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3分的《再創世紀》,緣何無法再現商戰劇輝煌?

文丨雪映窗

如果說香港電影與電視,是透視香港的一扇窗戶,折射著香港社會的風雲變幻。那麽不斷沉淪的香港影視作品,則代表內地觀眾對東方金融中心的興趣,早已降至歷史冰點。

即便以內地資本“還魂”的TVB劇集,也無法用高評分,來掀起收視狂潮。9月10日,由愛奇藝、TVB、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央視聯合出品,並同時在愛奇藝和TVB上線的《再創世紀》最終收官。與當年《創世紀》在央視創下年度收視紀錄不同,碌碌無為的《再創世紀》慘淡收官,點擊量竟然只有3.3億。

在這個口碑為王的時代,是因為《再創世紀》品質粗糙以至於被觀眾拋棄?顯然不是,儘管豆瓣評分從8.4降至7.3,《再創世紀》依然在同檔期網劇中處於優秀行列。那麽,它為何無法再次掀起港產商戰劇的輝煌?

原因一:明星製曾是港劇崛起法寶,《再創世紀》現TVB用人困境

儘管流量明星已成為劇集宣發的雙刃劍,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明星光環依然對劇集有相當大的導流作用。在《再創世紀》身上,缺乏一線大咖壓陣成為劇集關注度不高的死穴之一。

世紀之交問世的《創世紀》,幾乎將當時TVB一線的小生花旦一網打盡,前後兩部累計107集,可謂群星璀璨、格局巨集大,算得上是TVB商戰劇的巔峰之作。在《創世紀》中,羅嘉良、陳錦鴻、郭晉安、古天樂、吳奇隆、郭可盈、陳慧珊、蔡少芬、汪明荃、邵美琪、馬德鍾……在TVB的黃金時代,一眾主配角悉數上陣,共同完成了一代人金錢價值觀的啟蒙。

而在《再創世紀》中,由郭晉安、周麗淇、林文龍、楊怡、鍾嘉欣、袁偉豪及周柏豪領銜主演,其中咖位最大的當屬郭晉安,也能稱之為元老回歸。平心而論,《再創世紀》陣容與原作相比遜色不少,但已經是TVB能打出的最好牌面。

無人可用的窘境,實際上是港星北上大環境下的無奈。內地影視明星全面崛起多年,林峯、黃宗澤、胡杏兒、鄭嘉穎等只能在內地大劇中甘做綠葉,缺乏更有辨識度與號召力的重量級人物,成為《再創世紀》的一大軟肋。

事實上,明星效應歷來是港劇取勝的關鍵。秉承了好萊塢明星機制的港劇,在黃金年代時以啟用大牌明星領銜主演為賣點,以劇紅人與以人推劇相得益彰,周潤發、鄭少秋、汪明荃、趙雅芝等都是港劇中當仁不讓的一線大牌。如今主力出走、備份青黃不接,沒有明星光環的《再創世紀》自然難以出圈。

原因二:家族恩怨和商界風雲看似跌宕,仍沒跳出傳統港式商戰劇套路

與警匪劇、宮鬥劇、職業劇等種類並稱,商戰劇無疑是港劇中的經典類型。追溯其輝煌歷史,從1992年的《大時代》就能看出後世大爆的端倪。

1992年,韋家輝執導的《大時代》播出,在香港社會中出現了奇特的“丁蟹效應”——“秋官”鄭少秋在出演《大時代》的“丁蟹”之後,但凡播出鄭少秋出演的電視劇,香港股市就會應聲下跌,鄭少秋也被股民“恨之入骨”,稱之為“股患”。

戚其義監製的“天地三部曲”,則被視作港產商戰劇的巔峰之作,其中有香港社會獨特的商業氣息,如地產界的瞬息萬變、股票街的風雲變化、證券界的此起彼伏等。在浮華喧囂、紙醉金迷的社會中,拜金主義帶來人的異化與扭曲,在商戰中討論情感與人性自然是題中之義。

家庭商戰劇的余溫,一直持續到了2010年前後。如2000年《影城大亨》2006年《歲月風雲》《匯通天下》以及2009年《富貴門》2010年《掌上明珠》。涉及的行業有百貨、金融、珠寶、房產、鋼鐵、汽車、影視……

無論從題材內容還是戲劇化手法,《再創世紀》都像是工整的類型化作品,尚無法與經典比肩——

題材內容上,以香港回歸為時代背景,圍繞香港傲堂、天蔭、季生三大集團三方財團勢力展開,呈現他們在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中相互鬥爭博弈的故事。圍繞家族恩怨、情感糾葛、商界風雲來探討人倫道德與人性本真的創作立意,早已被上世紀的TVB玩得爛熟於心。

重細節、節奏快、噱頭密集的情節安排,大情節下有小段落的故事架構,也被承襲到《再創世紀》中。34集的劇集長度在注水橫行的當下是顯著的加分項,在開始的前5集中,人物之間的關係都出現了多次交叉。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劇情邏輯漏洞,被網友一一指出。

在人物塑造上,郭晉安出演的賀天生是野心勃勃的笑面虎,楊怡出演的章明晞也是個翻雲覆雨的狠角色。追求複雜多元、立體性格,也是港產商戰劇的傳統套路。

嚴格按照家族恩怨+商界爭鬥為主線的《再創世紀》,因套路化處理保證了及格線之上的品質,但也因無法比肩經典的內容創作,而無法再掀高潮。

原因三:觀眾審美閾值日漸提升,港產大製作無法滿足追劇需求

港產商戰劇的崛起,給內地影視創作以無窮啟迪。以1989年《公關小姐》的問世為標誌,與香港毗鄰的廣東產商戰劇,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奇葩”。其中1990年問世的《商界》,1991年的《外來妹》與1994年評價甚好的《情滿珠江》,重構了內地影視劇創製格局。

此後,內地商戰劇也多有優秀作品問世,並非是商戰劇的藝術荒漠。如2004年《大清徽商》2005年的《五月槐花香》和2007年的《喬家大院》2008年《闖關東》2013年《大宅門》2014年《大清鹽商》等,都算得上是內地商戰劇的經典。

與香港商戰劇圍繞都市傳奇展開不同,內地商戰劇大多取材於歷史人物、近代民族企業家等,內容兼顧正史與野史,借鑒史實之時也不乏娛樂性。在創作格局上,港產商戰劇多圍繞家庭爭鬥展開,視野不寬早已為人詬病;內地商戰劇則試圖把企業興衰與國運起伏相結合,塑造成可歌可泣的民族企業發展史。

可以說,內地商戰劇開啟了另一種審視商業倫理的視窗,而非只有香港商戰劇一種模式,這在不知不覺間也提高了觀眾的審美閾值,客觀上提高了觀眾的追劇心理預期。

除此之外,商戰劇因多呈現位高權重之輩,出入所謂上流社會的奢華場所,客觀上需要其擁有造夢的氣質,在服裝造型、舞美布置、外景拍攝等方面都要臻至完美。在影視消費尚不發達的年代,港產商戰劇尚能滿足觀眾需求;而閱盡中外優秀影視作品的Z時代年輕觀眾,對號稱1億港幣投資的《再創世紀》,雖不複製作粗糙的傳統詬病,但也不複當年對海外置景的驚歎驚喜。

原因四:獵奇性追劇動因消失,內地對港心態從仰視走向平視

改革開放之前的香港,正是作為內地與西方經濟往來的視窗,獨特的“樞紐”位置,讓香港經濟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是香港娛樂業高度發達的現實土壤。

香港高度發達的經濟背景,正是香港商戰劇之所能叱吒風雲的獨特背景。事實上,從實力並不強勁的區域型的商業中心,上升為國際經濟中心,TVB在電視劇創作中自然而然會涉及到香港經濟生活的發展變化。國際金融中心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面貌,讓觀眾觸摸到有血有肉的真實的香港社會。2000年前後的商戰劇迎來高光時刻,正與香港的經濟地位有密切聯繫。

獵奇性追劇,構成了《創世紀》在央視播出時成為年度收視冠軍的重要臂助。而在香港地緣經濟優勢喪失,內地經濟全面崛起的當下,港產商戰劇中所呈現光怪陸離的豪門爭鬥,早已為內地觀眾司空見慣。《再創世紀》所呈現的次貸危機,早已是2008年的“老黃歷”。無論是銀行、珠寶、地產,抑或保險、證券等香港的經濟支柱行業,內地的全新玩法早已超越曾經的老師。

對港心態從仰視走向平視,讓曾經魅力四射的香港影視作品散去一身光環,回歸到作品品質本身;而作為華語流行文化策源地的香港,也早已讓位於北上廣深。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何TVB需要依靠優愛騰“還魂”,也只能打情懷牌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