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越反擊戰,20萬越軍為何被我軍各個擊破

越共四屆四中全會上確立了南攻北防的軍事戰略總方針,決心盡快“奪取西南邊境政治和軍事上的勝利”,因此將軍隊主力集中部署於越柬邊境,於1978年12月25日發動了全面侵柬戰爭,由此導致北部地區兵力不足。

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時,越軍在河內附近和北部一共部署了9個作戰師、8個生產師、2個訓練師、30多個獨立團和1個空軍師。直接位於我進攻正面的有6作戰師:

316A師位於平盧 345師位於柑糖 3師位於諒山 346師位於高平 338師位於亭立 325B師位於先安(戰中327師、337師、197團、46旅獨立營向諒山增援),15個獨立團,30余個獨立營,54個警察屯,約十萬餘人(不含數量龐大,但無法統計的民兵)。

再加上防禦地域廣大,山嶽叢林地區交通不便,部隊難於機動,所以使用兵力小群分散,強調獨立作戰,以營為基本作戰部門,組織約3-5公里的防禦正面,以連分兵扼守據點群,一般支撐點和山頭多為一個班,至多一個排,有時僅3-5人。

營主陣地和重要支撐點兵力最多為一個加強連。紅河西岸230、387、332等高地,東岸391高地、小曹東北無名高地、班繞散西北1661高地等主陣地均是如此。營控制有一個排至一個連的預備隊,用於機動支援、設伏及反衝擊。

由於越軍防禦任務區分極為嚴格,加上兵力不足,不敢脫離既設陣地作戰,所以除了主要方向,很少實施反衝擊,而是分片包乾,各自為戰。必要時多用火力支援而不是派兵力支援。

如我11軍北克西羅樓、南攻封土時,中間的班繞散之敵按兵不動;55軍進攻同登打敵12團主力時,其5營在班莊,距離同登5公里,不出一兵一卒增援。

總體來講,越軍處處分兵,節節阻擊,雖然能夠暫時阻滯我軍前進,但最終還是被我軍絕對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