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農戶避免損失最有效的辦法是提高保險意識

作者童其君 田忠華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

日前,據貴州遵義市金融辦披露,自進入汛期以來,該市保險業機構充分發揮保險在災害救助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的作用,全力配合做好汛期防災減災工作,6月1日至18日已理賠2018.23萬元。

風險是指某種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從廣義上講,只要某一事件的發生存在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可能性,那麽就認為該事件存在著風險。保險業機構的出現,給農戶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善,讓農戶的生產、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君不見,各保險機構正參與到防汛抗洪中,及時摸底受災農戶遭受的損失,對遭受損失的財產及時賠付,切實做到不拖賠、不惜賠、不濫賠,及時幫助受災農戶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全力配合做好汛期防災減災工作,保險業機構理賠超兩千萬元,是一次送溫暖活動,也是一次各保險公司形象宣傳的大好時機。農險理賠款送到農戶手裡,讓更多農戶了解了保險,相信了保險,“看見”了保險。馬雲曾經說過:“有的人是看到了才相信,有的人是因為相信才會看到。”在保險業機構理賠過程中,有多少人都後悔在了不相信上,說什麽“保險就是出了險保險公司保證閃開!”這次總算是懂得了什麽叫“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了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雨先綢繆。既然“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那麽,我們就要想方設法規避風險,進而轉移風險。

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方法,或是一種風險轉移的機制。這種風險轉移機制不僅體現在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而且表現為通過保險,將眾多的部門和個人結合起來,將個體對付風險變為大家共同對付風險,能起到分散風險、補償損失的作用。

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和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財務安排,投保人通過交納保險費購買保險,將不確定的大額損失轉變為確定性的小額支出(保費),或者將本來大額的或持續的支出轉變成目前固定的或一次性的支出(保費),從而有利於提高投保人的資金效益。假設一下,如果當初這些農戶不向保險公司購買農險,這次自進入汛期以來遭受的損失,就不能極大地減輕,自身的利益就很難得到維持。各保險機構及時摸底受災農戶遭受的損失,對遭受損失的財產及時賠付,同時這也提醒沒有保險意識的其他農戶也要有保險意識以防萬一。

如何讓農戶有保險意識?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一方面,各涉農部門要明確各自在農業保險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主動配合保險公司業務人員開展工作,雙向助推保險工作;另一方面,在宣傳方面,要讓百姓了解保險的重要意義,通過汛情引發的風險和理賠帶來的減少損失的方面,增強對加入保險的認識,提高對保險的認識度,真正理解入農業保險的重要意義。各保險公司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條幅、固定信息公開欄、流動宣傳車、展板、報刊、網絡、電視等媒介及時發布農業保險工作情況和宣傳農業保險政策。要走村串戶,零距離向農民宣傳參加保險防患於未然的作用,保險業務知識等,使農村廣大農民知道、了解、購買農業保險,樂於參加保險,進一步拓展農險市場。另外,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有備方能無患,所以,農戶當有保險意識,花小錢辦大事,並把保險意識轉化為購買保險的消費行為。“農民沒有什麽保險意識,而且節儉慣了,能省則省。即使四五塊錢的保費,心裡也得掂量掂量。”的“死”想(死板想法)再也不能有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