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矽秘|矽谷開始流行喝“假奶”和吃“假肉”了

摘要:

矽谷的資金正在流向“未來食物”,他們用科技來製造食物的味道。未來食物的走向之一便是用植物合成牛肉、雞肉、海鮮等等素肉產品。植物蛋白類食物產品的火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們環保意識加強,二是生物科技的成熟加速植物蛋白類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本文由騰訊新聞、矽兔賽跑共同出品,作者系矽兔賽跑王子,騰訊新聞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最近,由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熱播,開始了“一場穿越四季、跨越山海、采集風味“的旅行。如果說導演們采集的風味是人類為了因循自然,並加以生活智慧創造的美味。那麽在矽谷,也有一群人在采集風味,但他們采集的是“違抗自然”,用科技製造的食物味道。

“滋~ 滋~ 滋~” 肉粒一顆顆爆開,肉的顏色由淺轉深,幾秒鐘後,一股牛肉的焦香味在空中逸散開。但是,這塊形似、味道也像的“牛肉”,其實只是植物蛋白合成的假牛肉—Beyond Meat。

同樣的“假肉餅”也出現在漢堡店Umami Burger。2017年,Umami與Impossible Foods達成合作,引入了Impossible素肉漢堡之後,Umami客流量增長了38%,銷售額增長18%。如今,Impossible Burger已經進入2000多家漢堡店。

還有Whole Foods,從2016年開始,Whole Foods的消費者便能買到不含一絲動物蛋白的純植物牛奶 – “Ripple”。仔細閱讀成分表,你會發現Ripple中只有豌豆蛋白、葵花籽油、海藻油、維生素、礦物質…這為許多奉行素食主義或者乳糖不耐的消費者提供了選擇。上架一年多,Ripple銷量上漲了300%。

另外,在Whole Foods冰櫃裡,有一瓶名為“Just Egg”的飲料值得注意:倒進平底煎鍋,10分鐘後,淡黃色的液體凝固成了雞蛋碎,活脫脫的“大變雞蛋”現場。2017年,Just Egg估值達到10億美金。

研究植物素肉蔚然成風 食品巨頭積極布局

食品科技行業的市場規模是千億級別的,據統計,2020年將達2500億美元。近幾年,矽谷掀起了一股食品科技創業、投資浪潮,這些資金的流向之一便是未來食物。那麽,資本眼中的未來食物長啥樣呢?消費者買不買單?面對新食物品種的入侵,傳統食品公司打算如何應對?

未來食物的走向之一便是用植物合成牛肉、雞肉、海鮮…等等素肉產品。這股風波從科技初創企業開始,逐漸撼動上層的食品巨頭,他們應對這場危機的方法很簡單,大筆投資,在未來食物競爭中搶佔先機。目前,整個市場“欣欣向榮”,創投公司紛紛興起,巨頭公司也加入這盤生產素肉行業的大蛋糕中。

1.初創企業獲得資本青睞

從初創企業公司來看,有這麽幾家典型代表:

Beyond Meat 成立於2009年,至今一共拿到7200萬美金投資,在背後長長的投資人名錄上,有比爾o蓋茨、小李子、Twitter聯合創始人等等;

Impossible Foods,知名度更高,2011年成立,至今已獲得谷歌戰投、Khosla Ventures、李嘉誠、比爾o蓋茨等近4億美元的投資;

Seattle Food Tech,專門研究如何用植物原料合成速凍炸雞塊,要做到外觀、口感、甚至炸雞塊在烤箱中發生的微妙變化全部與真雞塊一模一樣,天衣無縫,今年剛參加完YC的夏季孵化營。

2.食品巨頭公司展開行動

另一邊,食品巨頭公司沒有一味排斥植物素肉這股新興勢力,也加入了這股熱潮中。

作為哈根達斯、灣仔碼頭、妙脆角、果然多、Yoplait優酪乳等一系列食品品牌的母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在投資未來食物科技公司的路上走得很快,它投資了Beyond Meat, 植物優酪乳Kite Hill,還投資了許多銷售純天然、有機植物食品的電商公司,比如今年最新投資的Urban Remedy,就是一家製作並配送有機素食的公司。

Cargill,作為世界四大糧商之一,年收入1000多億美元,投資了Memphis Meats,豌豆蛋白生產商PURIS,用甲烷合成蛋白的Calysta。Memphis Meats這家公司在實驗室中合成動物細胞生產肉製品。2017年,Memphis Meats成功在實驗室中合成雞肉和鴨肉,然而每磅的生產成本鋼彈9000美金,估計到2021年,我們才能吃到產自實驗室的豬牛羊、雞鴨魚了…

泰森食品(Tyson Foods),雖然自家是全球最大的雞肉、牛肉、豬肉供應商和生產商,面對來“搶”生意的這些植物素肉生產公司,第一反應還是投資!不是英雄氣短,還是怕哪天動物肉製品沒了市場,公司只能走上窮途末路。泰森投了Beyond Meat,也投了Memphis Meats。

雀巢收購了生產植物素火腿、素培根的Sweet Earth Foods,加拿大最大的豬肉、雞肉等肉類供應商Maple Leaf買下Lightlife,它製造植物素雞肉和熱狗。另外,雀巢對製造素肉和植物蛋白奶酪的公司Field Roast的收購也正在進行當中。除此之外,聯合利華也拿出基金支持大學研究,重塑牛肉的組織結構,沃爾瑪也要求供應商提供更多無動物蛋白的產品。

從初創公司到食品巨頭的布局,這些跡象表明食用肉行業正在發生變化,植物素肉替代品的出現正是行業發展的新機會。

吃肉獲取蛋白質,其實與肉本身無關

Impossible Foods的CEO Pat Brown曾說:“我們今天吃的肉製品,還是用史前時代的方法生產出來的,動物吃下草料,長大後被人類吃掉。但事實上,對人類來說吃肉這件事與肉本身無關。“

如果拋開人類對美食的追求看,吃肉的主要目的是獲取蛋白質。植物素肉,是人們用植物蛋白合成動物蛋白的產物之一。除了肉製品,其他一切與動物相關的食物都可以拿來試試,比如牛奶和雞蛋。原料也不局限於植物,昆蟲也可以列入考慮範疇,對此各大公司都在積極進行各種嘗試。

創業公司便早已考慮到了這一點。Ripple Foods 僅僅成立4年,拿到了超過1億美金的風險投資,除了植物牛奶,植物優酪乳是近期的開發重心。再比如Clara Foods 公司研究生物合成雞蛋白,讓我們以後吃的雞蛋白不是從雞蛋而來,該公司在2015年從生命科學加速器IndieBio走出之後,拿到轉投未來食物的基金Blue Horizon的投資,人造蛋白將於2019年上市。

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整理,目前動物蛋白替代品的生產原料主要是植物蛋白(豆類、海藻、蘑菇等)和昆蟲蛋白,實際產物主要分為奶製品、肉類、海鮮、雞蛋及動物凝膠。

還有一類是以Soylent(總融資7000多萬美金)和Ample為代表的代餐,它們研究讓人類在不吃正餐的情況下通過喝一瓶“奶昔“獲得相同能量。這也是替代動物蛋白的一種形式。

帶來的爭議:植物奶是不是“奶”?植物肉能不能稱為“肉”?

植物替代蛋白與奶製品的結合成熟速度很快,但是一快,問題也多了。一年內,植物奶的銷量增長了9%,銷售額上漲至16億美元,同期,動物奶的銷量下滑6%。在紐約甚至出現了人們買不到植物奶的短缺現象。

但是,植物奶的流行引發了傳統奶製品行業人士的擔憂,並且,傳統奶製品行業與植物牛奶製造商開始爭論植物奶到底能不能稱為“奶”的問題。FDA 委員 Scott Gottlieb的一句“一顆杏仁,它不會分泌乳汁”的言論讓爭議更新。美國國家奶類生產商聯盟副主席Chris Galen認為:喝堅果或種子或穀物製成的飲品不會讓人們獲得牛奶的營養。

圖片來源:Reddit,圖片釋義:“植物奶”的堅定支持者認為,DAIRY PRIDE Act法案禁止“植物奶”生產商使用“牛奶”字眼是不合理的

反對優酪乳、牛奶和芝士替代品,促進乳製品日常攝入的DAIRY PRIDE Act法案也增加了植物奶發展的不確定性。除了要求植物奶更換名稱,去掉“奶“等字樣,還要求植物奶與動物奶分區銷售。

與此同時,植物素肉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植物素肉到底可不可以稱為“肉“?

“不準將不是以家禽家畜為原料的製品稱為‘Meat’”,在密蘇裡州,這樣的法案決議引發了不滿,當地四家企業聯名上訴,要求停止這樣的方案,他們認為這種不公平的法案出於對傳統食用肉行業的保護主義。

因為植物素肉製造商最不想誤導消費者,讓他們以為自己賣的是動物肉。植物合成肉是產品的最大賣點。短時間內,爭議很難平息,隨著替代蛋白越來越受歡迎,難以避免的會觸動傳統行業的利益。

導致植物蛋白類產品火爆的兩大因素

回過頭來看,植物蛋白類產品在這個時點爆發,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們環保意識加強,對健康素食有更高的需求,二是生物科技的成熟加速植物蛋白類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比如Impossible Foods雖然生產的是素食,但與我們想象不同的是他們成立初衷並不是為滿足素食人群吃肉的需求,他們的目標客戶還是肉食人群,希望喚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選擇素食減輕畜牧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抗生素的過量。

預計2050年,全球人口數量將增長至90億,中產階級群體壯大,對蛋白質的需求和消耗量增加,將會加重環境負擔。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現狀,很多人希望減輕畜牧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肉類和奶製品為人類提供了18%的卡路裡和37%的蛋白質,但畜牧業佔據了83%的耕種土地並排放了60%的溫室氣體。據統計,如果全球停止消費肉類和奶製品,可以節省75%的耕種土地面積,省下的面積是美國加上中國、歐盟、澳大利亞那麽多。

牛津大學教授Joseph Poore表示“食素可能是每個人減輕自己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的最好方式,不僅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減輕酸化、富營養化和土壤、水資源利用。這比減少飛行次數和買電動車還管用。”

秉著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想法,消費者對植物素肉的接受程度提高,甚至會主動尋找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替代食品。抗衰老以及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反過來促進了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的進程。

今年7月份,聯合辦公太空WeWork宣布撤銷肉類菜品,並且不會報銷員工點肉菜的餐費,我們暫且不討論將公司的價值觀強加到員工身上是否合理,WeWork此舉的動因有兩點: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福利。谷歌創始人拉裡o佩奇創立Calico研究長壽基因,Jeff Bezos、Peter Thiel、Tim Draper也在積極投資延緩衰老的藥物或技術。基因剪刀CRISPR的廣泛應用,反映人們對基因理解的深入,這些都會促進未來食物的發展。

中國開始加入“製造團隊”

不僅在矽谷,中國與未來食物的故事也在發生。

2017年9月,中國政府與以色列簽訂貿易協定,從以色列三大實驗室造肉公司SuperMeat,Future Meat 和 Meat the Future 公司進口實驗室肉製品。

香港的Right Treat’s Omnipork公司推出了植物素豬肉產品,雖然有許多公司在研究植物素雞肉、牛肉、鴨肉以及海鮮,但研究素豬肉科技的公司暫時缺位。對於豬肉消耗量是牛肉7倍的中國來說,合成科技豬肉技術更貼近民生。

如果有一天,你早餐吃合成雞蛋,中午吃植物三文魚,晚上是一碗植物豬肉做餡子的餛飩,睡前加一杯合成牛奶,你會懷念今天的食物風味嗎?

本文參考資料:Medium、Fast Company、TechCrunch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