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綠皮書》:一個人的3重孤獨

本文已獲授權

作者:若杉

來源:若杉生活(Rosan_life)

周末,去看《綠皮書》,因為它的好口碑。

看罷,有笑有淚,很精彩,很溫暖,值得推薦。

《綠皮書》講述的是美國黑人鋼琴演奏家唐· 謝利和他的白人司機托尼·利普之間的故事。

謝利和托尼,

一個住在城堡裡,是受人追捧的黑人鋼琴演奏家;

一個是白人混混,靠著在夜總會做保鏢和跟人比拚“誰漢堡吃的更多”聊以生活。

謝利有天賦、有名氣、有財富,住在卡內基音樂廳樓上的公寓裡,卻活得異常孤獨,需要依靠每日喝下一整瓶蘇格蘭威士忌來安慰自己孤獨的心。

托尼是混跡於美國最底層的人,說話粗魯、行為暴力,常常為生計發愁,卻對家庭異常溫柔,有深愛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孩子。

原本是兩個社會地位懸殊太多的人,因為唐·謝利要到“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南部巡演,需要有人做司機並保護自己的安全,找到了托尼,兩個人的生命從此有了交集。

兩個人的結合,是碰撞、了解並走入對方世界的過程。

從一開始的彼此不接納,托尼原本有著嚴重的種族歧視,而謝利對於托尼粗俗的生活習慣亦不敢恭維。

但是兩個人為期8周的旅程,讓彼此逐漸接納對方。

托尼教會了謝利用手吃炸雞,遇事除了忍,還有別的解決方式。

謝利教會了托尼給妻子寫溫情款款、文采飛揚的家信。

在這個充滿著衝突、溫情與歡笑的故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謝利的孤獨。

他的孤獨,來自於天生的黑色皮膚所帶來的被歧視,來自於他的設限重重的內心,也來自於自我身份的迷茫。

這構成了他的三重孤獨。

1

第一重孤獨:

被歧視

《綠皮書》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高潮到來的前夜。

黑人鋼琴家謝利原本可以在紐約華麗舞台上享受萬人追捧,卻堅持要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部巡演,不為名利,只為打破偏見。

他的天賦和精湛的鋼琴彈奏技藝被上流的白人社會追捧,人們花重金聽他彈剛琴,來證明自己的高雅,卻從未真正的接受過他。

謝利受到的排擠和歧視幾乎是我難以想象的:

到當地演出,只能住廉價的黑人旅店,連司機都比他住的好

在受邀的白人家裡演奏,卻不可以用衛生間,謝利只好驅車回自己住的酒店用衛生間,再返回,接著演奏。

在受邀的酒店演奏,卻不被允許在酒店的餐廳用餐,只能到附近黑人專用的餐廳就餐。

甚至想買西裝都不能用更衣室,哪怕作為尊貴的客人受邀演出,安排給他的所謂“化妝間”都僅僅是酒店的雜物間而已

安安穩穩的在路上開車趕路,也會碰到“日落鎮”,所謂日落鎮,指天黑後禁止黑人進入的城鎮

……

所以,哪怕謝利有著美國最頂級鋼琴家的身份,人們尊稱他為謝利博士,卻僅僅因為膚色,吃穿住行,樣樣受盡歧視。

儘管如此,還要盡可能地克制,對邀請他的人笑臉相迎,保持應有的優雅和體面。

他的樣子,讓我想起小時候那個拚命想融入大家的小朋友,拿出了家裡最好的玩具和零食,卻依舊被冷冷地拋在一邊。

一個人,是孤獨的。

但更孤獨的是,有人熱鬧著,而你卻如石子一般被踢在一邊,被認為不配進入他們的世界,只能獨自孤獨。

這便是謝利的第一層孤獨,在一個“白人至上”的社會裡,被排擠、被歧視。

2

第二重孤獨:

自我設限

如果謝利的第一層孤獨,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而他的第二層孤獨,卻是來自於自己,來自內心,來自於自我設下的重重限制。

在認識托尼之前,謝利是個活得很精致的人,但精致很有可能是一個牢籠。

謝利第一次出場,住在自己的“城堡裡”,房間裡布置考究,而謝利本人,則穿戴如國王,高高在上地審視著前來面試的托尼。

謝利永遠衣著得體,走路氣宇軒昂,有著上層社會對於自己的重重標準。

比如,

面對歧視他的人依然笑臉相迎;

當托尼在停車場偷了一塊小石頭時,他堅持要他還回去;

他不吃炸雞,更不知道托尼如何在沒有刀叉的情況下,把一整桶炸雞吞進肚子裡。

精致本沒有錯,但精致意味著很多“不可以”、“不能做”、“不得體”……

這些一個個“不”字,會強加給自己各種各樣無形的標準,從而拒絕很多可能性,很多讓自己快樂的機會,而把自己鎖在一個名叫“精致”的華美城堡裡。

城堡很美,但很孤獨。

影片讓人印象最深地一個片段,托尼教謝利用手吃炸雞。

謝利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在托尼的堅持下,拿起了炸雞,卻又無從下手。翹著蘭花指咬下了第一口,而後,慢慢放下戒備,越吃越開心。

直到最後,可以學著托尼的樣子,啃下大塊的炸雞,然後把吃剩的骨頭,瀟灑地扔在車窗外。

野蠻嗎?有一點。不禮貌嗎?也有一點。

但是,這是我們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謝利笑得那麽開心、那麽放肆、那麽毫無戒備。

很多時候,走出自我設下的許多條條框框,人的孤獨感真的就會少很多。

3

第三重孤獨:

自我認知的迷茫

影片中,在一次謝利和托尼發生衝突後,謝利近乎絕望地喊出一句話:

“如果我不夠黑,但我也不夠白,而我又不夠像男人,那麽你告訴我,我到底是誰?”

在電影院裡,聽到謝利的這句靈魂拷問,內心瞬間被擊中,眼淚隨之落下。

儘管在別人看來,謝利高高在上,是頂級的鋼琴家,別人都尊稱他一句“謝利博士”。

但是,因為膚色,他永遠沒法真正進入主流的白人社會,別人請他去演奏,不過是為了彰顯自己品味高雅,在內心,並無高看謝利一分。

而對於黑人而言,謝利又太過優秀,太過富有,他沒有辦法理解生活在底層的黑人生活,也被黑人所排斥。

所以,他把自己夾在了“不黑不白”的境地,連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是誰?

他的孤獨,也必然內心最深處的掙扎。

這讓我想起以前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同班同學,有一個美國姑娘。姑娘很想打入英國同學的世界,所以,拚命地學了一個地道的英音。

但勤奮並沒有讓她如願以償,反而導致了“英國同學不喜歡她,美國同學瞧不起她”的尷尬境地。

在兩個世界搖擺,又無法真正走入任何一個世界,會讓一個人失去更大的群體的認同與歸屬感,從而導致自我認知的迷茫。

這種迷茫,怕是一個人所能體會到的最深沉的孤獨。

4

孤獨,有解嗎?

這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於,他把一個人的孤獨在“笑淚參半”中演繹得淋漓盡致。

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謝利的身上,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你也可能感受過:

苦苦掙扎,卻始終被自己喜歡的圈子所排斥。

因為種種莫名奇妙的自我設定,比如一定要溫柔、一定要優秀、一定要時時刻刻保持積極,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又被孤獨籠罩。

你也可能在那麽一瞬間或者很長的一段時間,感到深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要走向哪裡?

……

這些,都曾讓我們感到無助、感到不被理解,感到孤獨。

《綠皮書》不僅詮釋了孤獨,同時還給出了孤獨的解藥。

就是看似大大咧咧、粗糙不堪、連給妻子寫一封信都拚寫錯誤滿篇的托尼,看似不經意間說出的那句:

“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

影片的最後,巡演結束,恰逢平安夜,托尼熱鬧的與家人一起過節。而謝利孤獨的回到了自己的城堡中。

原本以為,對於謝利來說,這不過是又一個平常的孤獨的夜晚。

沒想到,他鼓起了勇氣,帶著一瓶酒,回到了托尼的家中,想要與托尼的家人,一同度過這個節日。

這對於謝利來說,是不容易的。他不知道這個白人家庭會不會都如托尼一般接納自己,也不知道在平安夜,走入托尼家中,是否太過唐突。

所以,這雙可以彈奏世界上最美曲子的手,卻在那一刻,緊緊地攥著手中的酒瓶,緊張到顫抖。

但不管怎麽說,他走出了這一步。而托尼一家,也以最溫暖的姿態接納了他。

走出了這一步,他收獲了一整晚的快樂和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至少,那個聖誕節,謝利是不孤獨的。

所以,邁出第一步,便是獨孤最簡單、最好的解藥。每一個都可以做到,只需要你勇敢一點、再勇敢一點。

*實用指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