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橫店大姐館創業16年 明星扎堆還為劇組做道具菜

老闆娘張月仙,是一個喜歡嘗鮮的人。

2015年,她在橫店開餐廳,客人大多是群眾演員,戲服一穿就是一天,不方便帶錢包,但手機是必須帶的。很多人進店先問,“支持手機支付嗎?”得到肯定回答後才開始點餐。

張月仙當機立斷,開通了微信收款,在門口掛起了支付碼——這一個小小的二維碼,給她額外帶了不少生意。

撰文&攝影/銳圖-鄭海鵬

編輯/波蘿 責編/夏天

出品/騰訊新聞

張月仙,57歲,橫店人。她的精明和大膽,還體現在她的投資眼光上。

她開餐廳已近20年了,而餐廳的位置,距現在“清明上河圖”景區正門口直線距離不到百米。這些年,張月仙一家看著橫店拔地而起,快速成長,見證了橫店的風雲,如戲的人生。

橫店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中南部,地處丘陵地帶,四季分明。

“各位老闆,吃飯嗎?我們沒租金壓力,飯菜便宜,味道好”。張月仙打著雨傘,迎向剛下車的遊客。

去年12月中旬,接連幾日陰雨,橫店氣溫驟降,“清明上河圖”景區遊客隨時銳減,張月仙生意大不如平時。

每到飯點,數十家餐館老闆聚集在景區門口,招攬遊客。張月仙餐館的位置,讓很多同行羨慕。為了招攬生意,她也常將“自己房子、沒有租金、價格便宜”當做賣點。

1980年代,橫店還只是“世界磁都”和“江南藥谷”,和“東方好萊塢”並不沾邊。

1990年代初,張月仙和愛人以150塊錢每平米的價格,在山下購置200平米宅基地——現在看來,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當時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地處丘陵的江南小鎮,竟然靠著影視產業,走上了一條高速道路。

“清明上河圖”影視拍攝基地竣工,張月仙見證這座“大宋都城”的建成。

1998年,基地湧入眾多劇組,《楊門女將》《小李飛刀》《精武英雄》等影視劇都誕生於這裡。

隨之而來的,是群演行業的興起。

90年代末20世紀初,橫店群演大多來自當地村民,就連張月仙也和女兒一起,多次充當群眾演員,掙點小錢。

張月仙開始創業,在景區附近擺起了小貨櫃,出售小吃、汽水、冰淇淋,提供膠片相機租賃。

擺攤每天300-400元的收入,已遠超當地居民的人均工資,張月仙嘗到了創業的甜頭。

2006年,景區開始整治私自擺攤,張月仙看中商機,把自家住房裝成了餐廳,取名“大宋食府”,開始搞餐飲。

這是“清明上河圖”景區外第一家餐館,張月仙再次搶佔先機。

之後,這條路上開起了大小數十家餐廳,房價也迅速突破萬元。張月仙的餐廳,因為開得早,離得近,面對競爭屹立不倒。

張月仙膽子大,但也細心,善於從細微變化中發現商家。如前文所提的,發現群演們不方便帶錢包,率先使用微信收款,就是其中一例。

現在,張月仙已習慣了微信收款給她帶來的便利,不用找零、快捷、安全。

張月仙無師自通地搞懂了什麽是“明星效應”、“粉絲經濟”。

走進店裡,3張明星簽名大幅照片懸掛在正面牆上,張月仙和陳浩民的合影掛在櫃台之上,還有劉詩詩和孫儷的親筆簽名照片……

明星“背書”,為張月仙吸引了不少客人。

除了餐廳,張月仙還把自家二、三樓開辟成為主題賓館住。

推開賓館窗戶,“清明上河圖”中的萬勝門、遊龍戲鳳等景觀一覽無余。除了遊客和群演,張月仙還把業務推銷到了劇組——為劇組提供道具菜。

早上7點,張月仙來到菜市場選購菜品,“別以為影視劇中的菜品都是假的,其實很多是我們製作的道具菜。”

她說,“道具菜不光要做得好看,味道也很棒,完全可以食用。”

張月仙最喜歡聽到的聲音,是揚聲器裡隨時傳出的“微信支付收款到账XX元”。

這聲音,代表著生意興隆,前路可期。

有時,張月仙也對快速變化的時代,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她時常回想起當年擺攤的情景,那時丈夫在外做油漆工,她起早貪黑打點攤位、照顧孩子,經常睡眠不足,經常算錯账、找錯錢。

“現在就省心多了。”她說。

坐在家門口,張月仙看著“清明上河圖”影視城。

空閑時,她也翻翻以前的老照片:30來歲,抱著孩子,和朋友在門口拍照;和丈夫在萬勝門口的合影;孩子大了一點,在景區穿著戲服玩耍的照片……

張月仙夫妻,等待著下一個旅遊旺季的到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