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扒一扒世界杯的各國隊員們喝什麽酒?

俄羅斯世界杯6月14號開幕了。和朋友相約在酒吧的電視機前,不僅感覺著賽場上的緊張氣氛;通過球賽,也體會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氛圍。看比賽除了支持球隊輸贏,還有與更多文化的交流。

冰島球隊在隊長貢納松的帶領下,讓“維京戰吼”再次響徹世界杯,他們用自己的文化氛圍燃起了球隊和球迷的熱情;墨西哥隊乾掉了德國戰車,大家都紛紛表示“這不是我認識的德國!” 球迷們的話題確實很多啊。

在國外,大家看球喝酒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了。那麽世界杯比賽的國家,人們都在喝什麽酒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國家都誕生了哪些特色酒,或許下回看球的時候,你關注賽場的同時,還能瀟灑地品嚐一下當地特色酒。

俄羅斯隊——伏特加

俄羅斯是個冬季嚴寒而且漫長的國家,同時也是個擁有諸多大河的森林之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誕生了酒精濃度40%至50%的蒸餾酒—“伏特加(Vodka)”。

伏特加,源自俄語“水”的昵稱,帶有“水、液體”的意思。伏特加是種非常濃烈的酒,但對俄羅斯人來說,卻是近似“水”的酒。製造伏特加時,在原料的選擇上並無煩瑣的限制規定,凡可以取得優質酒精者皆可。因此,小麥、大麥、馬鈴薯等各種食材都可以作為原料。

伏特加的製造概念與威士忌、白蘭地等截然不同。一般的蒸餾酒是在熟成的過程中添入其他香氣,以製造出帶有獨特風味的酒精飲料。而伏特加在經過精密的蒸餾器蒸餾後,緩緩倒入塞滿白樺活性炭的過濾筒,反覆數次以徹底清除雜質,盡可能製造出近似“水”的酒,最後的雜質僅剩不到0.2%。

自 1810 年聖彼得堡的藥劑師安德烈·斯米爾諾夫研發出活性炭過濾法後,伏特加更是可以過濾成為無臭無味無色透明的酒。去除雜質的同時,酒的氣味或風味也會被去除,留下最純淨的部分。最後,誕生出的液體就像“森林女王”的白樺樹樹液,不帶任何氣味。至於伏特加的飲用方式,多半是摻入礦泉水或蕃茄汁。

在貯藏上不選用帶有氣味的木桶,而是使用不鏽鋼、琺琅的桶盛裝,避免沾染上多餘的氣味。19 世紀,伏特加成為貴族們最愛喝的酒精飲料。不過常飲的結果卻是弄壞了身體,因此俄羅斯帝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危害健康的理由將伏特加的酒精度數限制在40°以內。

墨西哥隊——龍舌蘭

墨西哥的釀造酒“Pulque”,製法獨特。龍舌蘭是分布於墨西哥中央高原的多肉植物,根處寬 30厘米,高達2米,尖端像劍般尖銳,每隔數十年會長出10 米左右的穗,穗的前端會開花。摘去這個時期的穗,留下的窪會蓄滿酸甜的汁液。收集這些汁液,待自然發酵後即酒精度數為5°至 6°、濃稠的“Pulque”。

16 世紀漫遊新大陸的科斯塔神父如此描述 :“龍舌蘭是種令人驚奇的植物,這種植物可作為水、酒、醋、蜜、果汁、線、針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東西,讓新造訪者們忍不住記述下它的神奇。”

釀製龍舌蘭酒,首先摘取藏在龍舌蘭球莖裡的汁液。然後將這些汁液放入桶裡發酵,以立式蒸餾器蒸餾兩次,過濾保留酒精濃 度在50°至 55°的液體,加水後放入橡木桶裡貯藏2 到 5 年,待其熟成即能裝瓶。

最初的龍舌蘭酒是無色透明的,經過兩年在橡木桶中的熟成後會變成漂亮的琥珀色。龍舌蘭酒的飲用方式非常特別,需要搭配檸檬。檸檬切成圓輪狀,用拇指與食指夾住,鹽則放在這兩根指頭的根處,嘴含檸檬待酸味蔓延口腔後,舔一口鹽,然後將杯裡的酒一飲而盡。

有時,鹽裡也會添加一種紅色幼蟲的灰燼,那是附著在龍舌蘭上的蟲。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時,這種特殊飲用方式開始風靡全世界。不過,龍舌蘭酒是餐前酒,一般以兩杯為限,不宜狂飲。

德國隊——啤酒

啤酒是世界上最廣為飲用的釀造酒,每年的生產量足足超過 1000 億升。若以60 億世界人口計算,估計世界每人每年得喝下14 升以上的啤酒,飲用量實在驚人。

之前的人們試圖為啤酒增加香味,以該地容易取得的香草為主,混入丁香及肉桂等多種類的香料和藥草調製出“Gruut”。“ Gruut”也成為特色啤酒秘方。直到7、8世紀,日耳曼人以“啤酒花”取代其他香料。日耳曼人將啤酒花雌花底部的黃碳粉末加入啤酒,以增添“苦澀”風味,製造出保有二氧化碳氣體的啤酒。難怪有人認為啤酒英文“beer”,是源自日耳曼語的“beor”。

如今我們喝到的啤酒,則要回溯到1516 年,南德意志巴伐利亞公國(首都慕尼黑)公爵威廉四世頒布了“啤酒純粹令”,規定啤酒的製造僅限使用酵母、大麥、啤酒花與水。這是由於長久以來出現許多劣質的啤酒,例如為著色而添加酶、麥芽的使用比例不足等,此法令是為了讓啤酒的品質更均質化。

威廉四世頒布法令的目的,不僅是希望普及優質啤酒以確保市民的健康,同時也為避免食用小麥挪作釀造啤酒的原料,希望借由立法解決糧食短缺的難題。此法令一出,進一步打擊驅逐了 “Gruut”,也由此確立了啤酒的基本形態。

啤酒花清爽潤喉,不僅具有濃鬱的口感,還能抑製細菌的繁殖。換言之,啤酒花還兼具殺菌、抗菌之功能。此外,啤酒花所含的單寧可以排除啤酒中過多的蛋白質,幫助提升風味上的“爽口度”與視覺上的“透明度”。一般而言,1000 升的啤酒約需1.6千克左右的啤酒花。

冰島——阿誇維特酒

最初居住在挪威荒涼大地的是維京海盜,靠在海上交易或搶劫生活。後來他們移居歐洲各地,足跡遍及英國、法國、伊比利亞島、意大利半島南部。

與他們一起浪跡天涯的阿誇維特酒,即挪威釀酒公司所出產的“Linie”。 “linie”是線的意思,這裡指“赤道”。換言之,這是一種隨帆船穿越赤道、隨波飄蕩直到熟成的阿誇維特酒。

17世紀末期以後,支配世界海洋的英國人開始參與阿誇維特酒的熟成。為了讓進出太平洋的英國帆船可以穩定重心,船底運載了大量的阿誇維特酒酒桶往返於澳大利亞。由於去程與回程,等於是經過了兩次赤道,這些阿誇維特酒就被命名為“赤道之酒”。經過如此漫長時間的熟成後,帶有琥珀色和木桶的芳香的阿誇維特酒,變得更加美味。這款酒也算是維京人與英國人跨時代的合作成果了。

法國隊——葡萄酒

葡萄酒的最大消費國是意大利、法國。據說,單單這兩個國家就能消耗掉世界四成左右的葡萄酒。利用葡萄所釀製的水果酒—葡萄酒,帶有花香(發酵與熟成衍生的香味)與芳香(葡萄本身的香氣)等複合香味,並綜合了酸、甜、澀(果核含有單寧)等風味,還有入口後的豐潤口感以及挑動視覺的色澤等,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所喜愛也是理所應當。

從前的葡萄酒都是地域性的酒。因為葡萄果實容易腐爛,不得不受限於產地。釀造葡萄酒,必須壓碎成熟的葡萄果實,並盡快進入發酵階段。因此,長距離運輸葡萄的難度,也讓葡萄酒成為與土地緊密相連的酒。“葡萄酒是取決於風土的酒”,這句話完全說明了葡萄酒的特性。

目前世界上的葡萄酒,約有半數是用波爾多地區的葡萄所釀造的。波爾多葡萄酒中,白葡萄酒需要2至4年的熟成期,紅葡萄酒則需要5至10年。因此只有資金雄厚的波爾多葡萄酒商人才有能力收購葡萄或者葡萄酒,使其商品化再出口英國販賣。

在保守派貴族的煽動下,懦弱無能的路易十六持續對抗革命,結果被送上斷頭台。據說行刑前夜,路易十六寫下了這樣的信 :

“在凡爾賽宮,我的住所超乎尋常地豪華。但是現在我讚美你,哦,上帝!像古代所有英明的君王一樣,我結束了我的統治。在一杯簡簡單單的葡萄酒前,在廟堂之上,我雅致的寢宮……我和牧師在一起,而他此時正將酒與水混在一起;為實現上帝與葡萄的結合做準備。此時,葡萄酒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葡萄酒。和我對立的敵人,他們當中最野蠻的人去喝水……我不再是國王,而只是一個貧窮的人,切斷了與我自己和我的孩子的聯繫,就像一棵沒有芽枝的葡萄樹一樣.”

英國隊——朗姆酒

史蒂文森在小說《金銀島》開頭,即描寫海盜高唱一首關於朗姆酒的歌。糖漿所釀造的朗姆酒,說穿了就是製糖剩下的甘蔗廢物的再利用,是新大陸所生產的廉價酒。

朗姆酒(Rum),是橫霸加勒比海、專門打劫西班牙銀船的海盜們所喝的酒,也是來往於大西洋的船夫們喝的酒,堪稱是促進砂糖產地加勒比海諸島繁榮的酒。 “Rum”一詞,源自英國德文郡方言的“rumballion”,有“興奮、喧囂”之意。如今人們已不再使用這個詞匯,卻留下了前綴的“Rum”酒。音樂“Rumba(倫巴)”,也源於同一個詞匯。

朗姆酒是將糖分濃度50% 至 55% 的糖漿(砂糖的余渣)稀釋到12%至10%左右,然後再添加酵母,釀造過程非常簡單,因而廉價。待酵母發酵後,再經過兩道蒸餾手續,即可裝入桶裡等待熟成。

英國海軍供應海軍“砂糖革命”的副產物朗姆酒。朗姆酒的好處之一是具備預防壞血病的效果。因此,每日午餐前供應水兵284 毫升(約二分之一品脫)的朗姆酒 (一直持續到1970 年)。

但凡事總該有所節製。1740 年,僅以6艘軍艦就佔領了波多貝羅港的英國海軍將領愛德華·弗農顧及水兵的健康,規定:“配給的朗姆酒必須以四倍水稀釋後,分兩次供應。”類似於現今日本流行的“水割”喝法。此舉引來慣喝烈酒的水兵們的不滿,他們抱怨:“像水一樣的酒,還能喝嗎?”“為什麽那家夥要奪走我人生最大的樂趣?”

日本隊——清酒

以稻米為原料的日本酒,釀製法雖來自中國、朝鮮,卻也結合森林之國—日本的風土衍生出了自己獨有的酒文化。日本列島各地,各有名稱不同卻同樣以稻米為原料的酒。

為此,日本酒造組合中央會訂立特定基準,試圖規範統一酒的名稱。平成十五年(2003),修正了部分“清酒製法品質標示基準”,將酒的名稱簡略為吟釀酒、大吟釀酒、純米酒、純米吟釀酒、純米大吟釀酒、特別純米酒、本釀造酒、特別本釀造酒八種。

《造酒法》中定義了日本酒 :“以米、米曲及水為原料,發酵、並經過濾的產物。”1923 年研發的酒米“山田錦”,即知名的釀造米,以這種大顆粒狀的粳米添加黃曲菌、酵母所釀造的酒就是日本酒。

平安時代的《延喜式》,記錄了酒的釀製方法、酒的種類。換言之,平安時代已奠立了釀造日本酒的基礎。與古代中國一樣,日本宮廷儀式所需的酒,也是由宮廷釀造的。

在日本,釀酒技術主要始於寺院僧侶的巧思。 他們開發以絹過濾的“釀造諸白(清澈的清酒)”“三段釀造”等新技術。永祿十一年(1568)元旦的記載中提到中止發酵的技術“火入”,描述名為英俊的僧侶等人在奈良興福寺中的“多聞院”釀酒,為防止釀造的酒腐敗,故“煮酒”,也就是 “火入”。在歐洲,19世紀後期路易斯·巴斯德發明了低溫殺菌法,使得啤酒、葡萄酒可以大量生產製造。然而在日本,早在室町時代就已研發出加熱殺菌技術了。

文章選自《酒杯裡的世界史》

相關書籍推薦

《酒杯裡的世界史》

【日】宮崎正勝 著丨2018.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