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濟南憑借什麽獨特的原因在近代中國迅速崛起?

商埠的中國資本集聚也有顯著增加。據1936年日本“滿鐵”機構調查的統計,設立於濟南商埠的工廠為21家,佔濟南工廠總數43家的一半。1939年3月,濟南共有218家工廠,89家分布於商埠,其中日資工廠15家。據濟南日本工商會議所對於金屬工業與榨油業工廠的詳細調查,1941年7月,濟南有金屬業88家工廠,55家工廠位於商埠,日資工廠有9家。1943年1月,中國資本的榨油業31家工廠中,12家工廠位於商埠區,加上位於商埠區及東側的館驛街4家工廠,一半以上的工廠聚集在商埠或商埠周圍。1944年,濟南有216家織布廠,80家中資工廠設在商埠區。

 

濟南老火車站

1936年,全國有工廠近2萬家,職工78萬人以上,資本近5億元,產值近16億元。濟南有112家工廠、職工9288人、資本800多萬、產值3000多萬元,在全國35個主要市縣中,工廠和工人數量分別列在第29位和第16位,資本和產值分別為第9位和第6位。可以說,抗戰前的濟南已經逐步確立了重要工業城市的地位,但也應該看到濟南只有一部分產業屬於近代產業,大部分是以手工業及小規模經營為特點的。

 

老濟南

抗戰期間,濟南有157家工廠開業,遠遠高於1912—1937年間開辦的工廠數。其中近8成的工廠為零碎規模的麵粉磨坊45家、機器和鑄鐵等機械工廠43家、織布廠13家、榨油廠11家、肥皂廠10家。可以看出,即使在抗戰期間,中國資本仍積極投資並設立工廠。

1904—1945年間,濟南商埠區的發展較快,城區建設重要指標的路線和橋梁長度分別達到21萬米和1589米,城市基礎建設顯著擴大,路線為碎石路線和瀝青路線,橋梁為鋼筋混凝土橋和鐵橋。20世紀30年代中期,商埠區在經歷2次向東拓展後與舊城連為一體,並計劃開辟北埠和南埠。

抗戰前夕,濟南以老城西關及商埠經一路、經二路、經三路及緯四路為中心,聚集了銀行業、錢莊業、棉花業、蛋業、五金行及洋貨等40多個行業、1200多家店鋪,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區。這個商業中心區,以津浦鐵路車站為中心呈扇形展開。濟南採用商埠這一形式開辟城市新太空,減少了城市內部平面太空擴展的限制,十分有效。

 

老濟南

與此同時,濟南城區特別是商埠區的人口也增加較多。1925—1941年間,濟南濟南市人口從近30萬增加至近56萬。其中九成是中國人,還有來自日本、朝鮮及歐美國家的外僑,日本人最多。

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九冊)》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