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絡心理學》:如何逃離互聯網“黑鏡”的操控

酒店房門打開,站著一位金色卷發,眼眸發亮,身穿黑色襯衣的女人。網絡心理學家瑪麗·艾肯對記者神秘一笑:“選擇穿黑色的衣服,可以讓別人讀不出任何私人信息,信息量為0。”

這樣神秘酷炫的外形和表達,讓人想起美劇《CSI:犯罪現場調查》中,由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獲得者帕特麗夏·阿奎特所飾演的金發調查員“艾弗莉·瑞安”。劇集中,這個女調查員告訴觀眾自己是一個行為心理學家,她的機密文件被黑客竊取,導致病人慘遭謀殺。

“艾弗莉·瑞安”這一角色的原型,正是瑪麗·艾肯。同時她本人擔任《CSI:犯罪現場調查》的高級顧問。瑪麗·艾肯還特意向記者展示自己和美劇女主角並肩站立的合影——一樣的“金發黑衣”配置,仿佛一對皆可洞悉人性的高能姐妹花。

來自愛爾蘭的瑪麗·艾肯,是刑事科學法醫心理學家、歐洲刑警組織顧問,曾與國際刑警組織、聯邦調查局和白宮下設的多個全球機構合作,開展科研培訓的研修班。她所研究的領域,包括網絡安全、有組織網絡犯罪、網絡跟蹤、技術輔助販賣人口、網上兒童權利等。

瑪麗·艾肯在虛擬犯罪心理畫像和網絡行為分析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催生了《CSI:網絡犯罪調查》的面世。她透露,自己最近正在創作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影視作品。

揭示互聯網環境下人性陰暗面的《黑鏡》,在中國年輕人中風靡一時。而瑪麗·艾肯說,作為科學家,通常她對這類劇集的關注是和戲劇情節無關的,因為她習慣去思考其背後的創作邏輯和行為動因。瑪麗·艾肯笑言,在現實中,她接觸和研究了太多真實網絡犯罪案件,比《黑鏡》劇情要殘酷許多。

“到底是我們發明了網絡,還是網絡發明了我們?”近來,瑪麗·艾肯寫了一本“細思極恐”的書,《網絡心理學》,就如同去掉戲劇濾鏡的《黑鏡》。

虛擬戀愛、網絡霸凌、電子上癮、極度自戀、網絡焦慮……瑪麗·艾肯拋出一個個越來越普遍發生的互聯網“陰暗面”,試圖告訴年輕讀者,怎樣才能在網絡時代保持清醒,以及保護自己不被操控。

社交網絡,為何讓我們容易陷入各種焦慮情緒中?

“心理學家有一個鄧巴爾數據,鄧巴爾數據定義我們在社交疲倦之前最高容忍社交面的上限,就是我們到底能夠管理多少社交群體。這個數據應該是150——也就是說大家最多能夠管理150個朋友,如果多的話就會陷入到社交疲憊。”

瑪麗·艾肯表示,每個互聯網公司在設計產品之初,就應該將鄧巴爾數據考慮進去,考慮到年輕人能夠管理的社交群體上限,而不是一味增加社交平台的利潤,從而給年輕人造成社交方面不利的影響。

“比如孩子踢球,最開始體力充足,技術動作非常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力下降以後表現不如以前那麽好,這就是兒童時期的自然規律。然而網絡遊戲正好和現實規律相反,花的時間越長你的技能越強。隨著年輕人不斷參與到遊戲中來,他們的體力不斷下降,可是遊戲的難度越來越高。”

瑪麗·艾肯對記者表示,這些在設計層面就與心理規律、現實規則不相稱的互聯網產品,讓年輕使用者產生挫敗感和壓力,使用越久越焦慮。

“很多人都問我,身為家長該怎麽幫助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我覺得互聯網公司管理者更應該去思考怎麽幫助孩子,當局者和專家應該告訴網絡管理者,要創造真正適合孩子的分級、有體系的產品。否則,網絡文化這個詞終將變得臭名昭著。”

通過撰寫《網絡心理學》,瑪麗·艾肯希望公眾對技術的影響、互聯網“藏汙納垢”的可能性有所警惕。“隱藏在互聯網黑暗角落裡的犯罪組織和地下市場正在肆意發展。這是每一個上網的人都應該知道的事情。為什麽?因為青少年願意冒險,而且有很強的好奇心,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這些黑暗角落所吸引。”瑪麗·艾肯說,她不知道人們為什麽會有錯誤的印象,以為深層網絡絕對安全,甚至非常有趣,但事實並非如此。

“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與設備的互動對於腦神經路徑的影響,最終會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影響他們以後的做人。”

瑪麗·艾肯親身參與過一系列研究,從最開始一個嬰兒受到的網絡影響,到因為網絡走上犯罪的一些人。他們發現,新技術和人類的行為進行互動以後,所造成的影響會不斷放大,比如網絡上的欺凌現象,“網絡欺凌遠比我們在現實當中看到的欺凌行為更加嚴重”。

另外,瑪麗·艾肯提出,不該讓兒童過早接觸手機,12~13歲的時候才適宜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她同意在9~10歲的時候給孩子比較簡單的、沒有攝影頭的、只能發短信、打電話的手機。“如果這樣做的話你可以規避很多問題。技術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我們采取什麽樣的方式去使用它,希望大家能夠從技術當中獲得它最好的一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