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壞脾也能“遺傳”給孩子,家長們該是上點心了

壞脾也能“遺傳”給孩子家長們該是上點心了

有的媽媽說:“我家娃從小脾氣就急,這點隨我,我就是愛著急,壓不住火,這可怎麽辦呢?”

今天我們就聊聊,好脾氣與壞脾氣的話題。

什麽是好脾氣?

在某一次情景之下,流露出的情感反應被稱為“情緒”。如果在生活中,面對難過、失望、不滿的情況,能夠經常自我排解,表現出積極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希望孩子具有的“好脾氣”。而有的孩子少有不滿,立刻情緒暴怒失控,大哭、撒潑、打滾,不聽勸阻,不理會大人的安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壞脾氣”。

那“好脾氣”是如何來的呢?我想告訴大家的,“好脾氣”的“養成”比“遺傳”重要。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和“外交家”

父母每一次面對孩子流露出的情緒,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養成”過程。

生活中,我們會鼓勵孩子,你收到禮物,也許並不喜歡,你也要表現得很高興,並說謝謝。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做到如此,這就是心理學說的“情緒掩飾”。

研究者發現,“情緒掩飾”的能力,從嬰兒時就具有。幾個月的時候,媽媽逗寶寶玩的時候,經常做出喜悅、驚訝的表情,於是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後來,孩子慢慢發現,當自己做出喜悅、驚訝的表情時,自己被更多的關注與鼓勵,就會更多這樣的表現。

因為孩子在處理情緒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參照”,他們會有意識向著最親近的養育者希望的樣子靠近。每一次孩子劇烈的情緒反應,家長的安慰,都會讓孩子得到一定的暗示。

比如,哥哥把弟弟的那份草莓也吃光了,於是弟弟大哭。媽媽抱著弟弟哄:“哥哥真是壞哥哥,不給弟弟留點,我們再出去吃冰淇淋,不帶哥哥去。”那麽,弟弟得到的暗示是:“我有足夠的理由大哭大鬧,是哥哥的錯誤讓我如此的,下次我吃東西也可以不給別人分享。”

如果媽媽告訴弟弟:“草莓沒有了,我們一起和哥哥再去市場買一些,這一次我們一起告訴哥哥,好吃的東西要一起分享。”那麽弟弟就不會把草莓被吃光,看成是足夠生氣大鬧的理由,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解決問題上。

孩子的“好脾氣”,是父母在一次次處理孩子劇烈的情緒反應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外交家”,他們天生會依照家長的意見,調整自己的情緒反應。你平時的言談舉止,都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暗示影響。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我們常說,三十歲之前,父母對你的容貌負責;三十歲以後,自己要對容貌負責。有人“面善”,讓人覺得容易接近;有人臉上戾氣重,讓人覺得不敢接近。

你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前者吧?那麽你要做的,首先是管好自己的言行。所以,在你給孩子教導的時候,一定要從正面去引導和教育,比如“我們絕對不能依仗身體的強壯,欺負別人,或者用暴力解決問題”。

其次,你能為孩子做的,是維持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因為,孩子在和諧溫馨的環境下,更容易對積極樂觀的情緒保持更深的印象;而在冷漠爭吵等氛圍之下,更容易記住那些消極的情緒與事情。

比如,過年的時候,全家和樂,吃飯的時候讓老人坐首席,大家要彼此說祝福的話,孩子玩的時候發生爭吵,也要說過年大家都高興,彼此謙讓,不要打架。那麽,敬老、祝福、謙讓,這些生活片段,就好像照相機定格在孩子的頭腦中,就為他的“好脾氣”多了一次積累。家裡一團和氣的天氣,就給他了一個積極的觀摩對象。

反過來,家庭中經常爆發爭吵、持續冷戰,或者孩子犯錯誤之後,暴力解決問題、無休止的挖苦諷刺,都會成為孩子的反面“觀摩內容”。孩子從中學到錯誤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態度,時間一久,“好脾氣”自然難以養成。

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對家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想培養孩子的“好脾氣”,要從關注自己開始。在日常的言談舉止中,成為孩子效仿的榜樣,營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關注孩子的積極情緒,給予及時鼓勵表揚,減少自己的消極言行,如挖苦諷刺斥責等等,這些是作為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