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不差錢”,為何發債300億?

21財經App 辛繼召 深圳報導

“一個無實際控制人、涉重大刑事訴訟、董事長女兒被邊控、大量業務在海外、账面有大量現金卻首次境內發債200億的3A民企,額度僅保留15分鐘……好資產太稀缺了……”

一個段子在微信群流傳,平淡的債市難得有如此狂歡。皆因這家中國最知名的公司之一——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為)首次在內地債券市場發債。

9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市場人士處獲悉,華為此次發債,首期和第二期發行金額均為30億元,分別由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承銷。“工行是第一期,建行是第二期,各自牽頭,但兩期可能同時發,目前剛報到協會。”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根據兩家承銷行推薦華為發行中期票據的函,工行推薦華為注冊發行中票不超過200億元,建行推薦其注冊發行100億元,總計規模300億元。前兩期總計60億元中期票據,發行期限均為3年,主體長期信用等級和債項評級均為AAA。

有業內人士開玩笑稱,“200億的中票(額度太少),不夠國內金融機構分的。當年發100億地產公司債,眼都不眨一下。”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華為參與國內資本市場後,“秀一下”資產負債表實力,為進一步打開與國內金融機構合作創造空間。

華為的資產負債率較低,常年保持在65%左右。 與華為同城的中興通訊資產負債率略高,截至2019年6月末為75.97%。在內地申請發行300億元債券額度之前,華為也在境外發行美元債券,但規模不大,子公司存續境外美元債券4筆,共計45億美元。

“不差錢”的華為

華為首次內地發債,是兩筆、總計60億元、期限3年的中期票據,用途是“將用於補充公司本部及下屬子公司營運資金”。

業內好奇的是,看似不差錢的華為,為何要發債。一種猜測是融資利率。根據募集說明書,華為的融資成本並不算高。擔保類貸款中,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貸款佔比最高,利率在4.41%~4.90%,而LPR實施之前的1-5年期基準利率4.75%。與之相比,9月11日,3年期中期票據(AAA)收益率為3.39%。

信用借款中,美元借款佔比最高,利率在3.57%~4.50%。不過,美元融資利率在走高,境外的美元貸款通常根據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加點報價,根據央行貨幣政策二司調研組今年2月調研,美元Libor 2018年以來持續走高,加點後的美元實際貸款利率相應走高,優質企業境外美元貸款成本已從去年底的3.1%左右上升至目前的4.1%左右。

對於此次募資用途,9月11日晚,華為公司對多家媒體回應稱,已經正式提交發債文件,將首次在中國境內發行公募債券。此舉為優化資本架構,以確保公司財務穩健。此次發債所獲資金將用於ICT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債券募集說明書,華為的資產負債率始終保持在65%左右。近三年及2019年6月末,華為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68.41%、 65.24%、 64.99%和65.21%,呈現小幅波動趨勢,相對穩定,主要原因為公司始終保持穩健的資本架構,合理安排和規劃整體資產負債情況,保持一定的財務彈性。

收入也比較穩定,自2016年以來至2019年上半年,華為營業收入分別為5180.68 億元、5984.80 億元、 7151.92 億元和 3965.38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31.58%、 15.52%、19.50%和 22.86%

同期,反映企業息稅前利潤能夠保障所需支付的債務利息的EBITDA利息倍數分別為 21.72、 19.47 和 21.86, 整體保持穩定,主要因為是公司收入保持穩定增長,同時利潤率相對穩定。

華為公司回應媒體稱,華為公司運營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來自於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外部融資兩部分,以企業自身經營積累為主(過去5年佔比約90%),外部融資作為補充(過去5年佔比約10%)。

而根據募集說明書,2016-2018 年末及 2019 年 6 月末,華為公司長期借款不斷新增,分別為 201.99 億元、 91.93億元、 355.03 億元和 435.11 億元,長期應收款相對穩定,分別為64.71 億元、 49.57 億元、62.13 億元和 61.02 億元。

手機+PC收入佔比55%

募集說明書,給了外界一窺華為業績全貌的機會。

華為有三大業務板塊,運營商業務增長停滯,企業業務增速有所下降,消費者業務增速較快。

運營商業務是為電信運營商提供無線網絡與雲核心網、 固定網絡、 雲與數據中心、 服務與軟體等,佔華為的收入佔比不斷下降。運營商業務佔華為營業收入的比重從2016年的55.99%,下降至2019年6月末的36.72%。運營商業務在2018年收入2933.04億元,同比下降1.45%;毛利1504.96億元,同比下降0.43%。

華為的企業業務面向B端,包括利用AI、雲、大數據、物聯網、視頻、數據通信等技術打造支撐數字化的ICT基礎設施,為政府及公共事業、金融、能源、交通、汽車等各行業客戶提供數字化轉型相關產品及服務。截至2018年末,華為企業業務營業收入747.50億元,同比增長23.64%,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0.45%;毛利296.62億元,同比增長19.16%。但截至2019年6月末,華為企業業務營收佔比從10.45%下降至7.96%。

華為消費者業務構成了收入的半壁江山。消費者業務面向C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PC、可穿戴、家庭融合終端等。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3460.9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5.11%,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8.39%;毛利980.65億元,同比增長48.53%。

2019年上半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佔華為業務板塊的比重再次上升,營業收入2184.64億元,佔總營業收入的55.09%。其中,2018年、2019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為2.05億台、1.18億台,分別同比增長35%、24%。

華為公司在募集說明書中也指出,2019年 1-6 月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從業務板塊來看,主要是消費者業務雙品牌協同發展,智能手機、 PC、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生態等業務憑借領先的創新產品和良好的用戶體驗,進一步獲得了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中國區域收入佔比超58%

作為一家跨國公司,華為的收入結構中,來自中國的收入佔比最高,今年6月末已超過58%;其次來自歐洲、中東地區,今年6月末佔比下降4個百分點,至24%。此外,來自亞太地區、美洲地區的收入佔比分別為8.98%,6.81%。

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智能手機和企業數字化。該公司稱,受益於消費者業務旗艦機持續增長,中端機競爭力提升,渠道下沉及企業業務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機遇,場景化的解決方案能力提升, 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3720.36億元,同比增長18.88%。

華為在歐洲中東非洲地區也是受益於中高端機上量,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提升及企業業務數字化轉型加速, 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048.68億元,同比增長24.13%。

在亞太地區,華為受益於消費者業務雙品牌協同,中低檔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及企業業務數字化轉型加速, 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821.09億元,同比增長14.91%;

在美洲區域,華為的主戰場在拉丁美洲,其企業業務數字化基礎設施新建及消費者業務中端產品競爭力提升, 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80.78億元,同比增長21.18%。

此外,2018年,華為前5大客戶銷售金額約佔當期營業收入的30.82%,銷售產品為運營商、消費者和企業產品。 2019年1-6月, 前5大客戶銷售金額約佔當期營業收入的36.79%,銷售產品為運營商、消費者和企業產品。

45%員工為研發人員

華為以科技研發投入而聞名。截至2018年末,華為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05項。

其中,每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發。2018年,華為在研發方面投入了1014.75億元,約佔全年收入的14.19%,在《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 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有8萬多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45%。 公司近十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累計超過4800億元。

華為披露,研發團隊的結構為:有逾千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逾萬人從事基礎研究,把投資變成知識。與之相承的,數萬名產品研發人員把知識變成商品,從而再換回資金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