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古代,茶葉竟可作製造偽證的工具,你信嗎?

最早記載茶葉染紙作偽的是在離我們很遙遠的一個朝代——五代。

五代《疑獄集》中記載:“陵州仁壽縣有裡婿洪氏,利鄰人田紿之,曰:‘我為收若稅免若役。’鄰人喜,剗其稅歸之。踰二十年且偽為劵,以茶染紙類遠年者,訟之於縣。縣令江某郎中取紙卷展開視之,曰:‘若遠年紙,裡當色白。今表裡如一,偽也。’訊之果伏。”

大概意思是:某位不法分子為了顯示自己的小聰明,使用茶水對紙張進行染色,從而偽造出像年代很久遠且泛黃斑斑的“遠年紙”,用“遠年紙”來冒充陳年地契,不得不佩服這位不法分子在平時生活中的“細心”觀察。

但只可惜,因為茶水染紙只能做到“表面如一”而不能像陳年舊紙一樣做到“表裡如一”,最後被縣令發現並識破此事。但從這件事也可以說明,在離我們已經很遙遠的五代時期,已經有古人開始利用茶葉進行染色了。

而如何用茶水把紙張染出類似於泛黃斑斑的“遠年紙”呢?

是因為茶葉可以染得黃褐色。如《多能鄙事》記載有“染磚褐”的方法:“用江茶染,鐵漿軋之。”(先用江茶染後,再用鐵漿浸染。)

而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同樣也記載染有“磚褐色”的方法:“用紅茶染,鐵漿軋之。”(先用紅茶染後,再用鐵漿浸染便可得到磚褐色。)

只不過,《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把“江茶”換成了“紅茶”。這裡說到“紅茶”,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什麽是“江茶”呢?

據《中國茶葉大辭典》記載有:江茶是宋代對江南地區茶葉的統稱。南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稱:“江茶,在東南草茶中最為上品。”說明,江茶是上品茶。

那問題來了,宋代東南地區指的是哪裡呢?

宋代東南地區包括: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等地。但歷代對江南區域的劃分也是有變化的, 到了明代,江南就變成是指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

因此,明《多能鄙事》所說的“江茶”應是指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所產的茶葉。此外,據《江蘇茶業發展述論》言:明朝江蘇所產茶均為綠茶。故由此推知:在《多能鄙事》中所載的染“磚褐色”的“江茶”應該就是產自江蘇地區的“綠茶”。

茶葉不僅可以染“磚褐色”還可以染“蓮子褐色”。

在《墨娥小錄》的“染色布”中有記載:“老茶葉煎濃汁,黑豆殼煎汁加少許綠礬,攪勻後染布,可得蓮子褐色。”大概意思是:把老茶葉煎濃汁,再把黑豆殼煎濃汁後加入少量的綠礬(中藥的一種,硫酸亞鐵FeSO4),然後把兩種濃汁混合在一起,攪勻後染布,可以得到蓮子褐色。

說到這裡,各位朋友們可能又要產生疑惑了,剛解釋了“江茶”是什麽,那“老茶”又是啥?難道是放了很久的茶葉嗎?

是的,在民間一般將存放時間長的茶葉稱為“老茶”, 例如雲南將存放時間在兩年以上的普洱茶、黑茶、岩茶等稱為“老茶”或“陳茶”。廣西、貴州也有類似說法, 且無論茶的品種, 只要存放時間長, 都可稱為“老茶”。

那用“老茶”染得的蓮子褐色,又是什麽色呢?首先咱們從色名上分析,蓮子褐應該為蓮子外殼之色,並且在宋應星老先生所寫《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有闡述說“藕褐色”由蓮子殼作為染材而染得,再因《墨娥小錄》中染“蓮子褐”有黑豆一物,又因《本草綱目》中記“黑豆煎醋可染發得黑。”(李時珍老先生認為:黑豆和醋一起煎煮,得到的液體可把頭髮染成黑色。小編在這裡提醒各位讀者:此法請慎用!!!)

故此判斷,蓮子褐可能是微微泛黑的棕褐色。

茶葉不僅可以染出褐色,為顯示出“斑斑痕跡”,茶葉還可用來染“黑”。在古代,一般稱“黑”為“皂”。並且,茶葉經鐵漿煎煮後得“皂”的記載,也多出現於各個地方志中。

民國《雙城縣志》物產志載:“茶條……葉染皂,色極青。”

民國《奉天通志》卷一百十載:“茶條……葉為黑色染料,俗稱山茶條。”

鹹豐《盛京通志》、光緒《吉林通志》也都認為:茶條可以染黑色,染黑色的效果比橡鬥要好(古人染黑一般會用到含有鞣酸的橡鬥)。

但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在各個地方志中,都說用“茶條”染“皂”,那什麽又是“茶條”呢?“茶條”,即為產於四川樂山的一種野茶,且民國《樂山縣志》卷七中有明確的解釋:“茗子,即野茶,堅可作杵,亦名茶條。” (大意是:有一種叫茶條的野茶,其枝條堅硬,可以作為洗衣服的木棍或者舂米用的棒槌。)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我們的古代先民“耍小聰明”耍的特別有智慧呢!

歷史上古人除用茶葉水直接對紙張染色顯歷史陳舊感而作偽外,還有對白棉花染色用於冒充“紫棉”的記載。

首先,何為紫棉?

民國《邳志補》說:李時珍老先生在《本草綱目》中把“棉花”稱為“吉貝”,且棉花分為白棉花和紫棉花兩種。在民國《嘉定縣續志》載:“紫棉,俗稱紫花,唯收獲較晩而少,故種者不多。”意思是:紫棉花收獲時間晚並且產量低,所以種植的人不多。

清乾隆《江南通志》記載稱:棉花,用於紡織,其中一種棉花叫紫棉,紫棉花團大如桃子一般。通過以上可知,紫棉為棉花的一種,可用於紡織。但是,紫棉因產地有限、產量較低、收獲時間晚於白棉,故“價格高於白棉好幾倍”。

那麽,“紫棉”織成的布匹是什麽顏色呢?

在《格致鏡原》和康熙《金壇縣志》卷十六中都有記載:“紫木棉色赭而淡,名紫花布。”說明紫棉的顏色是淡淡的棕色,故可確定,“紫棉”織成的布匹顏色應也有點偏棕褐色。

正是因為“紫棉”產量低,織成的布匹價格昂貴,婦女們用紅茶葉染白棉冒充偏棕褐色的紫棉紡織成布,並且和真正紫棉織出的布匹基本沒有差異。

這不是小編憑空而論,在民國《寶山縣續志》還真有事實為證:“紫棉俗稱紫花,收獲視白棉較晚而少,故種者不多,然織成布疋價亦稍昂,婦女或紡白棉成紗,用紅茶葉配色染之,與真者無異。”

由此可見,古人真的是用“茶葉水”做出了不少“小聰明”呢!

其實,茶葉染色只是植物染色很小的一部分。而植物染色就是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中提取植物色素,作為染料浸染織物。此外,植物染料是天然染料(包括:植物染料、動物染料、礦物染料)中應用歷史最久、應用範圍最廣的染料。

基本而言,古人們所穿的各色服裝,也均由植物而染得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化的推進使得植物染料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消失於大眾的視野,而化工染料在服裝染色上完全佔據主導地位。

時至今日,新時代的人們對於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又成為了最新選擇。人們開始反思化工染料染色所存在的諸多弊端,從而再次把目光轉向了植物染料。

而茶染藝術作為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既有茶文化的底蘊,又與近幾年所提倡的“綠色生活,低碳生活”相呼應。此外,“茶染”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理念和人文情感,也理應受到更多的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李維賢,聶貴花.基於茶染早期史料的試驗研究[J].染整技術,2015,37(04):10-12.

[2]孫迪.中國古代茶葉與茶用香花染色應用研究[C].華南農業大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