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次流產,33歲的她子宮薄如紙,還能懷上孩子嗎?

「你之前流產了八次,但凡有一次堅持把孩子生下來,現在也不會吃這麼多苦頭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吳瑞瑾教授在診室裡有些無奈地說道。

坐在這位婦科專家面前的,是33歲的徐女士,妝容精緻的她下意識地嘟囔道:「那時候我還沒機會生,不想生唄。」很顯然,她覺得醫生的驚訝有些大題小做了。

已經生了一個孩子的徐女士,現在想要二胎,這次到浙大婦院是為了問診宮腔粘連。因為之前多達8次的流產,她的宮腔一部分已經粘連在一起,宮腔內膜厚度不足2毫米,而想要正常懷孕,這個數字至少得提高三倍。

在浙大婦院,婦科名醫門診中有將近10%的病人是來看宮腔粘連的,這是婦科裡頭最棘手的一種毛病,治療難度很大,來看其他婦科疾病的病人們已經換了幾茬,而宮腔粘連的病人或許還得一次次來掛號看病。吳瑞瑾和她的團隊對付這種疾病,在全新治療方法的研究上已經有了不少收穫,可在她看來,預防宮頸粘連的發生遠比治療它更容易——流產一定要慎重

8次流產 「土壤」從天鵝絨變成了水泥地

33歲的徐女士是吳瑞瑾的病人中,流產次數最多的一位了,「在我們醫院,最高紀錄是流產了13次。」

徐女士為什麼要反覆流產?她掰著手指頭為吳瑞瑾做過解釋:第一次是24歲,那時候還沒結婚,意外懷孕,孩子總不能要吧。

接下來結了婚,順順利利地生下一個健康寶寶。

再之後,二孩政策還沒有放開,不小心懷上了,也不能要。

之後二孩政策慢慢放開了,可懷孕的時機又不對,要不就是前後幾天應酬的時候喝了酒,要不就是吃了感冒藥,想想總不放心,還是流了吧。

差不多保持一年一流的頻率,自己也33歲了,身體機能也能感到不如年輕時候了,當終於做好萬全準備要一個二胎寶寶時,發現怎麼也懷不上了。

徐女士找上了吳瑞瑾,就是想讓她解決這件事兒的。

「你看看這宮腔內膜,已經被颳得這麼薄了。」吳瑞瑾拿著徐女士的超音波單對她說,「如果沒有人流過,宮腔內膜應該像天鵝絨一樣的,準備好接受胚胎種植,現在就像水泥地一樣了,種子很難在這裡紮根發芽。」

「土壤貧瘠」還只是一個方面,阻礙徐女士懷孕的,還有宮腔粘連,「90%的宮腔粘連,都和流產手術有關係。」吳瑞瑾說,子宮的容積因此減少,胚胎很難正常著床,即便著床了,胎兒也難以在這個人為的「小房子」存活到足月。

這樣的基礎條件,就算做試管嬰兒也很難成功。

為什麼容忍自己反覆流產?

「有幾次是無痛人流,沒幾天就能繼續上班了,總覺得是一個小手術。」徐女士告訴吳瑞瑾,在她眼裡,人流也就是不方便那麼幾天。

「現在的年輕人,對人流的危害認識太少了。」吳瑞瑾忍不住搖了搖頭,「手術之後一旦發生粘連,才是最傷人的。」

和徐女士看法一樣的病人,在吳瑞瑾的診室裡實在太常見了,「有些病人孕早期有噁心、嘔吐的癥狀,以為只是胃不舒服,就吃了胃藥,之後才發現懷孕,就想流產了;類似的例子還有打了麻藥拔牙、吃感冒藥等。」吳瑞瑾說,這樣輕易地選擇流產,她不贊成。

「在選擇是否流產之前,應該找醫生顧問。」吳瑞瑾經常為這些病人們可惜,「比如1號來的大姨媽,5號吃的感冒藥,之後發現了懷孕,這時候就根本不用擔心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吃藥時卵子都還沒發育,離受精、著床還遠著呢,進入母體的藥物對它們影響不大。

另外,藥物種類、成分同樣是醫生們會著重考慮的,並不是所有藥物都會對胎兒起到負面作用。

「流產一定要慎之又慎啊。」吳瑞瑾說,它意味著女性將在未來承擔著宮腔粘連、子宮壁變薄、生育困難的風險。

用「大姨媽」中的乾細胞 幫助宮腔修復

對於那些已經宮腔粘連的女性來說,最想要了解的就是該如何治療了。

「傳統的方法是做小手術,在宮腔鏡下,將粘連分離。」吳瑞瑾說,有些病人的粘連嚴重,還需要在宮腔裡放入一個小氣囊,將粘連部分撐開,一周後再取出。

手術後,醫生往往還會用到激素,可這些辦法很難讓宮腔恢復到過去的狀態。

吳瑞瑾和她的團隊,正在研究用乾細胞分化的方法,讓受損的宮腔內膜生長如初,「現在正在進行動物實驗,用的是月經血中的乾細胞。」

據悉,乾細胞是有自我複製能力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在吳瑞瑾看來,雖然離臨床使用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對付宮腔粘連這個棘手的毛病,越來越有希望了。

本文來源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