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藥、保健品一百多年前如何傳入晚清中國?

文|陳卿美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患上了嚴重的瘧疾,禦醫雖經多次會診,仍然無法治愈。最終,康熙服用了洋人推薦的金雞納霜,竟然奇跡般痊愈。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第一次接觸西藥。但也有人認為,康熙服用的金雞納霜不是西藥,而是秘魯的一種草藥。

其實,西藥大規模進入中國還要等到晚清時期。只有國門打開,外國的藥品才能有機會造福中國百姓。西藥是西方工業文明的一種代表,與其他西方產品一樣,在中國同樣經歷了各種曲折。

有西方人的地方肯定就會有西藥,遵循這個邏輯推理,西藥最早應該是隨著外國船隊來到中國的。外國商船來華進行貿易,船隊都會帶有船醫。船醫在為船隊成員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也會在船舶停靠期間掙點零花錢,將西藥賣給中國人。據《中國近代醫藥史》載,東印度公司的船醫不僅向中國人賣藥,還偷偷走私鴉片謀利。

另一個途徑便是西方傳教士。有些來華的傳教士精通醫術,在治病救人的同時順便播撒福音。如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1807年便來到中國澳門。1820年在澳門開設診所,7年後,又開設了一家眼科醫院。澳門人應該是中國大規模接觸西藥最早的人。澳門屬於葡萄牙人治理,開放時間早,接觸西藥的機會自然更多。

康熙最早知道了金雞納霜,但晚清的中國老百姓最為熟悉的西藥卻是鴉片。鴉片首先是一種鎮靜劑,在英國,不僅有很多富裕人士吸食鴉片,有時家長還會給小孩餵食,以防止小孩哭鬧。鴉片到了中國,則成了成癮的毒品,沒人把它當成西藥。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廣州等5個城市先後對外開放。西藥洋行零星落戶中國,標誌著西藥成規模進入正式開始。此時,用西藥的人群非常有限,基本只限於外國僑民、軍隊、使節等人員。也就是說,只有洋人用,中國人不用。

中國不用西藥的根本原因,在於不信任。中國人用了千年的草藥,根本不相信洋人的小小藥丸能治病。據《中國近代藥學史》載,中國人形容西藥是“製法殊精,有數藥而製為一藥者,有一藥而分為數用者,有煉取其精英而去其渣滓者”。西藥的藥片是藥物精華提煉而成,但中國人認為,一劑藥要對色、味、形加以識別,方能對症下藥,而西藥藥片根本無法識別。上海寶順洋行的副買辦徐潤在 《上海之藥房》 載:“此時期之上海藥房營者、買者純屬外人,國人無與焉。”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對外開放深入,中醫藥與西醫藥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既是兩種理念的交鋒,也是兩種文明的衝突。衝突到什麽程度?即使是中藥成分,中國人也不相信洋人的使用方法。南美浸信會傳教士紀好弼在回憶錄中,講了一件讓他驚訝的事情。

“我曾給一位病人開了些硫磺作為通便劑,結果病人拒絕服用。他說,硫磺性屬火;是製造火藥的原料之一;我已經上火了;服用硫磺將增加我體內的熱並加重我的病情。”

一位叫徐齡臣的著名中醫認為,中藥多草木,西藥多金石,因為洋人比國人更壯,髒器普遍比國人更厚實,洋人用藥需更峻烈。因此,西藥不能完全適應中國人。

隨著各主要城市的陸續開放,西方事物逐漸被國人所接受,西藥憑借零關稅的優勢大量湧入中國,正式進入普及階段。

據《上海醫藥志》載,上海第最早的西藥房有大英醫院、老德記藥房,分別開設於上海大馬路、四馬路。兩家大藥房在天津、武漢、杭州等地均有連鎖分店,並在通商口岸設有郵寄處。如今人們熟知的屈臣氏最早也是西藥房,1860年便進入上海,後來還曾獲贈李鴻章題寫的“妙手回春”匾額。

1881年,《申報》發表反對西藥文章,“中醫之用藥,皆草木之類;西醫之用藥,多金石之類。金石性重,西人氣體強壯,日食牛羊厚味,故足以勝之;華人體多柔弱,日食五穀,腸胃脆薄,恐不足以容金石之峻劑,未可以遽合也。且西醫淵源,中人究無從窺測,其製煉藥水之法,華人又不及周知,故以中人之疾而令西人醫之,其得失尚屬參半。若以西醫之法而令華人習之,則未有能精之者。”

雖然有很多反對聲音,但架不住西藥猛烈的宣傳。西藥在中國的普及,不僅依靠口碑,還要大量的廣告宣傳。當時,西藥的報導與廣告常見諸於各主要大報的報端。西藥房自己也會印發海量的廣告單,與今天的各超市促銷的海報沒啥區別。唯一不同的是,當時很多西藥房的廣告單是中英文,當然也難免有誇大功效之語,甚至還有“起死回生”的說法。

儘管西藥來勢洶洶,但仍有很多中醫不服。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書記藍華德曾遇到一個中醫大夫來看病,要求摘除一個小腫瘤。藍華德使用乙醚麻醉,術後,病人說自己也有麻醉藥,是一種叫蟾酥的膠狀物。藍華德用食指試驗了一下,幾分鐘後手指失去知覺,病人十分得意。但藍華德說,我們西藥中的麻醉藥還有最先進的可卡因,更乾淨更方便。

進入80年代,傳統的中醫藥已經無法阻止西藥的普及。在一些大城市,人們開始以使用西藥為榮。西藥成了時髦的東西。

1888年1月1日,《申報》刊發了一篇《論西貨近日消流甚廣》報導。文章中提到多種暢銷的西藥商品,如治療眼睛結膜炎的硼酸、治療腸炎的散特寧、治療疥癬的硫磺膏、治療瘡毒的鋅軟膏。這些藥品的特點是,價格便宜,劑量小,符合中國人的體質。產品經推出後,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口碑。由於西藥使用簡潔、攜帶方便,且藥效快,在百姓中的普及速度非常快。

光緒末年,有一種韋廉士大醫生紅色補品,男士服用強身健體,女士服用美容養顏。在今天看來,就是一款保健品而已。當時該產品在《大公報》上大做廣告,每瓶大洋1.5元,6 瓶大洋 8 元,且免費包郵。該產品曾火爆一時。

現代人很難想象,一百多年前就開始流行保健品消費,而且還免費包郵,不只江浙滬。一百年後,人人對保健品喊打。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