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朝差點也實行了分封製,幸好被長孫無忌等人勸止

縱覽歷史,采取分封製的王朝沒有不爆發內戰的。西周采取分封製,結果自己的一個諸侯西申國帶著犬戎顛覆了西周,到了東周更是禮崩樂壞不把天子放在眼裡。西漢采取分封製結果出現了異姓諸侯王之亂、七國之亂,西晉的分封製導致了八王之亂,開啟了五胡亂華的序幕。蒙古的分封導致四大汗國互相攻訐。明朝采取分封製後出現了靖難之役、漢王朱高煦之亂和寧王之亂。清朝分封又鬧出了三藩之亂。夾在中間的唐朝可謂是前有車後有轍,前面的經驗教訓很多了,可是唐朝也差點采取分封製,而準備這麽實行的人就是那位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是誰給皇帝出的這個“餿主意”?又是誰阻止這項違背歷史潮流的制度得以實施呢?

當年西漢建立後,西漢統治者總結的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時這麽說:“秦據勢勝之地,騁狙詐之兵,蠶食山東,壹切取勝。因矜其所習,自任私知,姍笑三代,蕩滅古法。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籓翼之衛”。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西漢采取了郡國並行製。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和蕭瑀也開始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結果談到的內容竟然是大同小異。

《新唐書》記載:“帝問瑀:‘朕欲長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絕。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納之,始議封建。”

在廷議中,宰相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對蕭瑀的意見大加駁斥,稱其食古不化,大開歷史的“倒車”,若此說得以實施,不僅不會給帝國帶來長治久安,反而會讓國家重蹈漢晉兩朝的覆轍,使得天下大亂、海內分崩。隨即,大臣魏征、李百藥、顏師古等人也加入其中,異口同聲地支持房、杜兩人,使得“反分封派”在朝堂佔據絕對優勢。太宗迫於公議只好暫停分封製的實施,但內心底卻一直沒有放棄。

等到了貞觀十一年(636年),唐太宗還是決定實行分封製,並以詔旨的形式予以公布。不過,跟漢晉兩代分封親王、功臣為王侯不同,唐太宗則是將其任命為世襲刺史,雖然名號不同,但實質上卻別無二致。此次受封的世襲刺史多達35人,包括以荊王李元景為首的21名親王,以及以宰相長孫無忌為首的14名功臣。

由於分封世襲刺史的決定是以詔旨的形式公布的,所以大部分朝臣都不敢表示反對,唯有侍禦史馬周、太子左庶子於志寧等數人冒死力諫,希望皇帝能夠收回成命,把內亂消除於萌芽之中,但均遭太宗拒絕。長孫無忌見太宗心意決絕,便同功臣們向皇帝聯名遞交抗封表文。《舊唐書》記載:“無忌等上言曰:“臣等披荊棘以事陛下,今海內寧一,不願違離,而乃世牧外州,與遷徙何異。”乃與房玄齡上表曰:‘臣等聞質文迭變,皇王之跡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緬惟三代,習俗靡常,爰製五等,隨時作教。蓋由力不能製,因而利之,禮樂節文,多非己出。逮於兩漢,用矯前違,置守頒條,蠲除曩弊。為無益之文,覃及四方;建不易之理,有逾千載。今曲為臣等,複此奄荒,欲其優隆,錫之茅社,施於子孫,永貽長世。斯乃大鈞播物,毫發並施其生;小人逾分,後世必嬰其禍。何者?違時易務,曲樹私恩,謀及庶僚,義非僉允。方招史冊之誚,有紊聖代之綱。此其不可一也。又臣等智效罕施,器識庸陋。或情緣右戚,遂陟台階;或顧想披荊,便蒙夜拜。直當今日,猶愧非才,重裂山河,愈彰濫賞。此其不可二也。又且孩童嗣職,義乖師儉之方,任以褰帷,寧無傷錦之弊?上乾天憲,彝典既有常科,下擾生民,必致余殃於後,一掛刑網,自取誅夷。陛下深仁,務延其世,翻令剿絕,誠有可哀。此其不可三也。當今聖歷欽明,求賢分政,古稱良守,寄在共理。此道之目,為日滋久,因緣臣等,或有改張。封植?曹,失於求瘼,百姓不幸,將焉用之?此其不可四也。在茲一舉,為損實多,曉夕深思,憂貫心髓。所以披丹上訴,指事明心,不敢浮辭,同於矯飾。伏願天澤,諒其愚款,特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太宗覽表謂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後嗣,翼朕子孫,長為藩翰,傳之永久。而公等薄山河之誓,發言怨望,朕亦安可強公以土宇耶?’於是遂止。”

隨著太宗做出停封世襲刺史的決定,唐朝初年一場危及帝國安危的大風波就此平息,而由朝廷任免州縣官員的制度得以貫徹執行,直到被藩鎮割據的局面破壞。歷史雖不能假設,但似乎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若分封製得以正式實施,唐朝內戰恐將在安史之亂前百餘年提前出現,而唐朝能否延續國祚近三百年,實在是難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