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清今天亡了,據說都怪他爹地

1883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的爹地、醇親王載灃呱呱墜地。1912年2月12日,29歲的攝政王載灃生日當天,溥儀宣布退位,大清朝就此結束。現在問題來了:此後載灃過生日是應該慶祝自己福壽雙全呢?還是慶祝大清終於玩完呢?

載灃一生,四男一女陪他走完全程。五個人裡,沒有一個不是跺跺腳都能引得全國上下震動的大人物。

1 貴人:慈禧

載灃的伯伯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兒子也是皇帝,他本人卻只是皇帝的親戚。

載灃的老爸是醇親王奕譞,奕譞的哥哥是鹹豐帝奕詝,奕詝的嬪妃懿貴妃後來成了實際主宰中國長達47年的慈禧太后。載灃剛剛出世的時候,他十一歲的二哥載湉已經被慈禧看中當了八年小皇帝,也就是光緒帝。

載灃十二歲本命年那年,中國剛剛因為甲午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舉國一片改革變法之聲。又過了三年,光緒帝在戊戌政變中一敗塗地,被慈禧軟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又過了三年,因為義和團興起,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慈禧自己躲到西安,一邊讓李鴻章跟八國聯軍談條件議和,一邊要派人去德國為克林德的事賠禮道歉。看來看去,覺得十八歲已經襲醇親王爵的載灃最合適。

載灃一路到上海到香港再到歐洲,眼界大開。他一路低調節儉,在德國又能有禮有節地跟德方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為狼狽不堪的清朝皇室掙了不少印象分。回國後,慈禧就表揚了他,後來又親自把心腹重臣榮祿之女指定給載灃成婚。

等到1907年慈禧自知大限將至的時候,把載灃的長子溥儀定為光緒帝接班人,繼位大統。因為溥儀只有三歲,所以軍機大臣、皇上爹地載灃就成了攝政王,整個中國的實權都在他手裡。

慈禧閱人無數,載灃能力有限她心知肚明,但在當時從她的角度而言既要維持清朝苟延殘喘、又要保證自己不被清算,一向聽話的載灃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2 仇人:袁世凱

因為戊戌政變的原因,載灃一向視袁世凱為眼中釘。慈禧臨終前把載灃封成攝政王,也有牽製袁世凱的意圖。載灃一上台,就有想哢嚓袁世凱的衝動。但他跟長輩奕劻和重臣張之洞商量,卻遭到了兩人的一致反對。他們說:此時太后剛剛去世政局不穩,你貿然要殺羽翼豐厚且沒有作亂意圖的袁世凱,殺不殺得了,都是要出大亂子的。

袁世凱比載灃大了二十四歲,摸爬滾打的政治經驗豐富得卻遠遠不止二十四歲。他眼見頭頂上像是有刀,一邊調手握重兵的心腹段祺瑞以“平亂”理由來京威懾,一邊上書回鄉養老,韜光養晦以待時機。

又過了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打了一個多月,山海關內十四省宣布獨立。攝政王載灃只有聽從眾議,把袁世凱召回京來收拾殘局。這一年12月6日,載灃辭去攝政王職位,退歸醇親王府邸。他當天就回到家中,如釋重負地對家人說,“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過了三個月,1912年2月12日載灃29歲生日這天,溥儀遜位。之後袁世凱成了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並向載灃為首的皇室保證:優待皇室條件不變。

又過了三年,一心想稱帝的袁世凱跟遜清皇室談交易:遜清皇室支持他稱帝,而作為交換,他將把各項優待條件列入民國憲法,作為永久保證。交易談成了,但袁世凱隻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就因膀胱結石一命嗚呼,優待條件寫入憲法也成了空頭支票。

袁世凱離世那天,載灃灑酒祭奠二哥光緒帝,說“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賊逆天,已遭報應。”載灃似乎從來不指望遺老遺少熱衷的“復國”,當袁世凱稱帝時他只有兩字評語:“胡鬧。”

過了兩年,軍閥張勳帶“辮子軍”進京搞複辟,載灃還是同樣兩字評語:“胡鬧。”果然,複辟隻維持了十二天。

3 恩人:孫中山

還是在載灃十二歲本命年那一年,二十九歲的孫文成為了清政府的通緝犯。他組織興中會在廣州發動第一次反清起義,但因事機不密而失敗。清政府懸賞緝拿在逃要犯,孫文名列榜首,懸賞花紅銀一千元。孫文被迫出逃,兩年後他在日本把名字改成了孫中山。

孫中山一直都被清政府恨之入骨。1904年慈禧辦七十大壽,赦免了部分戊戌黨人的同時強調重申“謀逆立會之康有為、梁啟超、孫文三犯實屬罪大惡極,無可赦免”。後來慈禧死掉,武昌起義爆發後驚慌失措的清政府開黨禁赦免黨人,但孫中山也不在赦免名單之列。

但風水輪流轉,1912年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平生第二次進京。到京半個月後,他親自去什刹海畔的醇親王府拜訪載灃。當時遜清皇室認為孫中山聲望如日中天,請他來作客對遜清皇室利大於弊。於是這位當年舉國通緝的頭號要犯,就成了王府的座上賓,世事如棋時時新。

孫中山來訪,載灃親自迎入王府,兩人共同度過了彼此人生中唯一的一小時。孫中山高度讚揚了載灃在辛亥革命時甘願退位、承認共和,避免了國內可能爆發的大內戰,是明智之舉。尤其作為溥儀的生父和掌握實權的攝政王,在清室遜位問題上能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極其難能可貴。臨別前,孫中山特意將一幅有自己親筆題字的照片贈送給載灃,題字“醇親王惠存,孫文贈”。

又過了三年,49歲的孫中山在日本娶了22歲的宋慶齡為妻。1924年孫中山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進京,跟載灃互遣問候但未相見。孫中山去世,32歲的宋慶齡就成了遺孀。

因為孫中山的首肯,遜清皇室在民國後一直也沒有大麻煩。只是42歲的載灃當然也想不到:他自己去世之後,王府的花園成了宋慶齡在北京的居所。

4 敵人:汪精衛

載灃跟廣東人汪兆銘是同齡人,汪兆銘也生於1883年,1910年的時候27歲。

雖然載灃是天潢貴胄,汪兆銘只是一介平民,但兩人資質上的差異幾乎是一目了然。載灃相貌平常、不善言辭、常被政敵譏為能力平平;汪兆銘卻俊朗非凡、才華橫溢,而且談吐和文筆都極為出眾。兩人地位懸殊,人生未必有交集。

但終究還是發生了關係。1910年,汪兆銘決定以暗殺清廷大員的方式,顯示革命派並非只是煽動一般人去革命、自己卻遠遠地躲在後面。一開始他們選定的暗殺對象是載灃的兩個弟弟載洵和載濤,聽說他們出洋歸來,汪兆銘們帶著炸藥混進了車站的歡迎人群中。、等到達官貴人們一擁而上,人群中的汪兆銘忽然想起一件事:沒人認識究竟誰是載洵和載濤。猶豫之間,機會轉瞬即逝。

搞笑地結束了第一次暗殺之後,汪兆銘準備有所突破:直接暗殺攝政王載灃。因為載灃上朝的線路每天都一樣,他們選定了在銀錠橋埋炸彈,期待把宣統皇帝的爸爸送上天。

但沒經驗是致命的,埋炸彈時被路人發現而報警,很快汪兆銘們紛紛被捕。在獄中汪兆銘堅貞不屈、英名遠揚,人人都知道“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大英雄汪兆銘。

載灃本想按慣例,把大逆不道的汪兆銘凌遲處決了事。但惜才的肅親王善耆勸他:如今風雨飄搖之世,殺掉汪兆銘只會越鬧越不可收拾。於是最終將汪兆銘判了終身監禁。

但汪兆銘隻坐了一年多牢就爆發了武昌起義,皇帝下罪己詔大赦政治犯,於是汪兆銘獲釋。第二年民國成立,昔日的階下囚汪兆銘以革命元勳的身份,獲得萬人景仰。而載灃作為遜位的攝政王,當然乏人問津。

然而世事難料。三十年後,筆名汪精衛的汪兆銘叛變投日,萬人唾罵、遺臭萬年。載灃不僅看著昔日的同齡人客死日本,甚至還見證了抗戰勝利之後,汪精衛的墳墓被炸掉。

從此汪精衛就一直被釘在歷史的冤罪殺機柱上,而他曾經想要暗殺的同齡人載灃,卻一直活著看到了推翻大清的中華民國的敗退。

5 親人:溥儀

載灃能夠在歷史上留名,跟他的長子溥儀是末代皇帝當然關係重大。但父子二人一生聚少離多,相聚的時候少之又少。

溥儀三歲就進宮即位,舉行登基大典的時候哭鬧不止,據說當時載灃抱著他坐在皇位上,連聲說 “別哭了,快完了,快完了。”後來清廷垮台,無人不認為載灃是喻示大凶之兆。

但載灃本人非常委屈,他說自己說的是“快好了,快好了”,不知後來怎麽就傳成“快完了”?甚至溥儀自己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裡,也寫的是“快完了”。

不管是好了還是完了,溥儀是在自己五六歲時才第一次知道父親長什麽模樣的。溥儀多年後回憶:

“我剛在毓慶宮讀書不久,他第一次照章來查看功課。老師趕忙把書桌整理一下,並且把見王爺時該做什麽指點給我,然後告訴我站立等候。過了一會兒,一個頭戴花翎、嘴上沒胡須的陌生人出現在書房門口,這就是我的父親。我按家禮給他請了安,然後一同落座。我拿起書按老師的指示念起來,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幸好我父親比我還緊張,他連忙點頭,聲音含混地說:‘好,好,皇帝好,好好地念念書吧!’說完,又點了一陣頭,然後站起來走了。他在我這裡一共呆了不過兩分鐘。”

皇家父子,大多如此。後來溥儀被馮玉祥逐出宮,回到載灃的王府安身。載灃本來就想要溥儀就此住下,但溥儀經不住旁人的蠱惑,先去了天津後來去了長春,當了日本人的傀儡、偽滿洲國的元首。

溥儀去了長春之後,1934年載灃曾去探望,但月余即返回北平居住直到離世,父子終身應該未能相見。當載灃1951年離世時,長子溥儀、次子溥傑都還在撫順的戰犯營裡服刑。

載灃並非頑固不化的人。民國來了,他早早剪掉了辮子,也脫下長袍馬褂改穿新式服裝;民國走了,他就廢黜了王府沿襲多年的請安制度,告訴家人“以後不用請安了,互相之間叫同志吧。”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載灃的生活水準,幾十年裡隨著時勢一直在每況愈下。他也頗能安貧樂道,以讀書為樂,吃穿用度都很簡樸。偶爾帶全家人到外面的飯館打牙祭,也不過是燴蝦仁這樣的菜罷了。

載灃一生,歷經中國變化動蕩得最劇烈的幾十年。後人評價他能力低微、無法挽狂瀾於既倒,但反過來想一想,在當時若是載灃要強力有為,恐怕根本無法保得身家周全。身居高位的他順應時勢,不為大清垮台痛哭流涕咬牙切齒、更不興流行的所謂復國之念,既是他的福澤,也是中國的幸運。他清楚,就算他能力高出天際,這個舞台也已經不是愛新覺羅氏能唱主角的了。

順勢永不會錯。大清亡就亡吧,每年的生日當然還是要慶祝的——按農歷不按公歷來就行了:載灃生在正月初五,大清亡在臘月二十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