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火山口綠水青山 種石斛“點石成金”

奮進新時代,走在最前列。為慶祝改革開放40年,以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8周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日前,深圳特區報攜手海南日報開展了聯合採訪活動,雙方互派採訪團隊,深入對方省、市,全媒體報導、全方位展示兩個經濟特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的新作為新業績。

在海南採訪期間,圍繞中央對海南“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和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本報特派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自今天起,本報將陸續推出系列專版,為廣大讀者提供海南最鮮活的改革開放故事。敬請垂注。

濃密樹蔭下,有著“養生仙草”之稱的石斛長在黝黑的火山石上,色澤翠綠,長勢喜人。陽光下,自動感應噴淋系統打開形成的層層水霧,折射出道道絢麗的彩虹。

施茶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新富告訴記者,自2015年開始,正是這火山石堆上的金釵石斛,給施茶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人均年收入從3000多元翻番到現在的10000多元。2017年,施茶村全部村民實現脫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個昔日缺水嚴重的村子變成了現實。

火山石斛園

石頭上種草,荒地變“金山”

施茶村屬火山熔岩地帶,地表水源奇缺。

“不嫁金、不嫁銀,簷下缸多就成親。”從前,一個家庭的水缸多少,往往是財富的象徵和婚娶的標準,村民們守著貧瘠的土地,過著窮苦的日子。王新富一邊帶著採訪組一行參觀村史博物館,一邊介紹舊時施茶模樣。

王新富說,施茶村地少石多,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不適合普通農作物生長。“我們曾經帶領村民嘗試過種蘑菇、金銀花等等,但效果都不理想。”2015年,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洪義乾通過外出學習借鑒,引進了石斛種植。施茶村原本讓村民頭疼的火山石,成了石斛生長的“樂土”,也成了村民們致富的“金山”。

石斛園內,種有石斛苗的火山石堆得滿滿當當。記者注意到每塊火山石上,都有幾顆白釘子。王新富說,這是用來把石斛固定在石頭上,再放一些農家肥,石斛根全部長在石頭上以後,就可以每年慢慢生長。

記者了解到,石斛種植一次可連續收獲13年,每年可收割一次,3年後達到豐產期,一年畝產可達600斤,一斤可以賣到600元。目前,施茶村的石斛約有200畝,王新富說,現在施茶村正在將石斛種植由點到面進行推廣,預計在兩年之內,發展到800到1000畝。“現在這批石斛已經種了兩年半了,再過半年就可以賣個好價錢。”王新富充滿希望地說。

村民成“股民”,帶動全村脫貧

王新富告訴記者,現在村裡成立了施茶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公司提供資金、技術和種苗,村民可以來合作社工作,還可以帶土地入股,入股的村民每年可從合作社利潤以及相關產業平台中,獲得一定比例分紅。“過去,施茶村土地貧瘠,祖祖輩輩都是從石頭縫裡摳出黑泥種些木薯、甘蔗和地瓜,現在利用荒山種石斛,收益好,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

蹲在石斛園裡除草的肖月娟告訴記者,2015年,村裡成立石斛合作社後,她拿出自家6.4畝的荒地入股合作社,不僅成了合作社的股東,還成為了石斛基地的一名“固定工”。

“離家近,既能照顧老人孩子,又能學技術,現在每月工資2500元,年底還有分紅。”肖月娟對現在的生活挺滿意。她高興地說,現在家裡一年的收入大概能有10萬元左右,家裡的新房子已經建成,正在準備裝修。

對石斛基地來說,每天都需要工人栽培、清表、除草、施肥、剪石斛、打包等。在固定工之外,合作社也有臨時工。王新富說,用工高峰時園內需臨時工120多人,臨時工每天有100元的酬勞,村民們在自家門口也能掙到錢。

積極參與建設,和家鄉共同發展

“石斛喜陰喜濕,15℃到28℃是最適合它生長的溫度。”石斛園內,記者遇到了正在用智能噴灌技術為石斛澆灌的吳清偉。

吳清偉是土生土長的施茶人,2012年從海口旅遊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後,應聘至三亞一家酒店工作。2016年春節回家,發現村裡不少人在入股種植石斛,他極力勸說家人把8畝地全部拿來入股,自己也應聘成為石斛園的一名技術工作人員。“我看好石斛的發展前景,所以很想把全套的種植技術摸透。”雖然在石斛基地僅工作一年,無論是石斛的種植還是管養,吳清偉已是石斛園管理的一把“老手”。

“去年我家拿到5000元的分紅,我現在每個月工資也有3000多元。以前村民們守著一片荒地過苦日子,現在村民靠著這片金山走上致富路。我心裡也很高興。”吳清偉告訴記者,除去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他熱愛自己的家鄉,看著施茶一天天越來越好,他希望能夠參與其中,和家鄉共同發展。

保亭縣什進村村民 從茅草屋住進別墅

“大區小鎮”模式建成美麗新農村

位於海南省中部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什進村,村落民族特色濃鬱。日前,本報海南採訪組一行走進什進村,全村散落的一座座漂亮的黎族風格別墅小樓讓人眼前一亮。整潔的柏油村路旁,滿是碩果累累的各種熱帶植物,令人目不暇接。

從茅草屋到住別墅

“三個石頭壘起灶,一個竹竿晾家當。”什進村村民告訴記者,這句俗語概括了當年生活狀況。低矮破舊的茅草房、水質混濁的原始水井、被柴火熏黑的殘破廚灶……在什進村村史博物館門口,掛著一張照片,是2010年4月11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考察什進村的場景。習近平與村民交談著,背後是只能彎腰才能進得去的茅草屋。

在博物館中,記者看到完整保留下的2間茅草房,與周邊的別墅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的什進村是保亭縣的重點貧困村,全村一年的平均收入只有兩千多元,遠低於保亭縣平均收入。

“村民住的是低矮破舊的茅草屋,生產生活條件極差,飲食衛生得不到保障,只能用石頭在地上簡單的立起一個三角灶來做飯,基礎設施落後,村裡沒有其他的娛樂設施,小孩只能在土地上玩耍。”村史博物館的講解員告訴記者。

精準扶貧,讓什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0年,保亭縣提出“大區小鎮新村”模式建設新農村,隨後北京春光集團來到什進村,成立海南三道灣大區小鎮旅業有限公司。

一座座小洋樓拔地而起,春光集團統一為村民修建42棟安置房。海南三道灣大區小鎮旅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璽州告訴記者,該公司投資2.8億元,全面幫扶什進村,村民生活大為改觀。“村民不用花一分錢,按照舊房面積和人口數,村民最少可以分到兩房一廳,最多可以擁有一座三層的樓房。”

村民成為家門口的“上班族”

談起這些年的變化,甘什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什進村村民組原組長董亞導很是感慨。在推進“大區小鎮新村”模式初期,他負責和村民進行溝通工作。他說,一開始還有很多村民捨不得自己的土地,不願意合作,如今大家都搬進了小洋樓,還有幾戶人家買了小轎車,村民們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董亞導充滿喜悅地向記者講述了自家的變化。“我們家以前是60平方米的舊瓦房,現在是兩層的樓房,面積有120平方,還添置了電冰箱、洗衣機。”說起現在自己的生活,董亞導臉上寫滿幸福。

“當時我家是種了4畝橡膠、5畝檳榔,一年大概只能掙3000塊。”董亞導告訴記者,2009年之前,什進村長期依靠傳統的農耕業謀生,而現在,村民可以到公司上班。“我老婆就在公司工作,一個月的工資有2000塊。”

如今,什進村有50多位村民在布隆賽鄉村文化旅遊區就業,主要從事酒店服務生、保安、導遊等工作。“我們公司讓什進村80%的適齡勞動力實現了就業,平均收入從2009年的2170元躍升至2017年的1.3萬元,全村實現脫貧。”蘇璽州說起什進村的變化,很是自豪。

鄉企結合實現共享共進共富

“我們採用‘旅遊+農業’‘公司+農戶’的土地合作開發形式,由公司提供資金並負責建設、管理、運營,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鄉村旅遊開發,實現分紅收益。”蘇璽州向記者介紹道。

“企業要找到未來持續的發展點,鄉企結合,才能實現共享、共進、共富。”蘇璽州說,未來,該公司打算推進農副產品精加工產業,打造“永不落幕的農展會”,為每戶村民提供一間固定商業鋪面出售農副產品等等。“要讓村民的經濟收入由傳統的第一產業收入過渡到一、三產業聯動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蘇璽州信心滿滿地說。

生活很開心 工作有衝勁

——“網紅”講解員王朝的故事

“石斛被譽為藥中黃金,歡迎訂購,還可通過物流配送哦。”趁著工作間隙,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村民王朝挑出了幾張石斛園和石斛產品的圖片,更新了一條朋友圈。

王朝的微信朋友圈封面,是一張新聞聯播的截圖。那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份前來考察期間,作為講解員的她向總書記介紹當地特色農產品情況時的“同框合影”。

這事在當地引起不小反響,三十多歲的王朝很快成了“網紅”。

“生活很開心,工作有衝勁。”爽朗的王朝一臉自信。她說,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正化作她和全體村民的動力。“施茶村有石斛、黑豆等很多特色農產品,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

總書記考察施茶村的講解員

萬木蔥鬱,陽光正好。8月18日上午,本報赴海南採訪組的車剛剛在施茶村互聯網農業小鎮前坪停穩,身穿玫紅色工作服的王朝面帶燦爛笑容,迎了出來。

“當時習總書記和我迎面站著,就像現在我們這樣,然後總書記主動上前一步和我握手。”進入展廳,甫一站定,王朝激動地向記者還原當時場景,“總書記握住我的手上下晃了幾晃才松開,他的手好暖,感覺很親切。”

王朝告訴記者,她當時向習總書記介紹了當地的石斛、黑豆、紅米、地瓜、大薯、毛薯、蛋蕉等特產。“我心裡非常緊張,手都有點顫抖,但是總書記很和藹,我慢慢就不那麽緊張了,一句話都沒說錯。”王朝對自己當時的表現頗為滿意,說起來臉上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當習總書記看到石斛鮮條上開了美麗的石斛花,便高興地拿到鼻子前聞了聞,舉起來在鏡頭面前揚了揚。”王朝說,“總書記的平易近人,讓我們如沐春風。”

王朝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施茶人,能夠在總書記來考察時擔任講解員,她感覺自己很幸運。

互聯網農業小鎮的銷售員

王朝現在的身份是石山鎮互聯網農業小鎮銷售員。2015年建成的這個海南省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讓火山黑豆、山柚油、拉烏紅糖、石斛、荔枝、黃皮……這些以前施茶村“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富硒農產品,搖身變成了身價翻番的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接待遊客、向遊客介紹以及售賣石斛產品是王朝的日常工作。因為曾向習總書記講解過,“一些遊客會專門要求我來講解。”王朝說,由於帶過的客人越來越多,很多人信任她,希望通過她購買當地特色產品,她便做起了微商。

幾句介紹石斛功效的文案,配上幾張石斛園以及石斛產品的圖片,王朝向記者展示了她的朋友圈內容。她說:“經常有遊客在微信上找我,要買石山特色農產品。”

返鄉創業的宣傳員

王朝曾經外出打工。2003年畢業後,她就去了廣州從事服裝生意。“我2015年回家的時候,看到村裡種起了石斛,還在興建互聯網農業小鎮,家鄉已經發展得這麽好,未來肯定會更不錯,就毅然回來了。”

王朝說,總書記稱讚這裡的石斛產業發展不錯,讓她愈發覺得自己當初返鄉創業的決定沒有錯:“如今家鄉發展前景大好,回來一樣有前途。”

“家鄉的空氣好,離家又近,收入不錯,還可以照顧到家庭。”王朝說,與在外地打拚的老家朋友聊天時,她總是不由自主地說起如今在家鄉發展的幸福感,鼓動他們返鄉創業。“現在身邊上班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生活很開心,工作有衝勁。”她由衷地說。

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創新實踐,讓一大批像王朝這樣在外打拚的施茶人回到這片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現在,依托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青年創業中心、火山口眾創咖啡廳等一系列創業創新平台,施茶村已吸引30多名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

著眼精準 創新方式 立足長效

海南堅決打贏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戰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打好的第一仗,是建設海南自貿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的底線目標。當前,海南全力以赴,著眼精準、創新方式、立足長效,用更大的決心、更準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切實提高執行力,讓困難群眾脫真貧真脫貧,舉全省之力打贏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

著眼精準,把脫貧攻堅落到實處。近幾年來,海南省切實增強對脫貧攻堅重大意義的再認識,真正落實精準識貧、精準幫扶、精準退出要求,將“精準”貫穿於識貧扶貧脫貧全過程,對貧困戶精準識貧、精準脫貧反覆檢查,努力實現“一人不漏一人不錯”,並頒布相關的8個檔案,進一步明確了有關政策措施,確保各級幹部在具體工作中進一步精準把握各項幫扶政策。

創新方式,大力開展特色扶貧。近年來,海南因村因戶施策,先後頒布促進農民增收二十條措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指導意見和方案,明確農業產業扶貧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全力推動全省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全年投入農業特色產業扶貧資金逾12億元,增幅逾六成,輻射帶動數萬貧困戶約三十萬人,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5%以上。

同時,海南省還將扶貧開發與高水準建設路、光、電、氣、水“五網”基礎設施緊密結合,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廣開管道,開展就業扶貧,打造精品工程,開展貧困村整體提升和易地搬遷扶貧,注重環境保護,開展生態補償扶貧。這些實打實的特色幫扶舉措,有力助推海南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著眼長遠,構建脫貧長效機制。海南省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最好的長效機制,是真正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海南省始終把扶智、扶志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來抓。加快建立健全扶貧機制,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通過全省齊動員、大家齊努力,共同鼓起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信心和乾勁,進一步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提高執行力,舉全省之力打贏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和全國人民攜手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會。

近五年來,海南投入財政專項資金逾66億元,減少貧困人口6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2.3%降至2.2%,500多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出列,貧困群眾的教育、醫療、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發展環境和條件不斷優化,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