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沙棚改提升幸福感 22萬餘戶居民圓了“安居夢”

長沙棚改提升幸福感——

22萬餘戶居民圓了“安居夢”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文

今年62歲的劉洪湘搬了新居。他是湖南電腦廠退休職工,原來一家5口人擠在廠職工宿舍一套84平方米的老房子裡,由於工廠搬遷,宿舍區管理較差,居住環境不好。3年前長沙市對這裡進行棚改,劉洪湘選擇貨幣補貼,就近購了一套118平方米的團購房,下樓就是社區公園。

8月24日,記者從長沙市有關部門了解到,通過棚改,長沙市先後有22.74萬戶居民告別低矮的棚屋和破舊簡陋的筒子樓,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特別是2014年以來,長沙市啟動新一輪棚戶區改造,以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老百姓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喜圓“安居夢”。

去年12月,長沙市安居工程和棚戶區改造工作長官小組辦公室(市住房保障服務局)被人社部、住建部評為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先進集體。

設施更加完善,生活更加便利

長城資訊宿舍區是長沙市雨花區東塘街道一個老舊的職工宿舍區,裡面聚集著原湖南電腦廠7棟職工宿舍,還有16棟私房,共有居民246戶,90%是中老年人。職工宿舍房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沿七裡廟街的16棟私房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土磚房,因年久失修,這些房子已破舊不堪。

2015年6月,長沙市啟動長城資訊宿舍區及周邊地塊棚戶區改造,徹底改變了這裡的面貌。原來老舊的職工宿舍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高樓和社區綠化公園。該棚改項目鄰近的“建發中央公園”提供建案528套,供長城資訊項目246戶棚改戶選擇購買,有179戶居民選了房。

更讓棚改居民期待的是,小區周邊還將新建一個社區公園、一所幼稚園、1150個停車位,生活將更加便利。

棚改中,長沙市突出“四增兩減”,即增加公共綠地、公共太空、配套設施、支路網密度,減少居住人口密度、開發強度。該市對桐梓坡大板房、火車北站、南湖片區等棚戶區進行全面改造後,一批路線交通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綠地與廣場等隨之建設,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棚改還將城區原來髒亂的“城市斑點”打造成現代社區,並在棚改區配建了醫院、學校等,緩解了上學難、看病難、停車難等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數。

避免大拆大建,留住街坊鄉愁

全長314米、寬5.5米的都正街,是長沙保存下來的歷史街巷之一。隨著時間流逝,都正街褪去了昔日風采,路線狹窄、基礎設施老化、居住環境惡劣,成為長沙核心區域的一塊傷疤。

2013年9月,長沙啟動對都正街芙蓉區段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提質改造的“有機棚改”項目。經過近3年建設,原本狹窄破舊的都正街修複成為具有歷史風貌的商業街區。300多米長的街道上,詹王宮、城隍廟等歷史遺跡抖掉塵埃,古宅、古井、古店也都重新“回來”,以新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長沙在棚改中融入城市更新和城市雙修理念,堅持因地製宜,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維持原有風貌,傳承歷史文化,留住街坊鄉愁。”長沙市住房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沙對老街老巷采取綜合整治和整體修複等方式進行保護性改造,重現歷史風貌。都正街、高正街等棚改項目都做到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街巷體系、不破壞居民生態,拆除影響交通、存在安全隱患的破舊建築和違法建築,騰出公共太空和消防通道,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增加綠地和公共設施。在對銅官、靖港、喬口等重點沿江集鎮棚改時,還融入當地歷史文化、民情風俗,打造出最美沿江古鎮群。

提供發展太空,提升城市品質

棚改主要集中在老城區、中心城區。長沙通過實施新一輪棚改,整合和釋放了一批核心區域地塊,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太空。

長沙南湖片區作為市區沿江最大棚戶區,經過幾年改造,形成了“五橫三縱”路網,還拉通了書院南路及南湖路,整個片區成為集居住、商務、商業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濱江中心。

據介紹,長沙通過實施棚改,為湘江新區、空港新城、高鐵新城、溈東新城等城市片區發展提供了太空。棚改後城市品質提升,吸引上海大眾、湘江歡樂城等一批影響長沙長遠發展的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還引進了萬達廣場、國金中心等一批城市綜合體。不僅直接拉動固定資產投資,還通過產業發展吸納約15萬人就業。

去年來,長沙高效推進棚改清零掃尾攻堅行動,至今已完成棚改25429戶,清零掃尾棚改項目43個,增加了住宅用地供應,維護了長沙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棚改中,長沙充分尊重老百姓的選擇權,通過征求棚改戶意願,靈活采取多種安置方式,形成了貨幣安置、實物安置相互補充的模式,滿足了老百姓“以小換大、以舊換新、以危換安”的住房需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