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發地疫情陰影下的三文魚產業鏈:有個體戶10天虧100萬

6月27日深夜,南京某日料店老闆張偉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消息:願大家都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其中一個配圖寫著: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6月12日,北京新發地疫情中傳出三文魚切割案板檢出新冠病毒的消息。之後,三文魚下架,日料店生意一落千丈。如今半個月過去,仍無回轉之勢,他已經準備在兩家門市中關掉一家。

在上海陸家嘴,一家大型日料店老闆估算,6月13日至今,她的店已虧損200多萬元。

在張偉看來,這是斷章取義帶來的誤傷,“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而他所代表的的日料店,只是受新發地疫情影響的三文魚產業鏈中的一環。

據某冰鮮集團華東區負責人估算,這次事件波及面甚廣,直接影響到全國一級批發商約30家、經銷商1000余家、日料店約7萬家,涉及從業人員上百萬,間接受影響的還有相關物流公司。

仿佛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整個三文魚市場,連同進口生鮮產業鏈,都受到了巨大的震蕩。

儘管有多位專家表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三文魚本身可以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新發地市場有三文魚案板上檢測出病毒陽性樣本,更可能是食物表面或案板受到汙染),海關監測數據亦可印證(截至6月18日,全國海關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15,638個生鮮冷鏈樣品進行新冠病毒風險監測,結果均為陰性),相關輿論也逐漸歸於平靜,但此次事件的影響卻很難立刻消除。

這條產業鏈上的從業者,猶如失火的城門下,被殃及的池魚。

出口商、一級經銷商:早聽到風聲,但事態發展超出預期

對於三文魚這條產業鏈上的絕大部分個體來說,6月12日是個分水嶺。

12日當晚,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接受採訪時稱,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該產品的貨源來自京深海鮮市場(下稱“案板事件”)。

風聲在這之前已經傳出。6月12日中午,三文魚出口商楊蘭就收到了京深海鮮市場客戶發來的消息,說京深的三文魚在新發地“出了問題”,她隱隱覺得不安。幾乎在同一時刻,上海某獨立海鮮銷售公司負責人劉琦在聽到風聲後迅速取消了1000箱進口三文魚訂單——事後證明,這為他減少了300多萬元的損失。

6月12日,不斷有客戶告知楊蘭,說收到了北京機場海關的通知,“一會兒說不要進了,一會兒說扣貨,到了晚上就全面禁止了。當第一個客戶告訴你的時候,你可能沒什麽感覺,不到一個小時又一個客戶通知你,再過一個小時又有客戶通知你……你就知道這件事基本定型了。”

事態的發展還是超出了楊蘭的預期。她記得永輝超市是第一個下架三文魚的。接著北京多家超市、日料店也紛紛緊急下架。那天是6月13日。

經銷商、生鮮電商:有個體戶10天損失100萬

6月13日上午10點左右,某生活類電商平台的蔬菜被一搶而空,“像打開的水龍頭一樣,嘩一下沒了”。此後的一周裡,蔬菜都按照此前5倍的量準備。該電商平台運營總監認為,新發地這一北京的“菜籃子”被打翻後,人們不再相信人員混雜的批發集散地,而把目光投向貨源路徑更清晰的電商。

蔬菜的銷量上來了,但跟線下一樣,該平台的三文魚也受了影響,銷售負責人表示,13日當天就有人退貨,某企業在團購時把三文魚替換為黃花魚,就連魯山牡蠣也受牽連被退貨。

“海產界的亞馬遜”順景發在華東地區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上海江陽海鮮市場積壓了400件貨。該集團華東區總監龔海錫表示,生鮮市場淡季和旺季相差非常大,他們生意差的時候一天出售五六百件,好的時候一天兩三千件,所以這400件貨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麽損失,整個產業的低迷才是最直接的打擊。”

“三文魚是最明顯的,其他海鮮也受到嚴重波及,(銷量)甚至下降了95%,幾乎賣不動了。我們產品線鋪得廣,不至於傷筋動骨,而中小型檔口可能更經不起打擊……”龔海錫說。

截至6月23日,江陽海鮮市場個體戶董陽已損失了100多萬。

6月13日,董陽從抖音上看到有關三文魚的消息,而3天前新進的1000余件貨正在運送途中,意味著這幾批訂單已無法取消。

冰鮮三文魚的保存期限在15天左右,從原產地運到批發市場需要4~5天的時間。冷凍三文魚的保存期限則長達兩年。董陽將進價70元/斤、90元/斤的冰鮮三文魚以30元/斤的價格處理給加工廠,每件貨平均虧損800元。

冰鮮變冷凍,是減少損失的一種方式,但不是每一個經銷商都有董陽的“幸運”。楊蘭說,手裡的三文魚越多,就越容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重重壓力之下,很多加工廠不敢貿然接收訂單,找不到加工廠的批發商只能眼睜睜看著手裡的貨過期。

龔海錫說,現在江陽海鮮市場上家家戶戶都不像原先那麽忙碌,每個商戶都比較空閑。停車場原先停滿了物流車,現在這種物流車也大幅度減少。從前人流如織,繁忙喧鬧,如今一片蕭索。

日料店: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只有不到24小時

對於產業鏈末端的日料店來說,轉折來得迅速又毫無征兆。位於上海陸家嘴的某大型日料店老闆記得,那個周六(6月13日),生意突然間“一落千丈”,前一天還排隊,第二天就幾乎無人光顧了,營業額從每天七八萬降至一兩千。

這位老闆表示,店開了十幾年,沒有哪一年像今年這麽難過。經歷了二三四月份的寒冬,剛感受到第一波疫情後的回暖,為了迎接新局面,她專門在5月1日換了菜單,重新裝修了店面,而第二波疫情的到來瞬間把她打回谷底——粗算下來,從6月13日至今,這家店已虧損200多萬元,如果還沒有轉機,將按每天2~3萬元的速度繼續虧損下去。

6月13日一早,上海閔行區某日料店老闆張勇照例到市場上去拿三文魚,一次拿3條,每條7~8公斤,夠這家小店銷售3~5天。可直到6月23日,連半條魚都沒賣掉,張勇才後知後覺地感受到這次事件給自己帶來的震蕩。

6月13日以來,張勇的店每天營業額掉到平時的一成,“一天賣一兩百塊錢,客人來吃碗面或者一份卷、一份壽司就走了。”3月份以來,這家店共虧損十幾萬。在此之前,廚師出身的他先把外賣平台上的菜式改成了中餐,期待能夠帶來一些銷量。雪上加霜的是,政府為補償疫情期間損失給他減免的兩個月店面租金,還被二房東(某投資管理公司)克扣了一個月。張勇準備向相關部門投訴。

張偉有些憤然。新發地的疫情爆出之後,該市餐飲商會和省餐飲商會先後發文,倡導大眾“不要吃生食”。後者直接點名日料店,要求店家自行送檢。但當地沒有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撥打市疾控的公開電話,3天后才打通,對方抗議,“連人都測不過來,還測魚?”

張偉無奈,卻也明白,就算成功地自證清白也是徒勞。因為最初那條“標題具有誘導性的報導”,加上當地餐飲協會的文件,引發了公眾對三文魚的集體恐慌,而在大部分國人眼中,三文魚屬於刺身,刺身就等同於日料。

他清晰地記得,一個13人的家庭聚會訂單被取消,因為家裡的長輩不同意(再吃日料);另有一桌商務聚餐,對方表示自己並不介意,但不知道客戶是否介意……

據《中國餐飲報告2019》,2019年,中國的日料店多達6.5萬家。一二線城市佔比最高,且年增幅達到20%以上。2020年預計已達7萬家。

這部分從業者剛從第一波疫情的影響中喘了口氣,又再次被精準打擊。

有的倒下,有的“斷臂求生”;有人希望尚存,有人不再等待

何時才能解除大眾對三文魚的擔憂,三文魚批發商陳豐不抱期待。“保持淡定,因為現在不管說好的壞的,都會加深公眾對三文魚的誤解,最好讓‘三文魚’這三個字在媒體上淡化。”對此,楊蘭持相同的觀點,“只有等事件慢慢平息,這時候說什麽都會起反作用”。

6月12日以來,南京的日料店老闆張偉已虧損20多萬元,他估計最多能撐到6月底。與陳豐和楊蘭不同,張偉認為不能沉默。6月23日,他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表文章,控訴媒體和輿論對三文魚市場的打壓。

張偉在文中寫到:“不管理性的報導再多,也會淹沒在‘食材是傳染源’的有罪推定邏輯中……大眾輿論已經陷入了食材是元凶的有罪推論主導的沉默螺旋。”

6月23日,龔海錫說,對於未來,順景發還很有信心。這次虧損200多萬的某海鮮批發公司華東區負責人也表示願意等待。而青島某經銷商在虧損了四五萬元之後,堅定表示“今年不會再碰(三文魚)”。

6月27日,距離“案板事件”15天后,多家日料店店主和經銷商反饋,生意毫無回轉之勢。

有撐不住倒下的,也有選擇“斷臂求生”的。張偉推出了全熟(食材)的打折套餐,依然無人問津,他準備先關掉兩家門市中的一家。上海某經銷商也關掉了兩家實體零售店中的一家。

一片哀嚎中,也有零星的好消息:上海閔行區張勇的日料店雖然仍無人光顧,新開發的中餐外賣卻有了起色——每天的營業額能勉強支付兩個員工的工資。

(除龔海錫外,其余受訪者均為化名)

楊媛|撰稿

劉冉 王吉陸|責編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注八點健聞,獲取更多健康專業資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