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秦巴山區的樹更綠、果更香——這個目標離曹席軼越來越近了。
目前,陝西省安康市森林覆蓋率65%,經濟林面積750餘萬畝;市級以上現代林業園區188個,千村千處科技示範點121個;涉林龍頭企業34個,林業專業合作社400多個,2017年全市林業綜合產值達182.24億元。
曹席軼是陝西省安康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33年來,他一直堅守在安康林業科研示範和技術推廣第一線,投身安康的林業科技事業,為此曾獲得“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稱號。作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和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近年來,曹席軼已主持幾十項科研示範課題,累計獲得省、市級科技成果獎39項,參與起草製訂81項省、市地方標準,完成選育5個林木良種。
安康地處秦巴山區,漢江由東向西穿流而過,全市近200萬人生活在漢江兩岸,這裡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影響區。由於受長期雨水衝刷、人為生產生活等因素影響,漢江沿岸水土曾流失嚴重。過去造林採用的是“挖一钁頭、放株小苗,踩上一腳”的方法,加之漢江坡面是“見水卻沒水”,乾旱時苗木多半會乾死,澇時樹苗會被雨水衝走,造林成活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為讓漢江沿岸340公里早日成為綠色長廊和花果飄香的富民產業帶,2004年以來,安康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瀛湖綠化和漢江綠化治理意見。為此,曹席軼牽頭組織市縣林業技術人員組成勘察設計和技術指導服務團隊,深入瀛湖庫區調研,經過70多天奮戰,組織完成了大瀛湖庫區綠化治理規劃作業設計方案。2006年,他又牽頭用4個多月沿漢江沿岸實地勘察調查,完成漢江沿岸綠化治理規劃作業設計方案。
為提高造林成活率,曹席軼提出必須創新造林模式,加大成果轉化力度,規範在岩石裸露、陡坡、土層瘠薄區域等不同的整地造林技術模式。針對不同立地條件,曹席軼采取人工和爆破整地、客土回填的方式,用兩年生營養缽苗栽植,同時使用地膜覆蓋技術,形成一套困難立地造林綜合配套栽培技術體系,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保持在95%以上,成為安康在困難立地造林技術上的經典案例。曹席軼主持完成的瀛湖林果豐產栽培技術示範、抗旱造林技術示範、困難立地造林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多項成果獲得了省市獎勵。目前,漢江沿岸已建成綠色長廊和花果飄香的產業帶。
改變傳統的栽培管理模式,才能讓小水果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從2003年開始,曹席軼組織了安康獅頭柑、紫陽金錢橘、灜湖大枇杷的調查工作,發現這些小水果雖在安康已有幾百年甚至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卻未有人專門研究。當地群眾仍沿用實生苗栽植,因果樹病蟲害嚴重、品種退化、產量低、果品品質差,市場售價每公斤不到2元,畝產效益不足千元,許多果園因此被撂荒。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曹席軼以良種選育和引進試驗示範栽培為切入點,通過成功選育安康獅頭柑和紫陽金錢橘兩個地方良種,引進選育良種大枇杷長崎早生等3個良種,在旬陽縣、紫陽縣等地建立科技示範點和良種繁育圃,開展低產園嫁接改造提質增效技術示範。此後,曹席軼大力推廣大枇杷疏花疏果和套袋技術,參與起草制定陝西省地方標準《柑橘標準綜合體》和安康市地方標準《枇杷標準綜合體》,建立起柑橘、枇杷良種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技術研究、示範推廣和宣傳推薦,目前,安康獅頭柑、紫陽金錢橘、灜湖大枇杷已在安康周邊地區特別是西安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市場需求不斷增加,銷售價格和產量較過去有了明顯提高。如今,昔日無人問津的小水果成為了安康及周邊縣市的優質水果基地和林農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為讓安康林業生態建設惠及更多群眾,曹席軼還提出“將林業重點工程建設與林業科研示範推廣項目相結合,將良種良法與精品示範園建設相結合,將成果轉化與深度貧困村產業培育相結合;堅持同步規劃設計、同步規範實施、同步檢查驗收的“三結合和三同步”技術示範推廣法。他先後爭取中、省、市林業科研示範推廣項目,圍繞“三結合和三同步”,全程開展監理和技術支撐服務,累計建立核桃等科技示範基地20000畝;牽頭編印“林業十項實用技術手冊”等50萬冊並免費發放給林農;每年組織召開技術培訓會10場次以上,培訓市縣林業技術骨乾和農民1000餘人次以上。
作為陝西省引智谘詢委員會專家,曹席軼先後引進國內外一大批專家教授赴安康開展學術和技術交流、項目協作等工作。此外,他還申請招聘和培養了6名研究生,為安康林業生態建設儲備專業人才。(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