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搞清楚十三勢,說自己是練太極拳的,沒毛病!

所謂十三式既下盤的五步:進、退、顧、盼、定和上盤的八門: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加五等於十三。而稱之為勢,並非式,源於這是一部功法而不是招式,技法。大致上,這就是十三勢名稱的由來。


十三勢功法是有其深刻內涵及獨立性的。其實,十三勢就好似少林的易筋經。易筋經,你說它是拳法招式嗎?但好多國術門派及大國術家們卻都是通過易筋經來進行內壯功夫的鍛煉的。如,筋長一寸,力長十分就是易筋經的效果。後世的很多功法也都是借鑒,汲取易筋經而演變過來的。

十三勢和易筋經在功法上的道理雖然是一樣,可是在功效上二者是不一樣的。譬如通過十三勢的練習,除了能讓習練者內裡由空感變不空感,周身氣血鼓盪,丹田氣滿等等效應。還能將套路當中許多所需要遵循的要領要求開發出來。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一部功法,也是後續整個武當太極支脈演化的根源。


功法是什麼?就是喚醒人體內在的功能,提升內裡功力的方法。功法與技法不同。功法是沒有技擊意識和成分的。技法則有。技法就是招式。太極拳的每一個招式都有它的技擊目的和方法。而招式無非就是腳下的步法變化和手上的不同姿勢組合罷了。招式組合到一起俗稱為套路。如果手上沒有了動作,即使腳上有步法變化也都不叫招式,也不成招式。所以,從道脈太極而言,其技法來自於功法,套路來自於十三勢。練拳時沒有勁起於腳的第一動,沒有腰為主宰的串聯銜接,沒有丹田的松靜內轉的練習就都是空的。要不怎麼說,欲要得機得勢(得勁,得力)必於腰腿而求之,而非手上動作而求之呢!


中國的老玩意都講究個文化內涵,也就是都依託著文化。這主要和孔子在《繫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羲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關。既然古人都給子孫後代歸類完了,子孫後代當然就對照著往裡鑲嵌或者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揮就是了。這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和牛頓的三大定律息息相關的道理一樣。所以,諸如陰陽在練習中的原理具體應用,五行對應到五步,五臟,五指等,八卦對應八門,八法等等。都是按照數字奧妙的規律進行的。這就是國術文化,而不是拳術的肢體運動那麼簡單。八門五步十三勢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十三勢的基礎上,隨著道泛於俗,它走向民間為了更加的實用性進行的發展,進而又形成了很多對應的內容。例如:八種勁之退步跨虎為開勁,提手上勢為合勁,海底針為降勁,白鶴亮翅為提勁,摟膝拗步為進勁,倒攆猴為退勁,抱虎歸山為右轉勁,肘底看錘為左轉勁。又有八種式,如十字手、少林門為平馬式;摟膝拗步,少林門為攻步式;下勢,少林門為仆腿式;金雞獨立,少林門為獨立勢;手揮琵琶,少林門為太極式;搬攔捶,少林門為坐盤式;栽捶,少林門為麒麟式;跨虎,少林門為懸腳式,共為八式。除八法八式之外,尚有八腿,如翅、蹬、起、擺、接、套、襯、踩。還有《八快歌》:行如風,站如釘,升如猿,降如鷹,捶賽流星,眼如電,腰如蛇行,腳似鑽」。


?秘傳譜文當中對古傳內容尚有《太極拳八法歌》:呼吸往複在陰陽,轉換摺疊內中藏。虛實相兼動猶靜,急遲繼續柔中剛。《太極拳八式歌》:八面熊拳始軒轅,摸攬挨推氣自然。粘連黏隨須頂領,牽撥合進發玄關。《太極拳八靠歌》:八靠神功豈易修,粘貼欺倚務須求。蹲蹤得機兼升降,轉圓如意有剛柔。《太極八大挒手歌》:八大挒法手最佳,交叉之處用神舒。高接低取隨敵力,揮雲掣電莫容他。分筋錯骨截脈法,輕巧靈活頓挫加。閃轉摺疊飛騰步,遙指懸崖是爾家。

八卦翻而成六十四卦,合為三百六十四爻,而成一圓周天。這就是從文化原理的角度而對應形成的各種八字的練法內容。因為原理是通的,所以,合乎其理的法也就自然是通的了。那麼,八字練法的內容也可以交相疊加而成無窮的變化。上面這些都屬於技法。是必須要基於功法的。這就好比一個人都沒有練過國術,你直接讓他發揮這些技術,他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十三勢就是為了實現下一步的技法應用而必須要練的一部功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