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長微信群流行的當下,教師家訪真的過時了嗎?

導語

還記得兒時等待班主任家訪的下午嗎?家長沏好了茶,和老師在客廳裡聊一聊,雙方對於孩子在學校在家裡的情況都差不多心中有數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微信、QQ、手機……便捷的通訊工具拉近了老師和家長的距離,同時也掩蓋了許多重要的需求。事實上,家訪獲得的豐富資訊不是通過簡單的電話微信溝通能夠掌握的。建立制度化、長效化的家訪制度勢在必行。

石中英:“進村入戶式”家訪

架起家校間的橋梁

我國教師家訪始於何時,有待史家考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石中英教授回憶到:

“我的父親是60年前當的老師,據父親說,他們那個時候就經常到學生家進行家訪,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了解學生家庭的經濟、人口、階級成分、實際困難等情況。

1985年我當上老師之後,我們經常利用放學後、周末或假期時間進村入戶,到學生家裡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包括家庭人口情況、生產情況、兄弟姐妹的情況等。

對於教師來說,家訪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到許多有用的情況。

例如,有的學生父親身體不好,只靠母親下田做農活。因此,農忙期間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主要是四五年級的孩子)有時候也要幫助母親做些農活,這樣一來,上學遲到、早退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尤其是搶收搶種的“雙搶”季節,高年級學生的遲到、早退現象愈加嚴重。

如果教師不了解這些情況,就會對孩子的遲到或早退進行武斷的批評,而不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學習上的有效幫助。

教師的批評多了,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厭學、退學,乾脆回家幫父母種地,用他們羸弱的雙肩過早地擔負起農業生產和照顧家裡大人的責任。

總之,回憶30年前走村串戶到學生家裡進行家訪的經驗,我深深地認識到,對於教師來說,要想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不重視家訪是不行的。家訪實實在在是家校之間建立信任與合作的教育關係的橋梁。”

傳統家訪會被“家長微信群”

取代嗎?

然而近年來,因為各種原因,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家訪傳統被嚴重忽視了,在不少學校和教師眼裡,甚至認為家訪是明日黃花。

石中英教授說:“在一些校長和教師補習班上,問到現在還有沒有教師家訪的事情,得到的回答絕大多數都是否定的。”

“家訪”還有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

其實,那些線上的聯絡方式,僅僅是作為老師、家長之間資訊傳遞的工具,永遠無法替代“家訪到家”所傳遞出來的情感溫度。雖然現在足不出戶,老師、家長、學生,就能實現零距離交流,想問什麽,想說什麽,溝通已無障礙。

但是,當問到是否了解學生的家庭成員構成、身體和健康狀況、住房情況、職業與收入狀況時,校長和教師都表示很少了解這些。

或許有人會認為由於很多家長工作忙,難約定家訪時間成為不少都市家長配合“家訪”的一個大問題。

其實,忙與不忙是相對的,畢竟孩子的良好教育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共同來完成。老師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到學生家坐一坐,利用晚上和雙休日進行家訪,既是一種責任的體現,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家長、學生感受到親切和溫暖。

這種方式較之微信、QQ等通信方式溝通來得更有溫情、更有力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而家長,也會被老師的這份真摯感動,畢竟為了孩子再忙也會抽出時間,與老師面對面進行交流、溝通,如此一來,就會架起學校、老師、家長、學生之間溫情溝通的“紐帶”。

家訪到底是“好事”還是“擔憂”,

老師家長有話說

有人說:家訪是無法取代的溫情。那麽對於家訪,老師家長們又怎麽看呢?

家長說:

歡迎!不實地家訪,就沒法了解一個學生

“老師最好能在假期中擠出時間,到學生家裡走一走,與家長、學生面對面交流一次。”

“如果不實地家訪,就不能真正了解一個學生,“電話、微信等確實方便,但涉及具體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環境,家長一般不太願意透露。然而,這些因素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

用戶@旋侶人生說:“用微信是摸不著看不到孩子的一些實際情況的,一些孩子在學校表現是一個樣,在家裡表現又是一個樣的,所以,還是保持傳統的家訪模式好。”

擔憂!老師為什麽來?怎麽招待?會不會怠慢老師?

“上門家訪既給家長壓力,生怕招待不好老師,又讓孩子心裡忐忑不安,所以他們並不希望老師上門家訪。”

“坦率地說,對於老師的來訪,我感覺挺有壓力的。我們想知道孩子在校表現如何,或是老師認為有需要和家長溝通的,直接通過電話、微信就可以了,省時省力。” 楊先生說。

老師說:

“家訪能夠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情況,能夠給教師解決學生身上各種問題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傳統的家訪是好,但是老師承擔的壓力太大了。上門家訪有一定的限制因素。比如說,要做大量的事先準備,還要提前跟家長溝通。而現在老師不僅擔任教學任務,而且要忙科研等各種業務。一個班按40名學生算,每人家裡去一趟,還得挑時間,將佔去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不少家長不一定有時間配合家訪。種種因素製約下,很多老師就會減少家訪的次數。”

傳統家訪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

儘管傳統家訪會給老師增添不少負擔,但不可否認的是,家訪的確是了解學生最有效的途徑,對了解學生家庭教育環境有很大幫助。

經調查發現,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老師能來家裡坐一坐,面對面、平等地交流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

一、家訪有助於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和在校行為的真實情況。

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複雜多變,不注重家訪,不深入到學生最廣泛的生活中去,就不可能探索出他們的思想行為根源,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家訪有助於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

通過走訪,可以發現有些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素養,僅憑自己的主觀願望教育子女,根本不了解不同齡孩子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家訪正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

三、家訪是反映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

社會對學生的評價好壞是判定學校教育教學水準高低的一個標尺,這個標尺主要來源於家長對學生的認可。教師唯有深入學生家庭,才能準確得到家長對學校辦學效果的真實評價。

並向家長傳達學校教學成績、學校管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學生發展前景等。不僅能讓家長融入學校和家庭教育之中,還是教師自我推銷的有效途徑。

教師家訪應注意哪些細節?

善於把握適當的時間

經驗證明,適當的時機是成功的重要保證。如:學生生病在家時,學生取得成績時,後進生稍有進步時,學生家長遇到困難時,以及學生犯了嚴重錯誤時,教師的出現,送去關愛的眼神、親切的問候,一定能收到用言語所不能及的效果,教育的目的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

家訪前,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

擬好家訪主題,訂好目標。

了解學生。學生是有個性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是,我們有許多老師並不是非常了解學生,而“家訪”則可以彌補這個不足。教師在平時要去關心每一個學生,並隨時做觀察記錄。

了解家長。家訪前老師有必要通過學生或其鄰居或其熟人調查了解家長的性格特徵,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和要求等,就盡量避免話不投機等不愉快的情況出現。

了解學生家庭。為使家訪效果更好,我們還要了解學生家庭有幾口人,是什麽關係,各在什麽部門工作,家庭經濟能力如何,家庭關係如何…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教師家訪就能靈活自如,效果就會更佳。

家訪時,注意交流的方式

多鼓勵表揚、少斥責批評。使學生增強成就感,他的學習就會更加努力.批評犯錯誤的同學也是應該的,要有針對性,更應注意分寸,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產生逆反心理。

全面評價學生。不能隻抓住某一二個問題就下全面結論,特別是不要單純指責學生的過錯,甚至借機“告狀”,推卸責任。

多引導啟發。談話就是要通過親切的交談,使雙方在平和的氣氛中充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教師要啟發他們說出心裡話;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切實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家訪後,鞏固家訪的成果

家訪後,要及時對學生加以督導,這是家訪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但多數教師家訪後,對學生不聞不問,認為家訪回來就意味著完成了一項任務。這是錯誤的。

家訪必定引起學生心理不同程度的震動,學生正在進行著“積極思想”與“消極因素”的對抗,正急需外部動力的輔助,以達到思想上的淨化和改良。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師的工作也很繁重,城市越來越大,很多學生並不是集中在這個片區,增加了老師家訪的難度。

這就需要教育部門頒布相應的制度和激勵措施,不僅要將進家門的傳統家訪納入老師的教學評估、評職稱當中,更要為老師繼承好傳統家訪提供便利和保障。

如此,才能有助於推進全面教育、溫情教育的實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