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0年,書寫傳染病「消亡史」

新中國成立至今,隨著疫苗等傳染病防控手段的不斷發展,天花、脊髓灰質炎、絲蟲病等既往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被逐一降服,瘧疾、麻風等也進入被消除通道。可以說,70年間演繹了一部傳染病的「消亡史」。

70年,書寫傳染病「消亡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1年,重慶市大足縣,一名兒童正在服用脊灰疫苗(糖丸)。

羅國家攝

消失的「麻臉」

「自1950年開始,中國即實施嬰兒常規種痘,1978年前每隔6年普遍複種,地方有完善的衛生防疫機構,有滿意的疫情報告,在小於20歲的人群中未見『麻臉』,委員會證明中國已無天花。」

這是1979年12月,全球消滅天花證實委員會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的報告中的一段話。自此,天花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消滅的首個烈性傳染病。

「消滅天花,疫苗當記首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副主任尹遵棟邊說邊抬起左臂,露出蠶豆大的一塊疤,「這就是種牛痘時留下的印記。」

作為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天花至少在人間已傳播了3000年,重者傷及性命,輕者即便倖存,也會終生在臉上留下一個個「麻點」,在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面部就留有天花瘢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採用接種人痘以預防天花的國家,但人痘接種存在弊端,有時會引起天花傳播。

隨著牛痘的發明,曙光展現。「有了好的疫苗,還需要保持高接種率。」尹遵棟說,通過發揮群眾性運動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於發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大力推行全民種痘。同年,衛生部發布《種痘暫行辦法》,實施全民義務種痘,規定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初種,6歲、12歲、18歲時複種。1949年~1952年,全國種痘5億多人次。

在推行全民普遍種痘運動中,各級衛生行政機關和衛生防疫部門聯合組成推行種痘運動的領導組織機構,開展宣傳,組織醫護力量並培訓街道和鄉村種痘員,通過拉網式排查,逐戶逐院種痘,接種率迅速增至90%。

「收效顯著。」尹遵棟說,我國天花病例數由1950年的43286例大幅度降至1954年的847例。1954年,全國各大城市即未見天花流行;至1957年,僅局限在新疆、雲南、四川部分地區流行;1958年,除少數邊遠地區外,天花流行已被控制;1959年,只有雲南個別邊境縣有流行,雲南省滄源縣是中國最後一個發生天花暴發流行的縣。

不斷演進的防控策略

尹遵棟表示,雖然疫苗居功至偉,但也不能忽視綜合運用各類防控措施的作用。比如,1955年,經國務院批準,衛生部發布《傳染病管理辦法》,天花被列為甲類傳染病,制定了緊急防治管理辦法,並逐步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疫網。

此後,各級衛生防疫部門加強了對天花病人的管理和疫情報告工作。當發現天花病人後,即按照管理辦法進行緊急防治,如隔離、護理、救治病人;對病人接觸過的物品、器具進行消毒處理;留驗接觸者;封鎖疫區,在一定範圍內應急種痘,撲滅疫情。「由於在普遍種痘的基礎上,又加強了緊急防治措施,因此有效遏止了天花的傳播,天花流行地區大大減少。」尹遵棟說。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已基本消滅天花,相應的防控策略也隨之發生變化。1960年,全國病毒性疾病防治會議根據國內居民免疫狀況,提出了加強國境檢疫和免疫措施,建立國境天花免疫帶;同年,首先對邊境省份的居民又普遍種痘一次;1962年,衛生部修改種痘辦法,規定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初種,其他年齡的種痘採取以省(區、市)為基礎,劃分6片,每年以片為部門輪流普種,每片隔6年普遍種痘一次,以維持全國居民有較高的天花免疫水準。

1980年5月8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三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宣布:在全世界已消滅了天花。1982年,衛生部宣布中國不再實施牛痘疫苗接種。

事實上,不僅是天花,2007年,經世衛組織審核,中國在全球83個絲蟲病流行國家和地區中率先消除了絲蟲病。這是我國繼宣布消滅天花和實現無脊髓灰質炎目標以來,在公共衛生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成就。此外,我國自2006年後連續13年無白喉病例報告,免疫規劃疫苗針對的大多數傳染病,比如麻疹、流腦等,發病數與死亡數也均降至歷史最低水準。

仍將續寫「消亡史」

「2017年,我國首次實現本地瘧疾感染病例全國零報告,2018年繼續保持了無本土原發病例的記錄。」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所長周曉農頗為自豪。

瘧疾,俗稱「打擺子」。我國曾是瘧疾流行大國,20世紀40年代每年至少有3000萬以上瘧疾病人,病死率約1%。我國的瘧疾防控大致可分為控制和消除兩個階段,二者的分水嶺就是2010年發布的《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2020年實現消除瘧疾目標。

周曉農解釋,在瘧疾控制階段,防治目標是降低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主要借鑒愛國衛生運動的經驗,採取群防群治的方式,比如1957年~1959年,在海南掀起了全島群眾性滅瘧高潮,短期內在80萬人口中使用抗瘧葯,並在高度流行區全民服用抗瘧葯,使得瘧疾發病率顯著下降。

2010年,我國瘧疾發病率已降至0.06/10萬,開始向消除階段邁進。「消除並不意味著沒有病例,根據世衛組織定義,這一階段要在健全的監測體系基礎上,連續3年沒有本地感染的病例存在。」周曉農說。比如,監測方式要從既往的「被動監測」向「主動偵查」轉變。「隨著本土病例的減少,為發現可能殘存的或隱性傳染源的主動病例偵查成為重要監測手段。」

在消除瘧疾過程中,中國制定了「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的工作策略,總結了「1-3-7」工作模式,建立了國家、省、市、縣、鄉五級瘧疾實驗室檢測網路,完善了瘧疾媒介監測和瘧原蟲抗藥性監測體系,建設了邊境地區消除瘧疾的「3+1防線」,為世界瘧疾防控和消除貢獻了「中國智慧」。

周曉農坦言,當前,中國面臨著防止瘧疾輸入再傳播的巨大挑戰。近些年,全國每年約有3000例輸入性瘧疾病例。相當一部分人前往瘧疾流行國家和地區,由於我國的傳播瘧疾媒介——按蚊仍在原流行區存在,輸入性病例引起繼發感染病例難以消除。因此,鞏固消除瘧疾成果,徹底免除輸入再傳播的風險,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各國共同努力,在全球達到根除瘧疾。

相關專家表示,雖然天花、絲蟲病等被降服,瘧疾、麻風也將被消除,但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等新發突發傳染病已成為近年來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從這個角度看,傳染病「消亡史」也將不斷續寫下去。

文:健康報記者 張磊

編輯:管仲瑤

審核:曹政

70年,書寫傳染病「消亡史」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