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哈佛大學的歧視,揭穿了亞裔爬藤的“真面目”

可以說,每個中國留學生或家長,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爬藤”的夢想。

正因如此,最近持續爆料的“哈佛歧視亞裔案”就讓大家特別糟心。本周一,《紐約時報》刊登了此案的最新進展,曝光了哈佛大學招生官的一套“秘密黑話”——“小獎勵”、“Z名單”、“院長關注名單”……

特別讓人震驚的是一個被稱為“剝奪優先權”(a lop)的總體調整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錄取差不多快結束的時候,招生官會整體過一下學生名單,如果種族配比不合他們的心意,就拒幾個人(許多都是亞裔)……

在最近出示的未塗黑的法庭檔案中,對好幾個亞裔美國人申請者的描述都是一樣的——聰明、勤奮,但是面目雷同。有一位申請者的評語甚至這樣寫道:“此學生聰明勤奮,但實在找不到理由不讓他被‘剝奪優先權’的過程刷掉……”

公平嗎?不公平!氣人嗎?當然氣人!但是,“爸爸真棒”的一位小夥伴,從事留學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卻對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

學生標化成績高,對於爬藤只是“爬上了一隻小腳趾”;

拚不過天分就拚資源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但根本騙不過藤校招生官;

你以為你是傳說中“又拚又開明”的模範家長?其實你就是坑娃高手!……

如果想聽聽這些“逆耳真言”究竟是怎麽回事,請仔細閱讀下文對這位“業內好友”的暗訪。後面,他還將給我們帶來美高美本的捐款內幕。

戳破牛娃兒的肥皂泡

你以為你標化滿分,其實只是面目雷同

我們都知道中國學生擅長考試,經常有家長說,“我的孩子托福110、SAT1520,隨便搞搞就能進康奈爾和布朗了”。但你知道想申請Top30的學生基本都是這個水準。對於爬藤,標化隻不過是一個門檻,“你小腳趾踩進去了一個,你都沒有一隻腳踩進去”,主要還是得看你其他的包括GPA、活動、文書以及個人背景(學校、家庭等)。

而在拋去標化外的幾乎所有的事情上,在國際教育的競爭中,中國孩子幾乎不佔優勢。毫不誇張,中國高分學生的“窩裡鬥”已經到了“核戰”軍備競賽的程度。

1

標化高只是“踩進去了一隻小腳趾”

對於美國學生,你有可能因為自身獨特的宗教、文化、政治背景而被頂尖大學錄取,例如那個寫了因一百遍“黑人的命很重要” (Black Lives Matter)而被斯坦福錄取的學生。但是在中國,有哪個家長會願意讓孩子去冒險?

頂尖美國大學需要兩種學生:

天資聰穎

勤奮刻苦

顯然我們大多數被美國頂尖大學錄取的孩子都屬於後者:他們壓縮了自己的睡眠時間和娛樂時間用來做所有的事情,他們擁有無法挑剔的標化成績,他們把所有的成績都拉到A,他們花了很多時間用來做課外活動,科研、義工、舞蹈,並看似長期堅持……在填滿申請表的同時,我們的孩子也填滿了自己的時間。對於綜合能力極強的“標準化的模範學生”,藤校也會錄取你,但可能只會全國挑選幾個。

再來看看美國當地大多數進藤校學生的時間表:他們的高中成績單上面可能會有B甚至有個別的C,對他們來說非得一門心思把所有成績拉到A是沒有必要的,他們只花一部分時間在學業上,而且他們的課外活動安排的很少,基本上只有1-2種特別有興趣的。但如果是他感興趣的事情,比如他喜歡海洋生物研究,他就會花很長時間在這件事上面,而且很多時候,一做就是4年。當招生官看到他的時候,很容易看到他不斷學習到的新知識、他的進步、他的科研成果,於是眼前一亮。

2

美國大學希望看到passion(熱情),我們卻看到了“產業”

接著衍生的事情就很好玩了。“你看,那個美國學生用海洋生物學的研究課題打動了藤校招生官。看來科研項目在申請上價值很高。”於是,中國的準留學生中掀起了一股“科研”潮,而且竟然還能“產業化”——如果要做“有價值”的科研,你大可花錢找到名校大學教授甚至可以找到藤校的教授,公開透明產業化。

拚不過天分咱就拚資源,這是我們一貫喜歡做的事情。

但真的有獨一無二的資源麽?如果你家裡富裕到一定程度或者是你背景好到一定程度那沒話說,但當大部分中產階級的家庭家長他們在選中介的時候,有時候也會在問,你們中介有什麽獨特的資源?客觀來說,每個中介都會有自己相對擅長一部分的資源,但並不代表任何一個資源用在你孩子身上都能夠讓你變成站在風口浪尖的那一個人。即使你做了一個生物方面的科研,拿去參加Google的創賽並得獎了,但你認為申請藤校、MIT、斯坦福的學生中這樣的獎項會少麽?

我不是說這個產業有問題,而是當這個最初因passion(熱情)或興趣而誕生的海洋生物學研究被“複製粘貼”之後,也就喪失了獨特性,換句話說,你能有的別人都有。而在真喜歡還是假熱愛的區分上面,身經百戰的藤校招生官和你聊兩句就能心知肚明了。

比如說有孩子跟我說,他特別喜歡天文物理,但跟他聊天文物理的時候他幾乎什麽都不懂,他只會說我真的特別喜歡。這時候孩子往往已經是高二了,確實也可以找機構可以給他安排一個科研項目,但是就天文物理而言,你要在短時間能出成果的話,以他的物理水準只能去做一些數據統計、電腦操作等過程。當然你在面試的時候你可以聊某研究項目的操作過程或者是在操作過程中體現了你的某些能力,但就是聊不出“我為什麽喜歡”、“我因喜歡而如何努力”,這個點很難。

和大部分中國的孩子聊下來,對於“自己真的喜歡什麽”、“我是誰”這些問題,對於世界觀的架構,都不能聊得很好。

不過,真的是中國孩子天性不會熱愛麽?還不是中國家長習慣了放不開手。還是我們總覺得,放任自己的孩子去追求他自己喜歡的,我就輸了。接下來,我就要說說那些坑娃兒的家長們:

戳破家長的肥皂泡

你以為你又拚又開明,其實就是坑娃高手

有那麽一種家長,說我把孩子交到留學中介手裡了,我也啥都不管了,你就給我搞定一切吧。但說到底,孩子最終有什麽結果,都是家長和家庭們“造化”出來的。特別是對於低齡的孩子而言。我想好好聊一聊那些“坑娃”的家長們,希望給準備養個“棒娃”的家長們敲敲警鍾。

1

言不由衷型:一邊希望孩子不要有壓力,一邊自己“焦慮症患者”

用一個網絡詞匯來形容這一部分家長,那就是“精分”。這在美高的家長身上體現的尤其突出,也包括大多數走國際學校這條路的家長。

他們一方面會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但另一方面自己又特別的焦慮。

比如有家長一直和孩子說“沒關係的,咱們托福考不好沒有問題,只要你努力就好了”。但當孩子考了4次托福,拿著62、63、64、66的成績單給媽媽之後,這位媽媽直接在孩子面前崩潰掉了,這直接造成孩子的情緒一直特別緊張。其實這個孩子挺優秀也挺樂觀開朗的,但當時很多學校拒絕了他,並不是因為最終的托福成績不夠好,而是面試官看到了孩子的情緒起伏特別大。

2

三分熱度型:孩子一不配合,自己就破罐子破摔

還記得在教育孩子時候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麽嗎?那就是,“孩子啊,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但是就有那麽一種家長,剛開始的時候一股腦熱的跟孩子說“你一定要托福考到多少分,申請這件事情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一旦孩子特別不配合,家長直接就破罐子破摔了,先是跟我們說“這件事情咱們暫停不做了”,然後再跟孩子說“你喜歡怎麽樣隨便你,我已經跟老師說過咱們這個事情暫停,你什麽時候想明白了咱們開始做”。

我不確定孩子能在這麽小的年紀知道“我該為自己的人生負多少責任,承擔多少後果”,但我希望的是,家長能先去跟孩子討論,如果這件事情做不好會怎麽樣?如果我不做這件事情會怎樣?通過引導性的分析後,你再讓他做決定也不遲。但家長寄托於年齡還過小的孩子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我認為這是家長自身不負責任的行為。

3

過度自信型:我孩子是天才,他一定能上頂級牛校

“我的孩子能力特別強,又聰明又努力,只是因為他現在沒有自信才成績下降的,你們只要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孩子就交給你們做啦。”

我一直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但問題卻出在家長死不肯承認一點——不是所有人的升學底子都很好

確實不是每個人的托福都能考到100分以上,但你能說英語差的孩子科研能力一定差麽?不是每個人的英文都說的很好,但如果他的中文水準特別高也是很大的優點啊,只是他不太適合去美國罷了。

你的孩子也許真是天才,但絕對不是就能成為全才,更不要把申請到頂級牛校當作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標準。

4

只要結果不求過程型:孩子咱們今年努力一下申個top30

申請美本,一般交給留學中介的時候孩子已經高二了。

也許在一年時間內,努力拚一下高考,考個中國top30完全沒問題。

但這類家長會和孩子說“我們現在要申請這個美國top30學校,所以你要達到什麽樣的要求,所以你要開始去做什麽樣的事情”,甚至會直接提孩子必須在申請前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這時候孩子真心回答你,他可能會說“我喜歡打遊戲”。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愛畫畫、愛大自然、愛天文物理,你說“孩子啊,這些你沒有天分”,或說“孩子啊,這不是你現在該做的事情”;等長大了,你卻讓他在半年的時間內找出志向、發表成果,還斬釘截鐵的讓他申請世界頂尖牛牛校。

那,這位家長,你行你申請一個試試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