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雙筷子,挑起中華千年文化

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

——馮驥才

面對一盤咖喱雞塊,中國人用筷子進食,歐洲及美洲大陸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等地區的人則用手指去抓取。

不同的進食方式帶著鮮明而獨特的文化氣息,不同的餐具,折射著中西方在歷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飲食文化的顯著差異,但筷子和手配合進食的這種獨特奇妙方式,無疑是所有進餐工具中最具豐富內涵的。

不同的飲食文化產生了不同的進食方式,同時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礎。

1

筷子的出現

筷子的名稱是從明代的“快兒”發展而來,在此以前,筷子被古人稱作“箸”和“挾”,很多關於筷子的考古文章裡,都把安陽殷墟1005號墓發現的6支銅箸頭當成年代最早的箸。但江淮東部龍莊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42根骨箸,把箸的歷史提前了3000年。

究竟是誰發明了箸?我們早已無從考證。

2005年,當青海喇家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實物,或許讓箸的出現變得順理成章。

面條的出現,或許是箸出現的最大原因,在殷代以前沒有文字記載的時期,我們無從得知這幾千年發生了什麽,可以肯定是,從古籍裡,到了漢代,我們才發現類似面片的“湯餅”出現,到後來逐步發展成面條。

這之前,面條在古人的餐桌上消失了。但箸為什麽沒有從餐桌上退出呢?或許,是羹的出現,讓箸繼續發揮著它的功能。

農產品為主、肉菜類為輔的飲食食品結構,奠定了中國的飲食文化。肉類匱乏,於是用少量肉和菜燒出的“羹”,成為主要的菜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人同時使用匕和箸同時進餐,但箸的地位漸漸取代匕,卻是在漢代開始的。

而以湯餅為前身的面條,也是在漢代開始普遍流行的,到了宋代,面條已經發展出炒雞面,筍辣面,卷魚面等等不同品種。或許,正是面條走入尋常百姓家,才讓筷子成為人們的主要進食工具。

當筷子伸到羹裡夾取切成小塊的菜肴,這種進食方式漸漸的促進了中國烹調術不斷精細化的風格,從而顯現了和西方飲食文化完全不同的風格。

筷子的使用不但可以方便地夾食菜肴,還可以保證其細致和精美的藝術造型,也可以實現對食物精加工的追求。

中國人遊刃有余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的手裡卻難以駕馭,所以在他們的印象中,筷子從來不是簡單的進食工具,它與遙遠的東方國度神秘而華貴的文明緊密相連,如同龍文化一樣,帶著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2

筷子的文化符號

在優雅考究的西餐廳,精美的桌布,華麗的桌飾,在食用肉類、魚類、前菜、甜點,不同的食品要用不同的刀叉。與中餐相比,西餐擁有一套繁複的進餐禮儀。

但中國人拿起刀叉進食,並不會引來西方人的驚奇,這不僅是因為筷子的使用比刀叉要困難和複雜,是因為刀叉的製作工藝再複雜,質地再精美,也僅僅是餐具而已。

古籍《韓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講述了一個關於筷子的故事。商紂王使用象箸進餐,讓他叔父箕子看了很是擔憂,因為他認為用象箸進餐,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以此類推,衣著必然是“錦衣九重”,住房是“高台廣室”……這是成語“見微知著”的來歷。

或許,“見箸知史”,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備的日常飲食工具,也是象徵中華文明的一種指符。

從筷子的形狀、材質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和科學的發展,從筷子承擔廣泛的社會功能來看,它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民俗緊密相連。

商紂王的亡國遭遇,或許跟象牙筷沒有必然的聯繫,但後來的各個朝代,筷子始終是達官貴人顯富的工具,從夏商時期的象牙筷和玉筷,後來的青銅、金、銀筷貴重材質的使用,到後來雕花、鑲金工藝的出現,再加上虯角筷托、鯊魚皮筷筒。

讓小小的筷子,呈現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巧奪天工的工藝才能。

在民間,筷子的使用不但有各種禁忌,也在禮俗活動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插箸祭天”“擺筷敬神”“獻飯祭祖”,都是以筷子為中心的祭祀活動。

在不少民族的婚俗中,筷子也具有許多美好的象徵意義。四川川西壩在新年出嫁時邊撒筷子邊說吉利話;北方有些地方,男方的伴娘要趁人不注意,在女方家裡偷出一雙筷子,再藏到新娘房中,以祈“早生子”;侗族、土家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的婚禮,蒙古節的筷子舞,都讓筷子具有了喜慶和吉祥的意味。

筷子雖是日常用品,但卻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筷子做武器練就一身筷子功,用筷子擊打盤盞為唱歌伴奏,用筷子排布軍形……它甚至被人們賦予了巫術的色彩。

用筷子扶乩(jī)問吉凶,用筷子卜卦算命運都是民間常用的迷信手段。

《隋唐嘉話》中記載了在宮廷中用筷子卜卦的故事:唐代李隆基在擔任淄博王時,準備起兵殺韋後,之前覺得吉凶難卜,便用筷子卜卦,其中“一箸無故自起”,堅定了他發兵的決心,成功殺了韋後,也在四年後登基。

在禮俗和巫術之外,筷子還曾經是黑幫的暗號工具,幫會成員在外地尋找同夥,在飯館的餐桌上將筷子擺成特定圖形,“自己人”看到暗號,即來相幫。

清代和民國時期,筷子也是一種賭局,將三根筷子從高處扔下,按照落地後三種不同的結構論輸贏,稱為“擲三”;“抽彩”則是把做了記號的筷子混進若乾根筷子裡,讓賭徒從筷筒中抽取。

小小的兩根筷子,在浩瀚的中華文明中遠遠超出了食器和飲食文化的範疇,雖然它在三到七世紀被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但筷子在中國發源和變遷的歷史,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象徵符號。

當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首次訪華,英國當地報紙的頭條大幅照片是女王在中國國宴上純熟使用筷子進膳的鏡頭,皇家電視台的節目也特別指出了這一點。

如今的筷子雖然漸漸成為單純的餐具,但它本身的歷史和文化,仍然是中國文明史一筆寶貴的財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