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好的車企,幹嘛都去做計程車公司了?

如果你同時對汽車和科技圈保持關注,就一定能發現近兩年的一個趨勢:汽車廠商和科技公司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前景以及越來越擁擠的城市交通,讓人們重新考慮出行的方式。多數人對於車的需求,也僅僅是讓車完成“從 A 點到 B 點”的基礎使命,這個時候,擁有一輛車似乎已經不再是人們拓寬自己活動半徑的唯一方式。而當買車的剛需性逐漸消退,以造車賣車為主要利潤收入的車企就要重新考慮自己的角色,是堅定把自己延續汽車歷史百年的角色保持下去,還是探索自己的新出路。

與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所同步的,是車企對於自身角色轉變的嘗試,出行服務是大多出造車巨頭的選擇,畢竟賣車和提供移動出行服務的兩種商業模式並不矛盾,而是資源整合下的相得益彰。上個月月底,虎嗅受邀前往大眾總部,通過參觀和採訪,了解大眾是如何理解和定義未來出行的,為了未來願景他們在做什麽嘗試?以及他們怎麽看待中國市場。

在歐洲做“滴滴拚車”,但不指望現在掙錢

如果一上來就談未來還是太空洞,那我們先調整下順序,看下大眾是怎麽去做出行服務嘗試的。

16 年年底的時候,大眾在倫敦發布了全新獨立的品牌 MOIA,是大眾的全資子公司,也是大眾的第 13 個品牌。

更接地氣兒的介紹是 MOIA 提供的服務與國內“滴滴拚車”類似,是定位於公共交通和私家車之間的出行服務。

但與滴滴拚車模式不同,大眾 MOIA 全部使用的是自家車輛。2017 年 12 月時,大眾發布了為 MOIA 服務設計的由邁特威平台改裝的純電動車,在這款純電動車上,每一名乘客都有獨立的座位,這輛車還配備 USB 接口、獨立可調亮度的內部燈以及無線網絡。續航方面,MOIA 的這輛車能行駛約 186 英裡(約 300 公里),30 分鐘可充電至 80% 電量。

運作模式是這樣的,MOIA 會在每隔 200 到 250 米設立一個虛擬巴士站,用戶通過MOIA APP設定目的地並召喚車輛,APP會在用車人一二百米的距離內,給出更方便上下車、效率更高的合適停車點,用戶根據APP的引導,到達停車點等候上車。既然是共享拚車,路途中會有乘客頻繁地上下車,因而 MOIA 通過算法合理地設計路線,最大程度地保證每一位乘客用更短的時間,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看上去和國內的拚車服務確實區別不是很明顯,但當運營車輛從普通的私家車變成能裝載更多人的專用運營車輛,車輛路線也會通過算法符合乘客需求的時候,出行這件事情的效率確實會被提高。

大眾在定價上面也充分從效率和社會責任層面做出了考慮,給 MOIA 的定價策略是在公共交通和計程車之間,原因是:計程車模式是點對點、更加方便的,因此價格會更貴;使用MOIA 拚車服務需要乘客稍微走一段路,並且是共享的。但是,與公交相比,MOIA路線的直接性、舒適度、個人太空都更好。因此,MOIA的費用是介於兩者之間的。MOIA的收費不能低於公車,因為一旦如此,會造成很多公車用戶轉而使用MOIA,這樣反倒會增加城市路線上汽車的數量,增加交通負擔。

回過頭來看看國內的拚車服務是怎麽發展起來的?掛著方便司機和用戶的招牌,為了迅速擴充用戶體量和擊退競爭對手,用大量補貼去讓服務規模迅速膨脹,市場和路線都被弄亂了,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被培養壞了。

目前 MOIA 正在漢諾威做測試,試點期間有 35 輛車,用戶的平均等待時間是 5-10 分鐘。在上下班高峰期,都是滿座運行。在全天運行當中,有一半的 時間是真正做到的在拚車使用,也就是兩人或兩人以上使用,另一半時間是只有一個人乘坐這 輛車,這也和投放車輛數量比較少有關。 按照大眾的計劃 MOIA 今年夏天開始會向漢諾威所有市民開放,漢堡將在 3 年內投放一千輛車開展運營。

既然是已經在運營的出行服務,就應該有明確的商業盈利模式和預期。大眾的計劃是在投放自動駕駛之前,就要實現盈虧平衡。在自動駕駛全面到來之前實現盈利,之後再進一步提升盈利狀況。畢竟當自動駕駛全面來臨時,整個服務能夠節省的成本就將不僅僅是司機成本這一項,在高度聯網化的路線系統中,整個服務的運營效率也會被提升。

大眾會對這種服務有明確的盈利信心,這其實是建立在他們對未來出行的理解上。

剛好年初的時候,大眾未來中心的中國分部建成,我也去進行了一次參觀,並體驗了大眾是如何打造一款概念車的。

您目前設備暫不支持播放

自動駕駛不等於無人車

在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海茲曼教授的採訪中,他對未來出行的看法是:

未來的汽車將是電動的、更高效的、更安全的,也是更舒適、更智能的。未來的汽車將是完全智能互聯的。 並且自動駕駛的水準也會越來越高。自動駕駛有兩個方向,我們首先應該把這兩個方向區分開來。大部分涉足自動駕駛的互聯網企業,其發展的方向都是自動駕駛計程車,或者基於機器人計程車的自動駕駛共享移動出行解決方案。

我們認為發展自動駕駛需要采取相應的步驟,讓自動駕駛能夠適應私家車的出行模式。 我們希望能夠讓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既可以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也可以行駛在起停頻繁的城市交通狀況下,以及行駛在各種特殊交通條件中。並且,在這樣的自動駕駛功能使用模式當中,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讓人工駕駛在很短的時間當中接管車輛。

在之前的很多文章我也提過這一點,就是讓自動駕駛一下子取消掉方向盤和油門踏板,直接走入無人車時代顯然是不現實的。去年年初有這樣一個 TED 演講,美國快遞公司 UPS 的醫療衛生策略總監 Wanis Kabbaj,為我們解釋什麽是“無人駕駛汽車”的理念。

Kabbaj 以生物的血液循環系統為比喻,指出血液的“交通”系統遠比人類的交通系統複雜,但人類的交通會堵車,但生物遠不會堵車。關鍵是血液是一種既集體又獨立的個體,能有機地用盡血管的太空;但人類的交通並沒有這樣的效率。他認為:交通愈能自動化,流動愈統一、愈充滿活力。

在這個理論下,當整個城市都變成無人駕駛的時候,並且全部通過系統連接起來;系統能透過整個汽車的聯網,預測並規劃不同汽車的去向。我們不再需要交通燈、也不需要車道、更不需要車速限制,由整個交通系統去調動,加速、超車;不斷自動完善的系統會取代死板的交通規則。為什麽自動駕駛系統更安全?不是因為什麽超級電腦或雷射雷達,而是因為這是會不斷自我調整的有機系統。

簡單來說,所謂的“自動駕駛”,並不是單指作為“個體”的汽車,而是以汽車為中心的“整個城交通系統”,它並不是某個品牌、某個型號的自動駕駛系汽車,而是整個“智能城市”本身。

大眾的布局,是與這一觀點所契合的。在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技術完全得到普及前,保留人類駕駛員接管駕駛行為的監控責任,格外有必要。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往更深層次看,徘徊在自動駕駛硬性技術周邊的倫理和法律問題。

如果真的按照上述的願景所出發打造智能城市,那麽不單汽車要交出行車記錄數據,行人也要交出定位數據,你去了什麽地方、何時出行、怎樣出行,“天網”都會知得一清二楚。因為只有把出行數據統一到一個系統中,系統中的每一個部分才能夠相互溝通,實現完全默契的自動駕駛能力。單純從技術角度還算可以實現,但問題在於,整個數據的大餅實在太大了,不是單一一家車廠能吃得下的,這其中還包含著隱私問題,信任問題,究竟如何收集數據的問題。

如何去實現可聯網的完全自動駕駛,這不僅僅是大眾在考慮的。去年拜訪福特總部時,福特的技術高層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所以這也就是大多數車企在面對自動駕駛風口時,都選擇多條腿走路的原因,在特定的市場布局特定的戰略。

中國呢?

談了這麽久未來,來說說中國相關的事情。

大眾正在與華為進行合作,根據海茲曼教授的介紹:

華為是大眾汽車集團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潛在合作夥伴之一。在和華為的潛在合作中,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項目是 5G 網絡,5G 網絡對於自動駕駛的實現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中國乃至全球,華為在 5G 領域均處在領先地位。

大眾會申請中國的自動駕駛拍照,進行中國地區的自動駕駛測試。海茲曼也讚同中國政府為自動駕駛定下的大方向:

我認為,在自動駕駛的發展中,中國政府界定的方向是很正確的。它提出了一個叫 ICV 智 能互聯汽車的概念,意即完全實現自動駕駛,達到五級自動駕駛完全智能互聯的汽車。這就是 很好的願景,同時也需要一定的發展時間。從當下到未來的願景得以實現的期間,基於我們在 當下的私家車出行模式,如何按部就班地去實現或者提升自動駕駛功能,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