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死拉鋸:一名71歲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曾想放棄

71歲的武漢人袁林桂感覺自己正在慢慢複原。就在短短一個月前,醫生們曾一度認為她希望渺茫。

醫生陳愛蘭回憶,老人2月初住院時,血氧飽和度只有76%(注:呼吸循環重要參數,正常人高於95%),甚至一度低至50%,她形容為“情況要命”。

陳愛蘭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廣東首批援漢醫療隊醫療組組長,她所在的廣東醫療隊對口援助武漢漢口醫院,袁林桂是粵鄂兩地專家醫護聯合負責的病人之一。

發病後,袁林桂曾感覺“全身酸軟無力、皮膚粗糙,小腿到腳都是僵硬的,除了能喝水,就是廢人一個”。

如今,她可以告訴醫生,自己洗頭洗澡不再需要有人幫忙,用吸管在水杯裡做呼吸訓練也可以堅持得更久了。不過,她仍面臨部分難題,比如無法完全脫氧、無力咀嚼,以及上廁所難以下蹲等。

無論如何,在所有危重症搶救案例中,袁林桂屬於最令人振奮的成功案例之一,並作為典型發布在鍾南山團隊領銜的微信公眾號上。

陳愛蘭介紹,早在2月下旬,老人便從危重症轉為重症,且核酸兩次檢測均為陰性,只是目前肺部功能仍未恢復,需要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袁林桂慶幸自己沒有徹底放棄。尤其當她看到兒子通宵達旦地照顧和鼓勵自己:“如果不是他這麽堅定,我連命都沒有了,就放棄了。”

曾兩度想放棄

袁林桂現在回想,認為“這個病太快了,一點商量的余地都沒有”。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她感覺腸胃不舒服,開始上吐下瀉,渾身發冷,出現低熱。儘管當時沒人知道她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家人還是謹慎起見,騰出一間房給她單住。那時是武漢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第四天,大醫院人滿為患,無明顯肺炎症狀的人群被建議居家隔離。沒人知道應該如何應對,袁林桂服用了家裡年前跟風搶購的連花清瘟、奧司他韋,大家都希望只是虛驚一場。

但隔離才第三天(1月29日),袁林桂在家走幾步就要停下來喘氣,皮膚顏色開始變深,“就像塗了醬油一樣”,她開始心慌,擔心死在家裡。

兒子高峻立即帶著袁林桂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方勸他趕緊去醫院拍CT。當天CT結果顯示:雙肺感染。

在首批收治新冠肺炎的定點醫療機構武漢漢口醫院裡,高峻驚呆了:醫院擠滿了人,點滴大廳裡也擺著人們自帶的各式躺椅,上面全是人。

袁林桂開始在點滴大廳打吊針。但她覺得越打越沒精神,只能喝水,什麽都吃不下去。她回憶當時的感覺:“很熱很難受,就像被丟進了烤燒餅的爐子裡,肌肉全部松弛了,腳也不能動。我覺得我‘中槍’了。”她記得,很多人為了求床位到處哭,跪著的、站著的、坐著的、睡著的,到處是人。

2月2日,點滴的第三天,袁林桂進了搶救室。她爬上搶救室走廊裡不知道誰留下的一張躺椅,感覺自己再也起不來了。

那時,醫生剛為袁林桂爭取到一隻氧氣瓶,高峻一步都不敢走開:“一個氧氣瓶恨不得十幾個人來搶。”

搶救室的場景一度讓袁林桂心理崩潰。高峻回憶,至少“她前後左右的都走了”。入夜後,袁林桂開始出現幻覺,她看到面前有一座火焰山,腳下是紅色的河流。醒來後,她擔心腦子燒壞了,翻來覆去地想。她在手機裡編好遺書,一一發給家人們。高峻收到後不知如何回應,他也差點崩潰,但轉念一想,崩潰了又能怎麽辦?

2月6日前後,漢口醫院部分輕型和普通型病人轉院治療,空出一部分床位,袁林桂終於在住院病區分到了一張病床。這意味著,袁林桂終於可以得到系統的治療和照顧,但她卻再次想放棄。

在她看來,距離發病已經過去了近半個月,全身酸軟的感覺還很強烈,吃飯時筷子拿不起來,身體像火一樣烤,小腿到腳都是僵硬的,全身皮膚跟枯樹一樣粗糙。除了能喝水,她覺得自己是“廢人一個”。

無絕對標準可循的治療方案

陳愛蘭初次接觸袁林桂,是後者從搶救室轉入住院病區後。袁林桂病情突然加重,吸空氣時的血氧飽和度僅為76%,而正常人的數值通常可以達到95%以上。

廣東首批援漢醫療隊專家陳愛蘭、郭亞兵、謝佳星,以及漢口醫院本院醫生樂文卿、徐瑩、余浩經過協商討論後,決定對她採用相對大劑量的激素衝擊療法,而且超過了診療方案的推薦劑量。

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陳愛蘭介紹,使用激素最主要是為了降低人體炎症反應,讓人從急性期緩過來:“就像小孩子走路一樣,你剛開始牽一把,等他走穩了再放手。”但如果判斷不準確,造成使用時機或者時長不對,便可能出現繼發細菌感染、血糖升高、股骨頭壞死等不良狀況。

幾位參與討論的專家回想起當時的場景,慶幸抓住了使用激素的最佳時機。

陳愛蘭清楚記得袁林桂的肺部CT:“她的兩肺都是白的,磨砂玻璃一樣,炎症滲出非常明顯、非常嚴重。專家組評估後決定加大劑量,否則會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

漢口醫院醫生徐瑩是袁林桂的主治醫師。她回憶,袁林桂那時幾乎講不了話,“病情太危重了”,專家組也曾猶豫過是否使用相對大劑量的激素,但最終還是決定“搏一搏”。

根據當時試行的第五版診療方案,危重症病例建議酌情在3-5天內使用激素,劑量建議不超過相當於甲潑尼龍1-2mg/kg/日,否則容易延緩對冠狀病毒的清除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嚴格按照指南執行,袁林桂的激素使用量每天應不超過100mg。

專家組最終根據袁林桂的實際情況,將劑量增加至每天160mg,連續使用兩天后減為80mg,並逐步減量到20mg,前後使用激素約十天。

有了這樣的經歷,陳愛蘭深感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目前仍無普遍標準可循:“全國專家只能總結出一個比較規範的診療方案,但這只是大致原則。做醫生沒這麽簡單,如果根據指南就能把病看好,就不叫新冠肺炎,而是普通肺炎了。”

袁林桂的治療過程最終被作為典型案例,在鍾南山團隊領銜的微信公眾號“南山呼吸”上進行總結探討。

總結文章

指出,除激素衝擊治療以外,由於袁林桂呼吸費力,普通鼻導管吸氧難以滿足其需要,她還曾於住院早期接受了經鼻高流量氧療,吸入氧濃度為60%,流量從40L/min逐漸提高至70L/min,並接受了用來抗炎的頭孢呱酮鈉舒巴坦鈉,用來抗病毒的利巴韋林以及其他支持治療。

令徐瑩印象深刻的是,陳愛蘭曾建議她使用較大劑量的呼吸道祛痰藥,以及黏液溶解藥氨溴索。這項建議基於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小氣道會形成明顯的痰栓。結果,住院治療一周多後,袁林桂咳出一大口痰,讓醫護人員驚喜不已。因為新冠肺炎病人的主要症狀之一是乾咳,能夠排痰說明肺部功能正在改善。

2月16日起,醫院給袁林桂增加了中藥鞏固治療。2月17日,袁林桂的症狀和各項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經鼻高流量氧療也改為氧流量更低的儲氧面罩,吸氧時血氧飽和度為98%。20日、22日兩次複查新冠病毒核酸均為陰性。

“每一個病例都是綜合治療,治療措施有十幾種,每個患者治療方案都不完全一樣。”陳愛蘭強調。在她看來,袁林桂治療成功的關鍵,還在於全程的精神支持。

精神支持最易被忽視

袁林桂剛住院時,曾拒絕一切治療措施,情緒一波動,耗氧量就“蹭蹭”往上漲。高峻還在不斷鼓勵她,他們已經“從地獄到天堂了,一定要堅持,一定會好”。

事實上,高峻在那前後剛被醫生叫到辦公室,被告知媽媽CT情況不好,“要隨時做好心理準備”。走出醫生辦公室,他找來一張躺椅,緊挨著放在袁林桂床邊。醫護人員勸他離開病房,或者盡量待在病房走廊裡,他也不肯。

“我怕萬一她走了,親人不在身邊,心裡會有遺憾的。”高峻握著媽媽的手,其實袁林桂當時已處於幾乎昏迷的狀態,難以作出任何回應,但他希望媽媽別怕。

儘管希望渺茫,高峻仍願意相信哪怕一線希望。因為他的眼前時不時會浮現出母子二人在搶救室的場景:“40多歲的,60多歲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男的女的都有,有自己放棄的,有家人放棄的,也有安慰方式不對的。”

他親眼看到,有些家屬見病人不配合,情急之下企圖用言語“激”對方。但平時無關緊要的善意提醒,此時卻瞬間能讓病人心理崩潰:“一旦崩潰就很明顯,很快,很快。”

於是,他想出各種辦法開導媽媽:講笑話,看家人照片,跟家人視頻,和她一起暢想出院後的生活計劃,鼓勵她多吃東西。他還經常留意其他病人,如果別人情況有所改善,就會立即成為他鼓舞媽媽的典型案例。碰上媽媽抗拒治療,他便像哄小孩一樣說:“如果今天打了沒效果,咱們就不打了,先試試看。”

陪護時間漫長而單調,高峻卻一直閑不下來。照顧媽媽之餘,他不停地刷手機看新聞,試圖總結救治經驗。“看來看去都沒有特效藥,醫生也拿它沒辦法,關鍵要提高病人的免疫力。”

他特別注意媽媽要不要喝水、吃東西。但袁林桂難受的時候,根本吞不進東西,喉嚨裡滿滿的。他聽說注射白蛋白、丙球蛋白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他也去買回來。

袁林桂眼看著兒子全天24小時護理不願離開醫院,等體力恢復一些,便開始逼自己生活自理。她假裝大口吃飯,硬撐著去打水、上廁所:“我擔心他感染怎麽辦,後來我發現,我怎麽把自己也騙了,我真的可以(自理)了。”

“與患者的心理溝通是最不能忽略的,有時比吃藥更重要。”陳愛蘭說。從醫近二十年,她發現心理乾預在所有治療階段最容易被忽視,卻有著不可替代的能量。

徐瑩也會叮囑其他醫護人員多鼓勵袁林桂:“要從小細節說,避免總是談病好不好得了。”於是,醫護人員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把牛奶當水喝,吃好、睡好、心情好,病就好得快。

高峻記得,一名戴眼鏡的男醫生曾跟媽媽開玩笑,鼓勵她努力康復,否則他為她“搶”來的高科技氧療機就白費了。還有不知道多少次,醫生們拉著媽媽的手,哪怕幾句話都是滿滿的鼓勵。

最近,袁林桂聽說廣東隊可能逐步撤回,躲進廁所悄悄哭了一場。3月5日,她向來查房的陳愛蘭展示,自己用吸管在水杯裡做呼吸訓練,一口氣可以堅持8秒了。不過,她還面臨部分難題,比如無法完全脫氧、無力咀嚼、上廁所難以下蹲,需要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但她心上的大石終於落下了——兒子自2月22日離開醫院被集中隔離,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尚未出現任何症狀。

高峻曾以為,母親和自己都很難全身而退,卻沒想到最終母子都成為了命運的寵兒。3月8日,高峻完成十四天隔離回到家中,與久違的妻兒團聚。他最想分享給所有重症、危重症的患者和家屬:“千萬別放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