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十年演講中,雷軍沒有說的事

人越老,就越喜歡回憶。

8月11日,雷軍出鏡,向外界講述他與小米的十年歷程。

從林斌與洪鋒講到赴日拜訪供應商,再到第一場發布會時自己沒能擠進會場,還有小米過往的生態鏈哲學與國產供應鏈問題,甚至還提到了他同董明珠賭約的內幕、2015年米4的曲折之路,以及公司上市的高光時刻。

細心之人很容易發現,雷軍在演講中給最近兩年留了白,談到初創階段,對勞苦功高的周光平幾乎隻字未提。

除了演講之外,當日發布的小米10至尊紀念版、Redmi K30至尊紀念版和小米電視大師系列新品反倒不那麽引人關注。這麽多年過去,人們還是願意聽創業者講故事。

雖然演講題為“一往無前”,但雷軍沒有告訴人們小米過去十年真正成就的是什麽,也沒有勾勒出集團未來十年將去向何方。

倒是演講前兩天,從雷軍微博上放出一些消息讓人倍感心酸。一個是小米自研的澎湃芯片遇到巨大困難,另一個是宣布放棄小米MIX Alpha量產,備受期待的環繞屏設計,短時間將被擱置。此外,他還透露發布下一代MIX需一些準備時間。

小米的工藝早已有了長足進步,生態鏈也日趨完善,卻還是掩蓋不了核心技術缺失和供應鏈穩定性不高的問題。

雷軍與小米正處於十字路口。

帶著軟體思維做手機

“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發行小米1時,雷軍站在台上信誓旦旦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第一款手機。

去年他又幡然醒悟一般,認為自己犯了一個嚴重錯誤,當年那句話讓小米變得很low。作為小米集團的掌舵人,其所有的錯誤有且只能停留在表述層面,他用“將設計運用於無形”給自己開脫。

時過境遷,從各種信息渠道中能夠發現,雷軍改口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原因。

軟體起家的雷軍誠如演講中所言,一群人牛哄哄的,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機。除了KK(黃江吉)拆過機,有點硬體常識,絕大部分喝粥人都對硬體相當陌生。

2010年10月一天夜晚,他向錢晨大倒苦水,說產品沒有問世便被業內唱衰。錢晨心知肚明,眼前人不是來訴苦的,實際上是希望向業內權威人士要一個認證,壯壯膽氣。

初步了解情況後,錢晨說“可以上市”,聽到肯定答覆,雷軍的目光瞬間明亮起來,可接下來的盤問又讓其手足無措。

原來,為了檢測元器件是否按照設計準確組裝,任何新款手機需要在工廠進行反覆測試,驗證萬無一失產品才具備上市條件。當得知缺失重要一環時,雷軍慌了起來。

“雷軍其實走得很辛苦”,錢晨多年後說國內只有兩家手機廠商是辛辛苦苦從零做起的,一家是錘子,另一家就是小米。中興做手機有努比亞探路,華為是靠著通信積澱,即便是從電子產品轉型而來的OV,也有步步高成熟的供應鏈。

沒有任何經驗,加之團隊成員大多是軟體出身,缺乏工藝設計經驗,小米1出現許多工藝原理問題。

首款產品問世後,遭遇大量投訴,問題集中在硬體上:突然關機的原因是電池沒有焊死在電池倉中,稍有摔碰便會鬆動。

一年後小米2問世,工藝較上一代進步顯著,因性價比高,相比米1的790萬部銷量,足足多賣了近一千萬部。

單比較同期產品,小米2各項性能更佳,1999的價格又遠低於競品。雷軍口中性價比的奧秘被新浪科技的張楠捕捉到,他發現小米新品備貨少、出貨周期長,產能爬坡之後成本下降方才成就了所謂性價比。

細加盤點,他發現產品剛剛發布的頭四個月,僅有30萬部手機。換言之,小米有意無意間利用了摩爾定律,前期通過預售打出產品,後期放量銷售用時間降低成本。而用戶六個月後拿到預定產品,實際上是以時間換取高性價比。

不論是否有意如此,至少折射出產品供應鏈存在問題。

供應鏈是手機廠商的生命線,再驕傲莽撞的余承東也曾溫文爾雅地說,就算自己偶爾二百五,但也不會為省錢而忽視供應鏈。早前華為因為UFS2.1閃存芯片供應緊張,即便價差很小,還是同時採購了兩家供應商的產品。

而雷軍不一樣,為了解決供應鏈問題寧肯出力也不願出錢。為此他用銷量替換了硬通貨,成事哲學在於用規模促成供應商降本增效。

惡果終於在2013年集中爆發,當年小米手機出貨量穩步增長,供應鏈問題逐漸暴露。因為芯片供應商高通延遲發貨,小米3高通版不得不推遲四個月發布。

不僅是芯片受製於高通,由於早期產品外觀不出眾,管理層一直希望改變產品設計迎合市場“顏控”需求。林斌當時吐槽說,OV就是做的薄,兩個手機放在面前,小米就是遜色許多。

工藝進步

任何一次外觀突破既是對工藝的考驗,也是對整條供應鏈的考驗。小米4想要在外觀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卻遇到一系列問題。

這代產品在側邊周圍加了一套鋼圈,富士康為了滿足設計要求,投入價值十多億元的設備,由於加工周期長,成本居高不下,據說為了這個鋼圈生生增加了三百多元的成本。

那是2014年,國內手機市場風雲詭譎。魅族MIX系列、華為P7、360特供機,讓賽道變得擁擠起來。與此同時,全金屬、指紋識別大潮滾滾而來,迫不得已陷入“期貨論”的小米4面臨巨大市場風險。

此外,出海印度也為一個小小的金屬邊框拉長了出貨時間,相比國內晚了整整半年,加之當地稅收保護政策,多重不利因素下米4在印度市場的價格超過2000元,慘淡收場。

飲恨次大陸並未終止小米出海,賠了些錢降價去庫存後,國際業務總算是買到一些經驗。

出海之路暫且不論,2015年米5問世,尊享版推出陶瓷機身,獨特的工藝設計和陶瓷機身耐磨、溫潤的特性疊加信號傳輸優勢,不僅得到米粉青睞,還增加了獵奇者的興趣。新工藝不僅促使供應鏈廠商三環集團在創業板連創新高,也開啟了小米的陶瓷之路。

雖然性能相比傳統材質更佳,可人工揀選的燒製合格率不及5%,量產之路遙遙無期。米5尊享版一機難求,倒是讓二手市場為之瘋狂了好一陣子,價格一度被炒到萬元以上。

手機終歸還是拿來用的,生硬的Home鍵、性能縮水、礙眼的大黑邊,都阻礙了該代產品成為爆款的可能。甚至小米數字系列一度有“買雙不買單”的說法,原因在於小米2、4、6都是爆款,而單數系列總是白璧微瑕。

到目前為止,還是當屬米6的釘子戶最多。

造成米6火爆的原因有很多,從設計上講,採用了當時性能最好的驍龍835處理器與6G記憶體,一改前代外觀壓縮記憶體成本的窘境。同樣有陶瓷與玻璃機身,2499的價格幾乎讓消費者為之歡呼。

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是小米內部發現了供應鏈隱憂,不得不走回期貨模式。

早期,林斌負責十個元器件採購時,發貨周期大致不超過一個季度,如果亟需,和供應鏈負責人喝頓酒、敘敘舊也能搞定。後來林斌脫身供應鏈,周期慢慢延長到半年,最後反饋回來的消息竟然需要一年。

尤其是三星的OLED螢幕,蘋果、OPPO、vivo幾乎承包了所有出貨,要想趕上趟,勢必得解決問題。小米內部供應鏈原本有“三公”體制,之前負責供應鏈的周光平搞不定供應商,只得由雷軍親自出馬。

為了確保米6供應鏈與產品生產,2016年的組織架構調整除了人事調整外,更多是縮減零組件採購到生產線組裝周期。

當米粉拿到米6欣喜若狂時,小米的工藝幾近巔峰,距離國內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卻越來越遠。

小米集團內部在2015年有過一次大變革,此前的工藝設計中規中矩,稍顯刻板;在此之後,無論線條感還是工藝上都有極大進步。

很少有人知道,產品巨變來自同一幫人。

小米初創時,周光平帶來一大批工程師,包括朱丹、顏克勝、高原等等,五年時間團隊的工藝設計漸漸走入瓶頸。彼時OPPO成為黑馬,R7與R7s大殺四方,反觀小米推出Note高配版铩羽而歸,雷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負責供應鏈與研發的周光平與雷軍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小米4問世時,雷軍登台用“一塊鋼的藝術之旅”向台下眾生傳遞信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熟悉工藝設計的人一聽就知道無非是一塊用於便當的鋼板移到了手機上。如果不是雷、周二人心生嫌隙,不會出現此類硬傷。

調整隊伍,人心不能散,雷軍最終還是果斷撤掉周光平。從感情上講,周光平視小米如嫡出,面對冰冷的指示,他只能含恨離場。

有意思的是,在外界試圖採訪周光平時,他隻遞來一句話:小米有規定,沒有雷總的批準,我是不能擅自和媒體交流的。

人事大調整後,小米MIX與米6,終於讓小米趕上新設計風格。

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幾年下來小米創始團隊六個關鍵人物有半數離開,只有周光平帶來的那幫工程師成了鐵打主力。

核心技術

雷軍很相信總監,當年招人之時,只要可以許之以總監之職。曾經被人嗆了一句“你覺得總監好使嗎?”憋了一肚子氣,直到劉德冉冉升起才慢慢覺悟。

名曰總監,但創始團隊中的總監工資也就每月一萬起步,除此之外便是股權激勵。

拿到手的錢本就不多,為了統一思想,小米集團為員工設有期權池。許多員工忍受極大的業務壓力,一年下來就指望著企業上市,手中期權能賣個好價錢。可管理層不急著上市,他們覺得相比上市,還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完成。

企業初創期,缺乏現金流,工資低一點,給一些期權是很正常的事情。看到管理層漫不經心地準備上市,還是有那麽幾位同志動搖了。

在小米上市前,有員工在朋友圈兜售期權,標價120萬(不含稅)。有人問管理層是否願意收購,其中一位聯合創始人算了算錢,打算買一點。隨後又確認消息是否屬實,得到肯定回復後隻留下一句“想買沒錢,抓心撓肝”,此事便不了了之。

2018年高層嘴裡念叨的理想終於成真,小米上市意味著理想可以變現。

那年四月,群臣醞釀了一個6400萬股B類股的激勵方案,金額高達98.3億。消息傳出後一片沸騰,為了應對不斷發酵的輿論,林斌出面澄清。

“這是大家對於雷總過去8年帶著團隊,從0開始做到今天這個規模,同時還改變了中國製造業付出的努力的肯定和感謝。我們所有董事都覺得是實至名歸。”下屬辟謠的同時,雷軍很配合,說自己不知情,頗有三退三讓的古風。

送完“紅包”後,小米將很長一段時間幾乎不具備分紅條件。上市剛滿一年,林斌在微博說對小米未來充滿信心,一邊在二級市場減持4130.7萬所持股票,根本不顧雷總前幾天讓投資者賺一倍,市值到千億規模的豪言。

領導帶隊伍,最怕吹完集結號掉頭就跑的下屬。當然,也絕不能容忍他們犯路線錯誤。另一頭,在8月11日演講預告中,雷軍底氣不足,坦誠地說當年給投資者承諾的收益有些浮誇。

人才投入不足,折射出小米科研投入的吝嗇。雖然雷軍在演講中依舊自信地回擊外界質疑,但客觀上講,這些年來小米在行銷上的手筆的確比科研更大。

在財報上,自2015年開始,每年銷售及分銷開支都高於研發開支;在技術上,小米許多工藝設計都有供應商的身影。陶瓷機身工藝的背後是屢屢試錯的三環集團,MIX Alpha亮眼的環繞屏離不開年年吃補貼的維信諾,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企業還解了小米OLED供應商之急。

要說小米十年,最大的進步還是在工藝設計上。今天的小米手機不再出現電池脫落、手機發熱、外觀缺陷、記憶體不足等問題,皆仰仗於供應鏈成熟、設計團隊自我革新以及大膽的嘗試,整個集團也越來越有底氣講述他們極致性價比的故事。

不可忽視的是,這十年下來,設計骨乾還是那幫“摩托”元老,研發投入還是低於行銷。

要說兩者佔全的,毫無疑問是Note系列。Note1飲恨屏下指紋技術,Note2請梁朝偉代言,小米從前者汲取了新技術,從後者花錢買了一個慘痛的教訓:請代言人一定要年輕。

如今,集團行銷開始流量化,從初音未來到吳亦凡再到王源,代言人越來越潮,產品迭代越來越頻繁,客觀上表明其供應鏈趨於完善,工藝技術進步明顯。

不過近些年來,核心技術上遲遲沒能突破,是過去十年最大的遺憾。

雷軍希望小米基業長青,需要構建屬於自己的商業動能。

企業的成功需要與優質資源之間互為因果,彼此刺激,循環放大。譬如亞馬遜,形成了一個首尾相連的因果鏈,即著名的“亞馬遜飛輪”。靠著飛輪轉速,這家企業幾乎以碾壓之勢橫掃競爭對手。

小米想要形成屬於自己的飛輪,恐怕需要做很多,例如重新審視低毛利率、人員儲備、科研投入,特別是核心技術上的投入。

低毛利有助於初創企業做大,迅速取得規模優勢,強大的規模效應孵化了大量優質企業。小米的生態鏈將初創周期拉長,掩蓋了低毛利率無法推動硬體革新的問題。

對於小米而言這個問題並不致命,硬體哪怕只有1%的毛利率,集團也能依仗軟體側的豐厚收益獨活。可處於生態鏈的硬體生產商就沒那麽好過了,它們無法獲得更高收益,整個生態鏈將因此走向枯萎。

另一方面,人員儲備不足也是小米存在隱憂之處。外界用“復仇者聯盟”形容這些年投入雷軍帳下的高管,無論盧偉冰、常程還是王曉雁、苗雷、劉耀平,他們無一不是行銷能手,為集團行銷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便於借鑒友商經驗。

但科技企業終究還是得要幾個能坐冷板凳,專心致志搞研發的人。

新十年中,小米同中國其他科技企業一樣都站在十字路口上。

它們靠著市場紅利日益壯大,如今賽道繁多,追求規模效應,不少工藝技術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另一邊,走過初創期之後,需要將規模優勢轉變為質量優勢,沉下心來尋求核心技術突破才是正道。

雷軍在演講中,沒有提到的有很多,總的來說就是兩點:過去與未來。

過去,小米摸著石頭過河,吃一塹長一智;未來,小米需要轉動屬於自己的飛輪,尋求核心技術突破。

- THE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