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華社這組抓拍感動了無數人:薪火相傳,前赴後繼

照片中這位掩面哭泣的女同志,是來自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hè )。

而另一張照片中站在張熇身後緊緊握住她的手的老人則是“嫦娥”系列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

據新華社記者在成功之後對葉院士的採訪介紹,張熇是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總監既是行政又是技術,讓她挑起這個‘重擔’,要遠遠比一個常規配置的副總師的擔子要重得多。“而張熇在回憶那激動人心的一刻時心情依舊難以平複,”當時已經報了著陸,大家已經開始鼓掌了,當時的心情還是比較激動的,葉總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說了一下‘辛苦了’,我就有點百感交集的感覺了。“

而在這一組非常有“故事感”的照片被網友們再次翻出來後,關於葉院士這位一直隱身於幕後的74歲“老嫦娥人”與“嫦娥四號”探測器的一段曲折的往事也躍然而出,讓嫦娥四號背後那些執著仰望星空的航天人也開始被人們所了解。

“嫦娥四號”探測器原本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的“備份星”,所謂“備份星”就是指在“先導星”無法工作的情況下,用來頂替“先導星”工作的“衛星”。通俗而言,這個“備份”就是“替補”和“備胎”的身份。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正面西北部的雨海虹灣地區軟著陸,中國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表面,中國也因此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月球探測軟著陸技術的國家。就在“嫦娥三號”取得巨大成功之後,作為“替補“的”嫦娥四號“身份立馬就尷尬起來,關於下一步如何處置“嫦娥四號”的問題,多方意見非常不一致,有人甚至主張“嫦娥三號”已經“功成名就”,大家應該“見好就收”,出於節約經費的目的,就沒有必要再安排“嫦娥四號”的發射任務了。而更多人則認為,已經有“嫦娥三號”落在月球正面的成功經驗做基礎,為了避免承擔風險,“節外生枝”,應該讓“嫦娥四號”再度造訪月球正面,去複製“嫦娥三號”的成功。圍繞“嫦娥四號”下一步的問題多方爭論了兩年時間僵持不下。

但葉培建院士則始終認為,再落一次月球正面意義不大,“嫦娥四號”應該擺脫求穩思維,更進一步,到人類探測器從未踏足過的月球背面去看一看。他向上級提議,“落到月球背面,成功了是一大亮點,即便不成功,也是人類第一次,可以原諒。”“ 先不要講什麽科學意義、技術帶動,單從邏輯學上看,落到月球背面的科學意義就是一句話:背面沒去過!”在他的堅持之下,有關部門也組織了多次討論,最終通過了“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方案。

而今日,再回過頭來看看葉院士以及許多同他一樣勇於拓進創新的航天人當初的堅持,“嫦娥四號”所取得的這份成功就顯得愈發偉大了。

所以當葉院士的手和張熇總監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的握在一起時,就有網友不禁感慨,這一刻可以說是中國航天史上的經典瞬間了,那畫面仿佛就是在告訴你:

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我們薪火相承,我們前赴後繼,我們絕不止步!

而在這條段話下面,許多網友跟貼留言稱:“因為山在那裡”“心裡裝著浩瀚星空的人,凡人努力為你們鼓掌”。

今年,中國航天依舊任務繁重,驚喜多多,挑戰不斷,不僅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會在年內復出,按計劃,年底中國探月工程也將打響收官之戰,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在月面首度為中國人取回一塊月面隕石然後返回地球。

在談到與“弟子“的那經典一握時,葉院士也表示,“我們在一起走過這麽多年的路線,這次‘嫦娥四號’她挑了這個擔子,所以我要特別給他表示一下祝賀,在這種時候釋放一下鼓勵一下,後面還有很多路要走呢……”

在拓展人類能力與邊界的路線上,中國航天人從未停止停滯,向這些心懷浩瀚星空的人致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