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年科學家張馳:與下一代機器人“共舞”

張馳在實驗室 中科院 供圖

中新網上海12月14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張馳:與下一代機器人“共舞”

作者 鄭瑩瑩

40歲的張馳,是一個與未來機器人和智能製造裝備“共舞”的人,他是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精密運動與先進機器人技術團隊的負責人。

他的團隊正在做兩類機器人:全向移動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

張馳解釋說,“現在的機器人有幾個缺點:不安全,不能和人一起工作;笨重,人機互動程度比較低;而未來的機器人要成為人的工友,和人肩並肩工作。”

他介紹,下一代機器人是可以靈活移動的,可以像人一樣邊走邊工作,稱為“全向移動機器人”,可以橫著走,也可以原地轉向,對地面的摩擦很小,比較適合在狹窄空間內作業,適用於老人看護等服務機器人。

其次,下一代機器人是柔順的。張馳介紹,因為人的手臂是柔順的,人抓取輕的物品,無需太用力,抱塊大石頭,肌肉會繃緊,而傳統機器人不具備這種阻抗變化,“以往機器人主要是用於汽車製造等重工業,而今更多邁入電子產品裝配、食品包裝等門類,這就要求機器人輕量化,有更加柔順的機械臂。”

張馳指導學生 中科院 供圖

目前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很大,張馳認為,這兩類機器人是未來發展趨勢,團隊突破了核心部件,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希望能盡快實現產業化,“畢竟技術產業化有‘視窗期’,放在實驗室裡,過幾年就過時了,產生不了效益。”張馳說,團隊現在的壓力很大,時間緊迫,目前市場逐漸起來了,可能過兩年就不是最佳切入期,團隊希望近期至少能將其中一類機器人的技術產業化。

張馳出生於1978年,他上大學那會兒是上世紀90年代。張馳回憶,那時候電氣工程在中國比較熱門,他覺得以後應用領域會比較寬,就報考了西安交通大學的電氣工程學院,並在該校繼續攻讀了碩士研究生。2002年的時候,他又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繼續攻讀電氣工程的博士。

回望來路,張馳覺得自己還是選擇了非常重要的學科,因為電氣驅動與控制是高端裝備的核心技術之一,而想把技術產業化,則是他多年的追求。在來科研院所就職之前,張馳曾在多家知名跨國公司工作過,包括世界知名的半導體封裝設備公司ASM、數據存儲製造商希捷等。

張馳2012年來到了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在這裡,他感覺自己真正找到了“舞台”,“到現在6年多,這個平台實現了我當時的願望:把技術進行產業化應用。”新近,他主持的項目“面向智能製造裝備的精密驅動與控制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獲得2018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團隊和20多家企業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將研發的高效精密永磁電機和高速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應用於數控機床、注塑成型裝備、紡織機械、機器人等領域。

在張馳的身上,有兩種思維,科學家思維和工程師思維。

企業的這段經歷,讓他有了工程師思維,不會為了複雜而複雜。他說,工程師考慮是用最簡單、可靠、容易實現的方法,來達到性能要求,“有些方法可以發表文章,但在工程上可能難以實現,不夠實用,不能帶來效益;而我要做這個產品,就不會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特意找一些很複雜的方法。”

張馳團隊目前主要選擇一些可以產業化的課題,在他看來,如果課題沒有應用前景,做的意義就不大,國家也需要將科研成果快速產業化,所以偏向工程的科研人員也要用好精力,有所取捨。

不創新,難生存。張馳說,中國的企業如果再不創新,以後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他舉例,一些小家電企業,因為人工成本上漲、缺乏核心技術等原因,利潤越來越薄;但有的企業,因為推出了幾款非常實用的智能化產品,就發展得很好。

中國目前鼓勵以技術創新提升經濟品質,企業的創新意識也在增強,科研院所也感受到了這種迫切需求。“你不抓緊時間創新,就落伍了”,張馳說。(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