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文讀懂 | 尋常痤瘡 vs 玫瑰痤瘡,還傻傻分不清楚?

尋常痤瘡和玫瑰痤瘡是兩種臨床常見病,雖然病名裡都有「痤瘡」兩個字,但卻有本質的不同,今天和大家一起複習一下。

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疾病,臨床特點是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瘢痕形成。

瑰痤瘡可有多種皮膚或眼部表現。皮損主要位於面部中央,表現為面部中央持續發紅、丘疹、膿皰、潮紅、毛細血管擴張和贅疣型皮膚改變。可伴眼部癥狀,表現為瞼緣毛細血管擴張、結膜充血、眼部刺激癥狀或其他癥狀和體征。

發病機制

尋常痤瘡

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疾病。其發病包括 4 個因素:毛囊角化過度、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內痤瘡丙酸桿菌、炎症。

雄激素通過刺激皮脂腺的增生和分泌功能從而促進痤瘡的發生。另外,外部因素如機械刺激、飲食、家族史、胰島素抵抗、體重指數增加可能參與了痤瘡的發生。

玫瑰痤瘡

導致玫瑰痤瘡可能的機制包括:血管高反應性、對皮膚微生物的炎症反應、固有免疫異常及紫外線損傷等,但仍不完全明確。

臨床表現

尋常痤瘡

尋常痤瘡通常累及面部、頸部、胸部、上背部和上臂。除了開放性粉刺、閉合性粉刺和炎症性皮損(結節、囊腫)等尋常痤瘡的典型皮損以外,瘢痕及炎症後色素沉著在痤瘡中也較常見。某些女性患者可能於經期前發生累及下面部和頸部的痤瘡。

玫瑰痤瘡

玫瑰痤瘡表現為不同表型,包括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型、丘疹膿皰型、贅疣型和眼型。患者臨床表現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面中部紅斑:玫瑰痤瘡可能表現為鼻部和內側面頰長期發紅。其他部位偶爾受累,例如耳、側臉、頸部、頭皮和胸部。

丘疹和膿皰:玫瑰痤瘡可以表現為丘疹和膿皰,主要位於面部中央。病損可能被誤認為是炎性痤瘡。但與尋常痤瘡不同,玫瑰痤瘡患者不出現粉刺,且炎症可能遠遠超出毛囊部門而形成斑塊。

丘疹膿皰型

毛細血管擴張:患者面中部可見明顯的擴張的皮膚血管,尤其是面頰部。

患者可有燒灼感或刺痛感、皮膚乾燥、潮紅、水腫、贅疣型改變等繼發表現。

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型

眼部受累:高度提示玫瑰痤瘡的表現包括瞼緣毛細血管擴張、瞼裂區結膜充血、「黑桃狀」角膜浸潤、鞏膜炎和鞏膜角膜炎。患者還可能出現燒灼感、刺痛感、畏光和異物感等癥狀,可能發生霰粒腫、結膜炎、睫毛上結痂、瞼緣不規則和蒸髮型淚液功能障礙(淚液蒸髮型乾眼症)。

這兩種疾病的炎性皮損在臨床上可能完全相同。尋常痤瘡與玫瑰痤瘡關鍵的區分特徵是玫瑰痤瘡沒有粉刺形成。皮損分布以面中部為主也提示玫瑰痤瘡診斷。尋常痤瘡女性患者中需更加註意是否存在雄激素增多表現。某些患者兼有尋常痤瘡與玫瑰痤瘡。

治療

尋常痤瘡

藥物治療是痤瘡治療的首選,物理治療如光動力療法及雷射、強脈衝光、化學剝脫治療如果酸療法、皮損內注射皮質激素和外科治療可作為輔助治療。另外,激素治療對於部分女性更有效,包括口服避孕藥及螺內酯。

痤瘡的常用治療方法

輕度粉刺型(非炎症性)痤瘡:外用維 A 酸 (替代選擇包括壬二酸和水楊酸) 。

輕度丘膿皰疹型痤瘡和混合型 (粉刺型和丘疹膿皰型) 痤瘡:外用抗菌藥物 (如,過氧苯甲醯單用或過氧苯甲醯聯合外用抗生素) 聯合外用維 A 酸。

中度丘疹膿皰型:外用維 A 酸聯合口服抗生素聯合;可同時聯合外用過氧化苯甲醯。

重度(如結節型):外用維 A 酸聯合口服抗生素聯合外用過氧苯甲醯,或者口服異維 A 酸單葯治療。

暴發性或聚合性痤瘡:口服異維 A 酸治療,可能需同時口服糖皮質激素。

玫瑰痤瘡

不管何種臨床亞型,非藥物乾預可能對處理玫瑰痤瘡的皮膚表現有用,包括避免潮紅觸發因素(如極端溫度、日光、辛辣食物、酒精、運動、急性心理應激、藥物等)、溫和的皮膚護理、防曬以及使用化妝品掩飾。

若通過行為乾預未能充分改善並且期望進行額外治療的患者,醫療乾預可能有益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和強脈衝光及雷射治療等。

毛細血管擴張:雷射和強脈衝光療法對於玫瑰痤瘡的毛細血管擴張有效,但需多次及維持治療。溴莫尼定也被使用於持續性面部紅斑的治療。

丘疹膿皰:輕中度可外用甲硝唑、壬二酸,外用伊維菌素、磺胺、維 A 酸、過氧化苯甲醯等可能有效;中至重度患者可口服四環素類藥物,大環內酯類藥物可作為四環素類的替代治療。對於一些難治性患者,可口服異維 A 酸治療。這些治療對玫瑰痤瘡的紅斑、潮紅也可能有效。

贅疣:可使用雷射或手術治療。

註:雷射和強脈衝光在玫瑰痤瘡的治療中地位不斷上升,但目前還是首選藥物治療,光電治療(包括雷射和強脈衝)可作為次選或輔助治療。

作為國內首個面向醫生大規模開放的皮膚病人工智慧輔助診療平台,「智能皮膚」目前能識別包括痤瘡在內的近百種常見皮膚病,整體準確率達 86%,按推薦的拍圖技巧上傳圖片,就可快速提供診斷思路,還可查看疾病詳情、實現在線管理病例~點點手指,立刻嘗試智能識圖(未認證用戶需註冊認證)。

參考文獻:

[1] Bowe W P, Joshi S S, Shalita A R. Diet and acn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0, 63(1):124.

[2] Nagpal M, De D, Handa S, et al.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Young Men With Acne[J]. Jama Dermatol, 2016, 152(4):399-404.

[3] Vora S, Ovhal A, Jerajani H, et al. Correlation of facial sebum to se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n patients with acne[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 159(4):990-991.

[4] Zaenglein A L, Pathy A L, Schlosser B J, et al.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6, 74(5):945-973.e33.

[5] Crawford GH, Pelle MT, James WD. Rosacea: I.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subtype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4, 51(3):327-341.

[6] J?rgensen A R, Egeberg A, Gideonsson R, et al. Rosacea i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Venereology Jeadv, 2017, 31(12).

[7] Goldberg D J. Lasers and light sources for rosacea.[J]. Cutis, 2005, 75(3 Suppl):22.

[8] Layton A M, Schaller M, Homey B, et al. Brimonidine gel 0.33% rapidly improves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by controlling facial erythema of rosace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vehicle-controlled study.[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Venereology, 2015, 29(12):2405-2410.

[9] Rosso J Q D, Webster G F, Jackson M, et al. Two randomiz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evaluating anti-inflammatory dose doxycycline (40-mg doxycycline, USP capsules) administered once daily for treatment of rosace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7, 56(5):791-802.

[10] Uptodate 及皮膚病學(第 2 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4 年 8 月

AI 讓你更強大

輔助診斷 病例科學管理

關注「智能皮膚」

審稿專家簡介

楊希川,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任中國醫師協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病理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疑難少見病研究組組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病理學組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委會毛髮學組委員、重慶市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委員會常委、重慶市皮膚性病學專委會委員等,為《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國際皮膚性病學雜誌》、《實用皮膚病雜誌》及《皮膚病與性病》雜誌編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副主編專著3部,參編專著9部,以第一和通信作者發表論文75篇,其中SCI收錄16篇。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

更多科普請關注

↓ ↓ ↓


新浪微博:@楊希川教授-皮膚科醫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