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3的中風由心臟病引起,控制房顫可避免中風

南方農村報訊 6月6日是中國房顫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在門診大樓開展義診活動,為房顫患者免費進行腦中風風險評估,指導規範抗凝治療。該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惠霞指出,房顫最主要的併發症是缺血性卒中,建立規範抗凝治療、多學科乾預的房顫綜合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房顫進展,減少卒中致死、致殘的發生風險。

老年房顫易誘發中風

房顫是一種以快速、無序心房電活動為特徵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分為瓣膜性房顫和非瓣膜性房顫。其中非瓣膜性房顫佔大多數,少數患者是因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後等誘發的瓣膜性房顫。

劉惠霞表示,我國房顫患病率為0.77%,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明顯增加,80歲以上老人發病率達13%。房顫常見的癥狀為疲勞、氣促、心悸、胸痛等,少數患者可無明顯不適。然而,對老年人來說,房顫最大的危害在於誘發腦卒中。臨床上,有1/3的腦卒中源自房顫,80歲以上老年人房顫腦卒中的年發生率高達23.5%。

為何房顫會誘發腦卒中呢?劉惠霞介紹,房顫時心房快速無規則地顫動,血液不能正常排出,容易滯留在心房形成血栓,血栓脫落時阻塞血管,其中90%為腦卒中。

臨床觀察,與無房顫患者相比,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腦卒中風險高出1-6倍,瓣膜性房顫患者高出16倍。

抗凝治療需長期隨診

「預防房顫卒中的最好方法是抗凝。」劉惠霞強調,每位房顫患者都要進行卒中風險(CHA2DS2-VAS)評分和出血風險評分,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抗凝治療。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要特別重視房顫篩查和腦卒中的預防。

在中國,華法林是最常用的抗凝藥物,性價比高,臨床應用有50多年,療效確切。然而,華法林會受到食物的影響,需要頻繁監測凝血指標INR。即使是長期隨診、穩定服藥,最少也得保持1個月檢查一次INR。總體上,INR要求長期控制在2-3,華法林才能真正發揮抗凝作用,且不增加出血風險。

近年來,隨著新型抗凝葯的上市,給患者帶來福音。據了解,新型口服抗凝葯利伐沙班和達比加群酯,作用機制不同於華法林,不需要長期監測INR,藥物起效快、療效穩定,只是價格較高。目前,國內外指南均推薦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葯。但瓣膜性房顫患者只能用華法林治療。

綜合管理防範心腦事件

劉惠霞認為,對於房顫,不僅需要管理疾病本身,如抗凝治療、導管消融、生活方式及危險因素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強調綜合管理。由全科醫生、心臟及房顫卒高職家、外科醫生等共同構建專業診療團隊,降低房顫患者心臟事件風險及死亡率。廣東省人民醫院房顫中心就已開設了專門的房顫門診。

目前,針對房顫的介入治療,導管消融手術發展成熟,患者術後2-3天就可出院。消融成功者,治癒後可不再發作。一次消融不成功者也可多次手術,二次消融成功率約90%。

此外,房顫抗凝治療也可選擇手術治療——左心耳封堵術,通過大腿內側的靜脈血管將導管送入心臟,在左心耳釋放封堵器,避免血液滯留形成血栓。據悉,絕大部分患者在術後45天后,可終身停用抗凝血藥物,成功率高達98.5%。

□記者江玲 通訊員靳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