這樣天才導演加盟的情況下,“蝙蝠俠前傳系列”的上限可以很高;但這樣的創作模式很不穩定,像《綠燈俠》這樣的影片,就沒辦法維持一個較為穩定的創作水準,最後口碑票房都雙雙撲街(2011年上映,票房5200萬美元,豆瓣5.9分)——這無疑是在複製當年《蝙蝠俠》系列的悲劇。

走了30多年,華納和DC還是沒有為超級英雄電影開發找到一個合適的模式。

拓展宇宙時代DC的迷茫

華納和DC沒想通的事情,被瀕臨破產的漫威想明白了。

2008年,決心不再為他人做嫁衣的漫威,抵押上了公司的幾乎全部資產,拍攝了第一部由其完全主導製作的電影《鋼鐵俠》,並以此為節點啟動了“漫威電影宇宙”計劃,依次將“鋼鐵俠”、“雷神”、“美國隊長”等IP搬上大銀幕。

早期的MCU電影整體故事簡單,是純粹的爆米花爽片,以至於觀影門檻極低,不熟悉這些超級英雄的觀眾也能輕易看懂。而等到這些在海外知名度較低的英雄有一定影響力後,漫威又於2012年推出了《復仇者聯盟》,將此前的故事打通,並把“復仇者”推向世界,這正是漫威精明的地方所在。

《復仇者聯盟》

現如今,“復仇者”已然是全球歷史上最為賣座的電影系列了,十年間全球累計票房已超過180億美元。到了今年,無論是在北美還是中國等海外市場,《復仇者聯盟4》上映都被視作是2019年商業片市場上的頭等大事。同時整個漫威系列中,因為作品之間相互有聯繫、粉絲基數龐大,即使是一些內容不出彩的影片,票房下限同樣不會太低。

此外,2009年迪士尼以4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漫威,不僅讓漫威有了比DC更大的靠山,更重要的是迪士尼強大的衍生品開發、運營能力,也讓漫威相關的衍生品每年可以賣出超過10億美元。

其實把超級英雄世界觀打通的想法,華納與DC不是沒有過。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就希望在影片《超人復活》中加入蝙蝠俠、綠燈俠等角色,只是因為創作班底的更換、公司開發戰略的轉變而最終擱淺,打造超級英雄電影宇宙的想法也隨之停止。

而或許是因為MCU啟動初期並沒有掀起太大風浪,因此在2012年之前,華納在電影宇宙的拓展上都顯得有些不緊不慢。一直等到“復仇者”初具規模之後,華納和DC才開始匆忙推進DC擴展宇宙系列(DC Extended Universe,簡稱DCEU),希望像MCU一樣將各個故事聯動、打通,由扎克·施耐德執導的超人新作《超人:鋼鐵之軀》(簡稱“鋼鐵之軀”)也被視作是DCEU的第一部作品。

《超人:鋼鐵之軀》

扎導的才華固然毋庸置疑,但作為超級英雄電影導演,其一直備受質疑。熟悉DC作品的觀眾一定能發現,扎導作品對原作的還原度極高,《守望者》更是囊括了漫畫裡幾乎所有內容,這雖然能讓原作粉大呼過癮,可對於路人來說並不友好。在超級英雄市場已經被充分激活的情況下,“鋼鐵之軀”僅僅在2013年取得了6.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只有同期《鋼鐵俠3》的一半。

感受到差距的華納與DC顯然有些著急了,於是決心大舉進攻——2014年10月16日,華納兄弟影業宣布,將在2016—2020年內,陸續推出10部由DC漫畫改編的電影作品,除了包括“超人”、“蝙蝠俠”這樣的大IP,“鋼骨”、“沙讚”等全球知名度較低的英雄也會被囊括其中。

DC英雄們

很顯然,DCEU想要複刻MCU的成功,但急功近利卻為其發展埋下了長久的隱患。

DCEU並不像MCU一樣,在一開始就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在“鋼鐵之軀”製作階段,扎導曾明確對媒體表示,後續的《正義聯盟》(當時計劃2015年上映)與“鋼鐵之軀”將“互不涉及”,華納會重新為DCEU的作品挑選演員。但從結果來看,“鋼鐵之軀”和後續作品還是打通了,可見直到2013年左右華納還沒有對該系列的風格、走向有一個明確布局。

“鋼鐵之軀”後,華納隔了3年才推出了新電影,並且一上來就是涉及蝙蝠俠、超人、神奇女俠、海王、閃電俠等多位角色或角色信息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要知道,從首部單人電影《鋼鐵俠》到《復仇者聯盟》,漫威中間花了5年時間布局了5部電影,讓觀眾對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等有了充分的認識,才開始大集合。華納在DCEU起步階段就推出這樣一個故事,加上導演仍是強調原著風格的扎導,結果只能是讓非漫畫觀眾看得一頭霧水。

這樣的混亂,直接導致那幾年裡DCEU裡被漫威徹底拉開了距離,《自殺小隊》《正義聯盟》兩部在漫畫原作中擁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上映後都差評如潮(《正義聯盟》也被美媒評為“2017年最讓人失望電影”),票房方面更是讓人“不忍直視”:《正義聯盟》的全球票房只有6.58億美元,同年漫威的單人電影《蜘蛛人:英雄歸來》都有8.8億美元。唯一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DC的單人電影《神奇女俠》成為了黑馬,收獲了8.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神奇女俠》

《神奇女俠》的成功,讓華納和DC如夢初醒,直接拋棄了原來的“暗黑風”,在此後的《海王》《雷霆沙讚!》中開始走輕快路線。似乎是為了“彰顯決心”,華納還對公司架構以及DCEU的創作團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2018年1月,華納兄弟宣布DC宇宙將更加注重獨立性,任命濱田·沃特為DC影業新負責人,原總裁Jon Berg調職,傑夫·瓊斯降為顧問,“每部電影都將會由獨自的製片人負責,以避免重複先前統一決策所造成的連串錯誤”;2018年6月12日,DC娛樂總裁尼爾森下課,同時傑夫·瓊斯辭職退出DC娛樂、卸任DC首席創意官 ;扎導因為個人原因,將不再繼續指導DCEU後續的一些作品;多部電影的故事架構都被曝會進行修改,在DC漫畫中佔據重要地位的“閃點大事件”也被傳可能會被取代;《自殺小隊》系列傳出要更換演員,進行“軟重啟”……

如果單就結果而言,這幾輪調整是有所見效的:《海王》全球票房突破10億美元,成為“DC票房一哥”;《雷霆沙讚!》來勢洶洶,或將再次創造新的紀錄;以單人影片的成績來看,DC和漫威之間已經不存在太多差距了。

“DC票房一哥”《海王》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風格調整或者策略轉變,大批元老級人物被替換(近幾年,大量DC電影還更換過導演、編劇),或者如開篇所言有大量主創因理念不同而退出,其中包括蝙蝠俠、小醜這樣人氣角色的扮演者,目前僅有海王等少數幾個角色還維持原來的設定。這就使得原本演員積攢下來的人氣,很可能就此煙消雲散,想要在接下來幾年和漫威比角色、演員的影響力,也無從談起。

此外,雖然DC單部作品的製作正變得越發成熟,可是相比於漫威明確的創作時間表,DCEU的未來還是一團迷霧。在過去幾年不停的調整、重啟、換血當中,《新自殺小隊》等的故事都有過大改甚至推翻重寫,《閃電俠》等重要影片的脈絡也還沒有正式敲定,短期之內,或許很難在DCEU上看到一條很明細的時間線、故事線。

可是時間不等人,對手也不會停滯不前。《復仇者聯盟4》之後,漫威將正式開啟MCU的新階段,許多新英雄會陸續加入以完善這一宇宙;而迪士尼成功收購福克斯,也讓“X戰警”有了加入MCU的機會。超級英雄大片的市場不會是無限大的,誰搶佔了先機就意味著有機會分食更多的蛋糕,DCEU的現狀並不比幾年前來得更為樂觀。而這樣一種格局中,DC和漫威的處境,似乎正好可以套用《海王》裡的那句台詞——

“不是我要挑起戰爭,戰爭已經開始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