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勵志史:“模仿”景德鎮 逆襲成“歐洲第一名瓷”

奧古斯都二世王宮,茨溫格宮展廳內景(資料圖)

航海貿易時代,歐洲有位波蘭國王格外癡迷中國瓷器,“買買買”已經是日常操作,如果買不了就換。

為了能收藏151件康熙時期的青花瓷,願意用600名騎兵去交換,導致這個兵團被後人稱為“瓷器兵團”。

而這批瓷器也被喊成“龍騎兵瓶”,至今被收藏在德國茨溫格宮中的瓷器走廊裡。

德國貴族的炫富常態:施瓦茲堡-桑德豪森的伊麗莎白-阿爾伯丁公主也於1735年在阿恩施塔特宮設立瓷器陳列室

這位國王叫奧古斯都二世,一生收藏了35798件瓷器。

這麽多瓷器也不全為了實用,還得肩負起“炫富”功能:宮殿裡每根柱子旁放一個青花瓷缸、桌子上都必須擺滿大大小小瓷器,實在沒地方了就上牆,不管有沒有密集恐懼症,都列隊擺滿。

這波操作原因很簡單,瓷器在當時的歐洲被稱為“白金”,而奧古斯都二世就是想實力炫富。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為什麽要介紹這位瓷器狂熱粉絲?

因為他串起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的關鍵點。

從中國景德鎮外銷瓷的緊俏,到德國發現真正瓷器秘方模仿中國瓷器風格,再到梅森瓷廠影響了歐洲瓷器發展,最後又由歐洲人將梅森瓷器樣品拿到景德鎮或廣州來定製。

如此循環,就如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胡江所說:“從展覽可以看到瓷器在各個時間段和空間都有發展和聯動,它們和而不同、共同發展。”

本次大展共呈現中國景德鎮的精品瓷、中國外銷瓷中的典型器、以及日本瓷、德國梅森瓷器等精品瓷器75組,136件。其中來自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精品文物100件,江西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精品文物36件。

由於茶葉、絲綢重量較小,因此在運輸的過程中,瓷器往往被放置在帆船底部,用來“壓箱底”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特別在現場進行情境複原,分為“中國瓷器的傳播”、“歐洲的瓷器熱”、“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以及“兩個瓷都的碰撞”展區。

並將文物置於“克拉克瓷”、“騎兵換瓷器”、“伯特格爾與白色金子”三個故事場景中,勾勒出三百多年來瓷器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共享”模式。

外銷瓷的“霸主”

徽派建築外形與瓷器相得益彰

進入第一展廳會看到兩種不風格的布展方式,入口處以白牆黑瓦的徽派建築,在展廳結尾處是日系建築。這麽布展是因為將日本逐漸成為瓷器第二海外貿易市場的背景做鋪墊。

中國瓷器最早誕生在6世紀初,宋代(10世紀)開始漸成為外銷的主要貨物,而景德鎮瓷業生產一直是官窯佔據統治地位。

明代沿襲和繼承並發展了前代從各地名窯給宮廷製造和供奉瓷器的做法,在景德鎮設立禦器廠,專門給皇宮製造和供奉瓷器。其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識、嚴格的管理制度、精致化的分工與協作,讓中國陶瓷行業有了質的飛躍。

明清時期,官窯如何走向禦窯?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的補充講解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王成蘭導覽現場

從一個小故事看為什麽西方將中國瓷器稱為“白金”。1603年,荷蘭人截獲了葡萄牙商船,上邊有中國瓷器。這批瓷器據估算為價值350萬荷蘭盾,什麽概念呢,就是指能在阿姆斯特丹最繁華的地段購買750幢房子。

從此之後,荷蘭人開始購買中國瓷器,西方瓷器熱也漸揭開序幕。

17世紀之前,外銷瓷器由官窯主管,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船隊將它們帶向歐洲。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稱呼為“克拉克”,而這些被他們帶來的中國青花瓷器也被海外市場順理成章的稱為“克拉克瓷”。

據統計,當時中國已年均百萬件瓷器銷往歐洲,促進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經濟貿易。不過之後隨著歐洲市場的劇增和國內市場的擴大,民窯逐漸成為景德鎮陶瓷的主業。

廣彩徽章雙耳冰酒桶 清乾隆(1736-1795) 廣州博物館藏

此桶為藍彩描金瑞典旗紋飾,為瑞典“af Wirs é n”家族訂製,用於冰鎮各種酒水

青花山水樓閣葫蘆形浴盆 清乾隆(1736-1795) 廣州博物館藏

此浴盆用於歐洲新生兒接受洗禮

雖然是葡萄牙人將中國瓷器帶到西方,但真正將中國瓷器擺滿西方餐桌的是荷蘭人。

1635年,荷蘭商人第一次把歐洲人常用的生活用品做成木製模型帶來中國,請景德鎮瓷廠模仿生產,也讓這時期出現了諸多定製瓷,例如啤酒杯、湯盆、果盤、碟、水罐、咖啡瓶、嬰兒洗澡盆等等,這些定製瓷在本次展覽中也有呈現。

青花仕女盤 清乾隆(1736-1795) 江西省博物館藏

為了符合西方審美,中國工匠們依靠想象將西方元素入畫,便有在這個盤子的中部畫有一仕女,卷曲的髮型和束腰的服飾為西洋風格,而面部卻與中國仕女相似,是東西方人物的結合體,呈現出中國人眼中西方人的模樣。

據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王成蘭講解,這時期的定製瓷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大多由8個開窗組成,中間主體圖案雖多為中國傳統花鳥、人物、吉祥物等,這與當時中國瓷器裡的纏枝蓮紋青花瓷器有所不同。

青花開光花鳥紋盤 明萬歷(1573-1620) 廣州博物館藏

青花芙蓉手花盆紋盤 1660-1670年代 日本有田窯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在16世紀後期,日本便開始仿製景德鎮的“克拉克瓷”,在明清戰亂時期,社會動蕩切斷了中歐之間的海上貿易。

而這時期日本伊萬裡瓷器製造工藝正當成熟,面對市場需求,歐洲商人們只能將目光投向其他地區,於是日本仿中國瓷器的“芙蓉手”進行大量生產,逐漸取代中國而成為海外第二瓷器市場。

五彩婦人紋剃須盤 1720-1740年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為了與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競爭,日本瓷器採用了美人圖紋這一更能彰顯日本風格的紋飾。如在17-18世紀,日本伊萬裡定製的歐洲男士剃胡須是很少見的瓷器,便是紋飾精美的浮世繪風格。

前:青花礬紅描金牡丹紋八角盤 清康熙(1662-1722)

後:青花礬紅描金花卉紋盤 清雍正(1723-1735)

廣州博物館藏

不過在17世紀末,景德鎮恢復生產,中國瓷器再次佔領了國際市場幾乎全部的份額。

但是伊萬裡瓷器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歐洲市場的瓷器偏好,因此從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景德鎮窯廠也為符合市場需求而模仿伊萬裡瓷器風格,像這件歐洲家族徽章定製的徽章瓷。

但不論產地在哪,這時期的瓷器一起影響了歐洲對東方的理解。

瓷器熱,西方古典油畫裡竟有青花瓷

展覽現場

東方三賢士朝聖

諸神之宴 喬凡尼∙貝裡尼 1514年 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藏

接下來正式進入奧古斯都二世的故事。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瓷器在歐洲到底有多“火爆”。美國國家美術館裡收藏了一幅《諸神之宴》的油畫,眾神手上或捧或托舉的不是陶器,而是青花瓷盤。

而安德雷·曼特拉創作的《東方三賢士朝聖》中,一位賢士送給耶穌的黃金,就是用青花瓷茶杯盛放。

這說明中國瓷在當時歐洲的象徵聲望和財富的地位。

青花茶杯 清康熙(1662-1722)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前面提到奧古斯都二世收藏了3萬餘件瓷器,據皇家账冊統計,在奧古斯都二世的收藏中除了一半來自自家梅森瓷廠,另一半便是來自中日兩國了。

其中中國瓷器主要從晚明到清初時期的景德鎮瓷器,以及福建德化的白瓷和宜興紫砂壺。

在“歐洲的‘瓷器熱’”展廳,清康熙《青花茶杯和茶托》是他生前所藏中喜愛之物之一。畫面中嬉戲取樂的女子,來源於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漢宮春曉圖》。雖然作品體量小巧,但在奧古斯都二世的收藏裡十分珍貴。

五彩婦人紋六棱大罐 1700-1740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收藏的日本瓷器中大多是浮世繪風格,雖然展出的這件《五彩婦人紋六棱大罐》並非奧古斯都二世所屬,但從其罐上手持油傘、腳踩高齒木屐舞蹈的浮世繪美人紋,也能看出當時日本瓷器的整體風格。

這件瓷器用於歐洲宮殿,據說在罐裡放入香料後放置一段時間,當芳香在罐內彌漫時再打開蓋子,會在室內釋放香氣,所有也被叫作“沉香罐”。

五彩婦人紋六棱大罐細節圖

既然在歐洲如此受歡迎,為什麽西方國家不能自產自銷?

誰說沒有呢,16世紀初歐洲便開始用貝殼、蛋殼、蛋白、魚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材料來製造瓷器。

在美第奇家族支持下,16世紀70、80年代歐洲已經能夠製作較為粗糙的瓷盤。但限於材料、技術等原因,暫時還沒有燒製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中國人物陶塑 1810年代柏林生產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即使杯具的外形相似,但當歐洲瓷器裝滿水端起時,搖桿會容易斷裂。但依然不會妨礙歐洲對中國瓷器的“模仿熱”,甚至還會根據對中國的想象來進行創作。

就像這件《中國人物陶塑》,是西方將人想象出的一位中國皇帝,人物戴著藍色的頭飾,身著中式長袍,上繡花卉紋。其裝束、打扮和姿態可能受到了雕刻師皮埃爾·薩吉特在1697年創作的水彩畫的影響,依舊比較西化。

一個由煉金術士撬動的歐洲瓷器時代

這樣模仿中國瓷器風格的舉措,在歐洲成功研製出真正瓷器時更盛。而這位真正將瓷器研製出來的歐洲人,又得提到奧古斯都二世,雖然是以某種硬性“督促”完成。

展覽現場

德國有位化學家叫伯特格爾,他謊稱自己能點石成金,被普魯士國王傳喚,怕謊話被拆穿引來殺身之禍,伯特格爾逃了。

好巧不巧,也許是人人都想富有,當他逃至薩克森王國時,古斯都二世立馬將他拘禁在地下室來煉金,以求增加財政收入,改善財務困境。

更為巧合的是,同伯特格爾關押在一起的是鑽研瓷器配方的數學家契恩豪斯。幾年時間過去了,契恩豪斯逐漸將伯特格爾的注意力從毫無前途的煉金轉運站到了瓷器研製上。

左為契恩豪斯,右為伯特格爾

功夫不負有心人,1705年,德累斯頓近郊的梅森阿爾布雷希特城堡發現了白色瓷土,在契恩豪斯去世後一年(1709年),伯特格爾終於研製出了製瓷配方,雖然僅僅只是一個白瓷片。

後來歐洲第一件上釉硬質白瓷以福建德化窯白瓷為樣本燒製而成,也奠定了梅森瓷器最初的基本風格。

為了防止瓷器製作秘方外泄,奧古斯都二世軟禁了伯特格爾。

但伯特格爾現存的筆記上記載了1708年1月的實驗情況:當時燒製了7種配方,按照不同比例把某地出產的一種白色粘土與雪花石膏混合起來,每種編號下表明了具體的配比。

阿爾布雷希特城堡——梅森瓷廠最早的廠址

1710年梅森瓷廠正式設立,此後300年沒有停止過生產。

初期梅森瓷器的陶工和彩繪師先是大量模仿中國景德鎮、日本瓷器樣式。

如《梅森塑像筆架套件》中的人物身穿絲綢質地服飾,手握中國書籍。瓷器前部有兩個罐子,左邊放筆,右邊放顏料,旁邊還有小動物圍繞,其背後的花環和鍍金底座由法國人設計加入。

梅森塑像筆架套件 1750年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人物手中拿的是中國書籍,上有漢字

筆架

紅龍圖案餐具 約1730-1763年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得知龍鳳是中國皇帝和皇后的地位象徵,奧古斯都二世專門找到了王室瓷器收藏中的類似中國瓷盤給到梅森瓷廠,模仿出了一套《紅龍圖案餐具》。

這是梅森為奧古斯都二世宮廷製作的第一套餐具,赤龍圖案也成為薩克森君主家族的專用。

藍洋蔥雙人用咖啡用具 19世紀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還有梅森瓷器因“模仿”成經典系列的案例。

中國青花瓷上多有桃子、石榴等吉祥紋飾,西方人並沒有看過實物,所以也不知道瓶上所畫何物,於是在模仿時便將自己熟悉的,又與石榴外形類似的藍洋蔥花卉繪製在瓷器上,反而成為了梅森瓷器最有名的系列之一。

藍色洋蔥系列大多整體圖案設計構思精妙,融合了花卉圖案,中間也會繪牡丹與紫苑。而這種圖案從大約1730年至今均有生產,變化不大。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特別現場布置了“國王的餐桌”,還原當時的場景

左:梅森米酒瓶 約1715-1720年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細節圖

現場也有梅森瓷廠燒製的最早一件《梅森米酒瓶》,外型受到日本瓷器影響,但呈現的花卉和獸首圖採用了歐洲貴金屬器具上的凸紋飾技術。

你以為伯特格爾這麽多年隻研究出了瓷器嗎?

其實在研究過程中,他還發現了一種特別堅硬和耐熱的陶土,因含鐵量好,燒紙出的瓷瓶呈紅色,例如伯特格爾用的咖啡壺,也在本次展覽中一並呈現了。當時歐洲專注於仿製中日瓷器,因此在尺寸上,此咖啡壺比歐洲常用的咖啡壺小的多。

奧古斯都二世不止是模仿還有創新,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後來梅森瓷廠改良配方,生產出了更白的瓷器,甚至和景德鎮瓷十分相似。

猴子樂團 指揮:1934年 其他:1978-1979 梅森瓷器博物館

歐洲餐桌擺設在瓷器出現之前以糖塑造型,此後逐漸被各式各樣的瓷器所替代。

在1753年,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創作了由21個猴子音樂家組成的滑稽管弦樂隊草圖,陸續製成面世後的這些扮成人樣的精巧雕像成為裝飾宴會桌的陳設品。

所有猴子都在自我表現,這樣的表現手法以幽默手法諷刺了當時的宮廷社會。這些猴子管弦樂隊也一直是18世紀中期的工廠製造的眾多完美雕像中受最受歡迎的產品。

雪花球茶壺 1750年 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藏

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在1739首次為奧古斯都二世燒紙了雪球花餐具,不管是茶壺還是杯碟表面,布滿的迷你花朵是由人工一瓣瓣添加,非常奢華,至於是否實用就不得而知了。

左為美惠三女神雕塑,右為中國人物塑像

到了19世紀中期,古典主義風在德國盛行,隨之也改變了梅森瓷器的審美。這件《美惠三女神雕塑》人體比例勻稱,細節刻畫獨到,但整體感覺沒有之前梅森瓷器的浮誇華麗。

青花商標紋大盤 20世紀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

除了愛瓷器,奧古斯都二世也極具超前的版權意識。他將瓷器底部均有AR標識,以交叉的雙劍作為圖標。200年延續下來,除中間略微變動外,藍劍交叉的商標一直沿用至今,也將梅森瓷器定為外交禮物。

作為歐洲第一個皇家瓷器生產機構,梅森瓷廠對整個歐洲的瓷器製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奧古斯都二世的梅森瓷廠的影響下,法國、意大利、英國、荷蘭和葡萄牙等國相繼成立皇家瓷器廠,18世紀中期僅德國範圍內就已經有36家瓷廠,這讓整個歐洲的製瓷實力和產量都大幅提高。

“反蝕”中國的梅森瓷器

作為外交禮物的瓷器

梅森瓷器所產的瓷器價格高昂且供不應求,塑造了“歐洲第一名瓷”的品牌,被譽為歐洲瓷都。

不過梅森瓷廠規模不大,既作為國禮、又要自己收藏還需要供給市場,為了及時分一杯羹,有歐洲人通過荷蘭貿易商將梅森瓷器樣品拿到景德鎮或廣州來定製。

中國產梅森風格的瓷器 18世紀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細節圖

這幾組中國製造梅森風格的茶具表面,記載了當時歐洲港口商人交易場景圖。

而在技藝上,除了外圈鍍金的卷草紋帶,中國瓷器匠人還在內圈利用不透明白色料在器皿上進行白色釉面繪製的“白加白”工藝,在當時這個技法連梅森畫師也沒有掌握,但是中國工匠已經將其熟練應用在歐洲人訂製的梅森風格瓷器上。

中國產梅森風格的瓷器 18世紀 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藏

到此,足以見得中西瓷器間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

而作為影響了梅森瓷器的德化窯白瓷,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西樓的“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以“陳設雅玩”、“文房珍藏”、“禪道陶然”和“觥籌交盞”四個單元,展示出德化瓷器作為民窯瓷塑,取材廣泛,造型優美、胎釉堅固致密,作品集實用、裝飾、觀賞於一體,蘊含超高的藝術價值。

德化窯白瓷除了展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力和福建文化的地方特色外,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更希望,“通過展覽追求不忘初心的文化夢想,去實現文化自信的博物館表達。”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3日。此後還將在大連博物館、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鄭州博物館進行巡展。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玲瓏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

展覽時間:2019-7-26 -2019-11-3

機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檢票)

展覽地址:上海黃浦區南京西路325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